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练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配人教版) 第五单元 葡萄月令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1.开头为什么要写“下大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明季节,渲染静谧的氛围。 2.从节选部分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苦心经营的随便”结构技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并不涉及葡萄生长周期的事情;月份与月份之间醒目的空行等。 3.文中多用句号,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停顿,而且形成了有意味的节奏,看似随意为之,实则精心安排。 4.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如其人。“疏散”的行文,表现了作者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显示了他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 二、语言运用 5.依照下面示例的方式,另选两种花卉,写两句有一定寓意的文字。 例:玫瑰——你妖艳美丽的花朵下面,却有着锋利的刺,是不是因为你懂得:既要展示美丽,也要保护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昙花——你特意在夜间开放,又在瞬间凋落,是不是向人们昭示:美丽常常是短暂的,惟其短暂才更可贵? 梅花——你笑对满天风雪,凌寒盛开,暗香飘溢,是不是在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冬天,春天就要到来了? 菊花——你盛开在百花凋零、蜂蝶无踪的季节,是不是要自己来点缀装扮这个肃杀寂寞的秋天?(任选其二即可) 6. 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 示例2: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症结(zhēnɡ)   地窖(jiào)   翘首以待(qiào) B.剽悍(piāo) 吮吸(shǔn) 水气泱泱(yānɡ) C.熟稔(rěn) 标识(shí) 沁人心肺(qìn) D.编纂(zhuǎn) 璀璨(cuǐ càn) 土墩(dūn) 解析:选B。A项,翘—qiáo;C项,识—zhì;D项,纂—zu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舒展 嬉游 甘拜下风 嘎然而止 B.璀璨 飘渺 浅尝则止 焕然一新 C.寒暄 仓皇 沁人心肺 迫不急待 D.稀释 晶莹 和盘托出 无济于事 解析:选D。A项,“嘎然而止”应为“戛然而止”;B项,“浅尝则止”应为“浅尝辄止”;C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不斧凿、不堆砌,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在意境上下功夫,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以梅艳芳为原形的电视剧《梅艳芳菲》择其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的一生。“梅艳芳菲”,不禁让人想到她生前的一颦一笑,可谓风华绝代。 D.历史是严肃的,是不容任何人窜改的。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肆意歪曲事实,妄图蒙蔽其国人,掩盖其曾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解析:选A。B项,“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用来形容大学生显然不合适。 C项,“原形”是指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显然此处应用“原型”。D项,“窜改”指改动,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此处为历史,且文含贬义,故用“篡改”。 4.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就是传说中的那道山岭。听当地的农民说,这道岭从来就没有人能上去过,上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B.汪曾祺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其作品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孙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对读者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D.由于写人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一样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写人散文中的事情多零碎、分散,在时间上、空间上、逻辑关系上有较大的跳跃性。 解析:选B。A项,不合逻辑,杂糅。C项,介宾短语搭配不当,应将“对”改为“在”。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应将“由于”去掉。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端午的鸭蛋 江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5.从文章思路来看,开头谈“端午的风俗”有必要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到“端午的鸭蛋”。所以谈“端午的风俗”是必要的。 6.举例分析本文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口语色彩浓厚。如“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②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些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曾经沧海难为水”。③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语言。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7.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0题。 水做的汪曾祺 王桂国 汪曾祺是什么样的人?直到18岁,我才第一次接触到汪曾祺。 1980年,18岁的我考进了高邮师范学校,我很幸运,遇上了教文选课的莫绍裘老师——他可是全国著名的诗评家啊!莫老师打破常规自编教材,一下给我们印发了一叠厚厚的新小说、新诗歌。《受戒》、《大淖记事》便是那时读到的。是时适逢汪曾祺回故乡高邮探亲,莫老师特邀汪先生来学校作文学讲座。说句老实话,当时痴迷北岛、顾城的我,对汪曾祺的小说并不喜欢,嫌它们太平淡。所写的不过是家乡繁琐的风土人情,以及久远的人和事。不过,我对汪先生其人倒是十分喜爱的。 讲座设在学校大礼堂里,汪先生和莫老师坐在前台上。汪先生是一个十分慈祥的老人。开场白很别致,他说:“我是高邮人,是高邮湖的水把我喂养大的!”语气里明显带着几分自得,是想遮都遮不住的。记得他还讲《大淖记事》这篇小说是凭小时候印象写出来的,现在回故乡寻根,儿时的那个地方却已经看不见了。我从师范毕业已经25年了,讲座中很多东西我都淡忘了。但汪先生那行云流水、诙谐幽默的讲话风格,至今仍然深刻在记忆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从青年跨进了中年,再回头翻读汪先生的小说,我才发现,那个被我轻看甚至不屑的小说家,突然变得熟悉而伟大。 汪曾祺是什么样的人?我想用“水做的汪曾祺”来形容他,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高邮是一个水乡,汪先生自小在水边长大,水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作品的风格。在他的小说里总少不了水!水乡里的人大都有一股水劲、韧劲。这种个性自然影响到他的小说。读他的小说,就像在欣赏一张水墨画,黑白相间,水气泱泱。重彩处见精致,飞白时留暗香。清新隽永的水墨画卷中,透着那灵魂深处刻骨铭心的水乡情结,和作家淡泊和谐、漫散着一股水的气息、美梦一样的心境。 智者乐水,水是真君子。水永远是低调的,汪先生在生活中幽默随和、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读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便知他的真性情。汪先生回乡省亲,邻居老奶奶问他,在外面混得怎么样,汪先生很开心,说,托你的福,混得不丑;粉丝们恭维汪先生说,高邮名人辈出,排座次的话,秦少游第一,汪先生第二。汪先生不以为然,说,秦少游第一,高邮鸭蛋第二,本人第三。大红大紫的汪先生不以名人自居,不摆名人架子,乐于跟家乡人嗑叨。汪先生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他在作品里如此,在生活里亦如此!水的流向是朝下的,以“诗化美好人间”为己任的汪先生,始终记住这句话:“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小说中人物多是本分、朴实、善良的平民百姓,敢爱敢恨,相濡以沫,令人感到人性的温馨和生活的诗意。 看多了汪先生的小说,心中便会生出一种苦恼来:汪先生的小说是学不来的!是啊,人站在一汪水前,水只能观赏,又有谁能伸出手去把水抓住,带走呢? 花甲之年以后写出小说《受戒》、《异秉》、《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的汪先生可谓大器晚成,他像故乡的水一样总是柔软地、平和地、静静地流淌着,但却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文革”年代的汪先生犹如一块封冻的冰,冬去春来,醒来的“冰”终于撒开脚丫子,挎着一篮子荸荠,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这一串美丽的脚印,简直把别人看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以后,这双脚丫子便踏遍了大江南北。 水做的汪曾祺,追求的是和谐、悠远的心灵世界,在他的身上永远散发着天真和童趣。因为在汪曾祺的眼睛里深藏着一个水做的故乡——高邮。 (《中国教育报》) 8.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说“对汪曾祺的小说并不喜欢”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我”当时痴迷北岛、顾城,嫌汪曾祺的小说太平淡,所写的不过是家乡繁琐的风土人情,以及久远的人和事。与后文写对汪曾祺的小说“熟悉而伟大”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抒发自己的感情。 9.根据原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为什么用了大段文字写汪先生作文学讲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我想用‘水做的汪曾祺’来形容他,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十分喜爱汪先生这个慈祥的老人和他行云流水、诙谐幽默的讲话风格。“是高邮湖的水把我喂养大的!”的开场白,为下文用“水做的”形容汪曾祺作了铺垫。 (2)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是一个水乡,水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作品的风格。 1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站在一汪水前,水只能观赏,又有谁能伸出手去把水抓住,带走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去春来,醒来的“冰”终于撒开脚丫子,挎着一篮子荸荠,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汪先生是水做的,他的小说只能欣赏,是学不来的! (2)文革后,他的带着水乡情结的,只写生活的小说散文越来越多,越来越走红。 三、语用创新 11.(原创)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1个字) 中新网高邮2月6日电(记者 崔佳明)  2010年农历正月十五是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诞辰90周年。6日,高邮举行新闻发布会,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秋红向与会媒体通报了纪念活动的相关内容。 “九十汪老”——汪曾祺诞辰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由江苏省作家协会、高邮市委、市政府主办,高邮市委宣传部、汪曾祺研究会、高邮市文联等多家单位承办。届时,《中华文学选刊》、江苏省作协等领导和汪曾祺作品研究者,以及汪曾祺子女、亲属和“汪迷”代表等将参加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2月26日开始27日结束,为期两天。期间举行汪曾祺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高邮民歌》、《文游台丛书》发行仪式,汪曾祺作品音乐朗诵会暨第四届汪曾祺文学奖颁奖晚会,“汪风新河边”汪曾祺生前照片暨书画作品展,“高邮文化讲坛”等五大项主题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汪曾祺诞辰90周年,家乡高邮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12.(2011年高考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人生”为话题,写了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主题。 答案:学习如一段旅程,应该多一些欣赏的愉悦,少一些疲惫的抱怨。学习如一场比赛,应该多一些坚持的韧性,少一些放弃的冲动。学习如一次恋爱,应该多一些真诚的投入,少一些虚假的敷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