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练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配人教版)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1.“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火车即将开动,面对亲人的送行、依恋,诗人由开始的惘然到真正体会到这一走可能永不再回来,于是把头探出,和亲人告别,表现了难以割舍之情。 2.“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妈妈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3.“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中的“最后”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明自己不能再回来。 4.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语言运用 5.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两种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竭力描绘了蜀道的艰难可怖,②但读者读完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说,蜀道虽然具备的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⑤但又具有雄奇壮美等特点,⑥在诗人的彩笔下,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②在“为诗的夸张”前添加“反而” ⑥在“跟美丽”前面添加“它” 6.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宛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好的,再见。 解析:本题材料是电话预约,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补写内容要简洁明了,要与“李老师”的回答相吻合,话语要符合学生的身份,谦恭得体,比如开头要有问候语,通话完毕要说“再见”,称呼老师要用“您”,表达见面之意要用“拜访”等。 答案:①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摄制(shè)       执拗(niù) 横竖(hénɡ) 长歌当哭(dānɡ) B.窗棂(línɡ) 吮吸(yǔn) 露马脚(lòu) 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 恪守(kè) 干细胞(ɡàn) 数见不鲜(xiān) D.肮脏(ānɡ) 脑髓(suī) 文绉绉(zhōu) 睚眦必报(zì) 解析:选C。A项,“长歌当哭”的“当”应读“dànɡ”;B项,“吮吸”中的“吮”应读“shǔn”;D项,“脑髓”中的“髓”应读“su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鞭影  竖琴  五线谱  饲养 B.虐待 晚祷 辱骂 饥馑 C.骤然 粉刷 肮脏 温和 D.风筝 扯断 粗暴 闪铄 解析:选D。“闪铄”应为“闪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解析:选A。A项,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另外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本题取第一个义项。B项,妄自菲薄:指过分地看轻自己。与句子的表达意图不吻合。C项,名噪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很有名。D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很自然,诗人追求一种语势的舒缓和语境的清晰,控制了诗歌的速度。 B.臧克家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化,往往为了一句诗甚至一个字呕心沥血。 C.国学是以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兼有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的精神气质的一种多元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 D.这是首以儿童的视角、感受和语言为背景的诗,景淡笔也淡,但诗情诗趣诗意从这轻松的情绪中流露出来,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期望和追求,点点滴滴,沁人心脾。 解析:选C。成分残缺,应为“以……为主”或“以……为主干”。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 相信未来 食 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5.用象征手法表现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依偎在别人怀中等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的情感。 6.“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7.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著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突出地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②反复咏唱“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遇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8.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解析:选D。情景交融是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诗篇立意决定的是情景交融创作出的结果意境。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解析:选B。“都必须经过”在原文中没有体现。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解析:选D。“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不是胡应麟和王夫之的观点。 三、语用创新 11.(原创)分别以小草、山桃、杨柳作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句式协调,语序合理。(可增删个别字词) 煦暖的阳光最先把山坡上的小草唤醒,多情的春风最后催促着一向慵懒的山桃灿烂成一片云霞,而濛濛细雨则已将河边的杨柳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坡上的小草最先被煦暖的阳光唤醒,河边的杨柳则被濛濛细雨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而一向慵懒的山桃最后也被多情的春风催促着灿烂成一片云霞了。 12.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做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示例2: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精;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