【2012优化方案 练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配人教版) 第五单元 光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和黑暗永远在相追随相角逐,它们积不相能,而谁也离不开谁,就是在日中太阳照得顶厉害的时候,你也可以在屋后树下找到一些黑影,日光越是烈,黑影越是浓,它比往常瘦硬干枯,可是比平时更坚定不移,太阳向西转,黑影向东走,怎么也赶它不掉,直到太阳累了,奄忽而逝,于是阴影覆载了整个世界,可是月光星光雪光又何尝给它完全掩灭?征服世界不是容易的事,黑夜从高空冉冉而降,吞灭了万物的颜色形状,可是地下开着的小白花倔强地举首鹄立,黑影虽在白花四周聚来,一片朦胧中,无数的白点像浇不灭的火星,仰视辽远的天空里,骄傲的对着闪烁的小星作会心的微笑。
只有在有云的日子,刮沙的日子,光和黑影才融成一体,广场上没有强光,屋背后没有阴影。可是它们的携手难得好果,下雪前的阴霾惨淡,下雨前的泥泞险恶,刮沙时的昏闷重浊,都使人颓丧,只有黄昏的一刹那,光和黑影才真正的融合成一片,这时一切的挣扎战斗都止息了,四周柔和宁静,朦胧得透明,模糊得轻软,然而又并不催人入梦。蝙蝠是个聪明的动物,它挑了这个好时辰从洞里钻出来,半飞半扑的在低处回旋,它没有勇气在强光中活跃。也没有力量在高空里翱翔,暮色中,它别致的体态,怪诞的行动,倒也别有风味。它们不停地在你眼前掠过,又渐渐消失在夜色里。
1.本文中光和黑暗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光和黑暗彼此追随角逐,谁也离不开谁。
2.本部分中,作者是怎样阐述光和黑暗的关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光和黑暗永远在相追随相角逐,它们积不相能,而谁也离不开谁。②有云、刮沙的日子,光和黑暗会融成一体。
3.光和黑暗的关系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含着作者对光的向往和热爱,对光与黑暗的辩证关系的参悟。
4.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黑夜从高空冉冉而降”,把黑夜的来临写得可视可感。“吞灭”显示出黑夜的巨大力量。小白花的存在无疑是黑暗中最亮丽的风景,它是光的化身,在黑夜中生生不息。
二、语言运用
5.把下面的长单句改为四个语义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减字词)。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据说是有四只眼睛的名叫仓颉的人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而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文字相传是由仓颉造的。据说有四只眼睛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他灵感涌上心头造了字。
6.《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以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请从这三个节日中任选两个,各用一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
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清明节:哀思悼亡,清明时节雨纷纷。或: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年传。或:龙舟竞发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平。
中秋节:把酒赏明月,千里共婵娟。或:菊花香桂花香,时时刻刻望故乡。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mó) 模样(mó) 窒息(zhì) 怪诞(dàn)
B.雷霆(tínɡ) 杀戮(lù) 深邃(suì) 自恃(shì)
C.测度(dù) 过度(dù) 阴霾(mái) 臃肿(yōnɡ)
D.覆载(zài) 记载(zài) 纤细(xiān) 窸窣(sū)
解析:选B。A项,“模样”的“模”应读“mú”;C项,“测度”的“度”应读“duó”;D项,“记载”的“载”应读“zǎ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颓丧 委顿 胆怯 水龙头
B.破敝 鹄立 篷勃 百页窗
C.魏峨 瞭望 缭绕 黑魆魆
D.怪诞 荒谬 褊狭 点辍
解析:选A。B项,篷—蓬,页—叶;C项,魏—巍;D项,辍—缀。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为了弄清每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他跑了好几家图书馆,________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②经朋友________,我终于认识了这位让人景仰的学术上卓有成就的老前辈。
③灯光月光只照在事物的浮面,________不暴露它们的弱点,________替它们加了一层光彩。
A.批阅 引荐 不仅/而且
B.披阅 引荐 不但/反而
C.披阅 引见 不但/反而
D.批阅 引见 不仅/而且
解析:选C。“批阅”指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重在“批”;“披阅”指披览,阅读,重在“阅”。考查词语重心。“引荐”指推荐(人);“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考查词语重心。“不仅/而且”表递进,“不但/反而”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传统和特有的艺术特色。
B.还有不少因素使铁容易生锈,如水中有盐,铁制品一面不干净、粗糙、铁中杂有其他金属……等等。
C.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D.列宁曾经指出:《反杜林论》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解析:选D。A项,顿号去掉;B项,省略号和“等等”删去其一;C项,第一个问号改为句号,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收藏阳光
余继聪
①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水牛和山羊都散卧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大片的庄稼地安静地躺在阳光下,有的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就像大地敞开的棉袄。整个大地都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阳光。
②明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每家楼顶上都晒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屋檐下晾着一挂挂夹杆串起的豆腐肠。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地卧在阳台上,挖回家的红薯堆在院子一角。村寨在深冬的暖阳下静静地呼吸着。
③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漫和温馨味道。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纳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梳理着心事。甜甜的笑容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
④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会被切细拌上佐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咸菜腌菜。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⑤一边翻晒着被窝和衣服,母亲一边解开她的头巾,解开她的发髻,用竹蔑篦子细细梳理她黏结的、夹杂着细碎草茎枯叶的头发,也让满头花发像庄稼一样尽情吸收和收藏冬日暖暖的阳光,也梳理她逐渐板结的记忆和往事。
⑥穿得鼓鼓囊囊的小脚老祖母们,也禁不住这暖暖冬阳的诱惑,蹒蹒跚跚地踱出门来,三三两两聚坐在大门外的坡坎上,一边说着、梳理着陈年往事,一边解开长长的包头布,让满头白发也吸收和收藏着金贵的温暖阳光。经历无数寒暑风霜,她们曾经飘逸乌黑的秀发,早已长成了这稀稀拉拉的白发,如同秋收后,晚秋时节庄稼地里残存的零星庄稼秆和枝叶,苍白,干枯,稀疏。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也曾经满头秀发长势旺盛,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的青春岁月,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她们也曾经很阳光、很美丽过,也曾经花过果过,也曾经深深悲过真真喜过。
⑦祖父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路边,或者谁家的院子里,一边滋滋地吃着一锅锅草烟,一边让自己花白的胡须、眉毛和头发,吸收和收藏着阳光。除了满头稀疏白发,胡子眉毛好像也是另一种庄稼呢。一生都忙碌着侍弄打理地里的庄稼,无暇顾及自身和身边,如今老了,才有闲心侍弄打理这些离自己最近的庄稼呢。这些庄稼越来越稀疏了。长势也越来越差,但是他们这些老伙计却很满意。一辈子,让多少庄稼吸足了水分,收藏了丰硕的阳光,也让多少的儿孙饱吸阳光水分,长得茁茁壮壮枝繁叶茂啊!
⑧唉!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侍弄儿孙,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另一种庄稼呢。我们还是别打扰他们,让他们饱饱吸收和收藏点阳光吧!
⑨像收藏粮食一样。把阳光收藏满心屋,心里会多踏实啊!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5.解释文章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侍弄儿孙,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另一种庄稼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青春岁月里的欢乐和忧愁,一边享受着现在的幸福生活。
(2)一茬茬的乡村人,全身心地为庄稼,为儿孙付出自己的爱,却经常忘记了自己也需要爱,也在享受着爱。
6.文章以“收藏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收藏阳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由实到虚,由表及里地紧紧围绕“收藏阳光”展开话题,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了主题。②以“收藏阳光”为题,不仅生动地再现出乡村特有的自然美和风物美,更写出了一茬茬乡村人的心灵美,他们在付出爱,也在享受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宁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③以“收藏阳光”为题,语言形象,含蓄生动。渲染乡村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宁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7.文章最后说“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收藏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把“爱”比做阳光是文章主旨的升华;把阳光比做爱,收藏在心中,就能像文中女孩一样充满动力,即使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遭受挫折坎坷,也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永远充满希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了。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酣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着我了。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椎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查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剌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用冷水冲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犹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
?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8.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故乡的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经过去,而居室的花季还在,为蜜蜂飞入书房埋下伏笔;②引起下文,引出蜜蜂蜇“我”的情节。
9.文章中间④~⑦节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蜇后的细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举例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我”被蜜蜂蜇后的细节,突出了蜜蜂虽小,蜇人能量却大。蜇后“我”疼痛难忍,彻夜难眠,百般折腾后,疼痛仍未消除。
10.作者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被蜜蜂蜇后,开始是因疼痛而懊恼,最后却对蜜蜂产生了感激之情。这是因为:①蜜蜂蜇过人自己也就会死,作者认为蜜蜂是勇敢的,这是壮烈的牺牲;②正是由于自己被蜜蜂蜇了,才唤起了疼痛感;③也正是有了疼痛,才让自己关注起黑暗,对黑暗产生了柔情。
三、语用创新
11.(原创)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两个句式和修辞手法一致的句子。
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那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法国首先对利比亚动武的原因。
3月19日,法国战机打响了空袭利比亚的第一炮。对于法国的单干行动,法国外长朱佩强调说,如果北约领导此次军事行动,势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反感。事实上,法国打头阵是其对自身利益诉求的结果。在利比亚发生动乱后不久,法国就宣布承认利反对派组织“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为“代表利比亚人民的唯一合法机构”。法国如果不带头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其在利比亚的利益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今年,作为八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法国想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法国如能主导利比亚战局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对于现任总统萨科齐明年的大选十分重要。
法国首先对利比亚动武的原因有(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维护法国的利益。②提升法国国际地位。③利于萨科齐明年大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