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指导及训练——《孟子》篇发表于《语文周报·福建版》2009年第40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现山东省邹县)人,一生崇拜孔子,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他曾游历宋、滕、齐、梁诸国,向他们推行“仁政”主张,但都不被采纳。晚年只好回家著书——《孟子》。《孟子》中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学说。
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具体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制民之产”;二是“与民同乐”;三是“谨庠序之教”。
孟子不仅讲“仁”,也强调“义”。孟子把“义”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强调利义选择,应轻利取义;生死面前,也要舍生取义。
孟子又是“性善”论者。也是《三字经》上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本义。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认为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
孟子的“人格”论影响深远。他认为人格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蓄积“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
孟子的教学思想也值得后人重视。告诫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循序渐进和独立思考等。
《孟子》一书被后人奉为圣书,在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点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②比:全,都。洒:同“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般的请教到寻求雪耻图强的良策,梁惠王已经对孟子信任多了。
B.孟子直截了当地对梁惠王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不外乎物质生产和修养两方面。
C.在教育方面,孟子认为在在当时情况,文化知识的修习是第一位,德育是第二位,因此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国家无论大小,只要施行他的主张就可以发展壮大,小国可以变成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此“仁者无敌”
2.请你概括孟子是怎样认为“仁者无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确认木工的称职。
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
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就是学了就要为我有所用的意思。
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2.文中用玉人治玉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①,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②。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②与(yǔ):帮助,赞许。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和“禹闻善言,则拜”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
B.孟子认为“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C.孟子认为君子最高的境界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D.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2.请你概括孟子这段话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性好比水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很不稳定特性,不好分善不善。
B.孟子认为人性如水都是往下流一样,都是善的。
C.孟子进一步认为水被阻等是因为外力的作用导致变化,这不是水的本性,反驳了告子的人性不分善与不善的观点。
D.孟子的人性观点就是后来人《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观点。
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提出的是什么?试分析。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去了百姓的拥护。
B.孟子认为对百姓要供其所需,因势利导,不能违背百姓的意愿,以免失去民心。
C.孟子认为百姓就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喜欢仁政,能实行仁政才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D.孟子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如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样的不行仁政而想称霸天下,但终究是得不到的。
2.这段话孟子强调的是什么思想?联系实际有什么现实意义?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
B.孟子认为在圣人下求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暗示了“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C.孟子认为人要如水不放过洼洼坑坑的前进一样学习,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D.本段运用比喻论证,从登山到观海;再从日月到流水,化抽象为形象,给人深刻教育启示。
2.孟子在这段话阐述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有什么教育意义?
十.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第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一.1.C(相反,应该是德育是第一位,文化知识的修习是第二位);2.(1)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2)搞好教育,让民修孝悌忠信;(3)不要夺占百姓的农时重视农业生产,父母有所养。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二.1.D(文中没暗示的意思);2.孟子告诉齐宣王要实行“以民同乐”的亲民政策,只有与民共同富有大自然,拉近百姓距离,才会得到百姓支持。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三.1.C (是你学的先放着,先为我所用);2.说明领导者做事情要根据各种人员的特长安排工作,不要瞎指挥。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四.1.D(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2.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例如做好事是好品德,但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必定有限,如果能够带领更多人一起做好事,那社会会更美好。
参考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所以,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更好的了。”
五.1.A(不是“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很不稳定特性”)2.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两人都用水比喻人性,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水流不分向东向西一样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性如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因此人性没有不善。
参考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六.1.C(文中没有说“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意思);2.孟子提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问题。(1)要在‘仁’‘礼’‘义’上行动;(2)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叫作大丈夫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时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时也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时也不去压服别人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七.1.D(方中并没说是“所有的统治者”);2.孟子强调的是“仁政”思想。孟子这种顺民思想就现在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统治者不行仁政,处处与民作对,只求统治者利益,不顾百姓生活安危,终究会“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失去人民的拥护,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的拥护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不过这样罢了。人民归向于仁政,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八.1.B(不只讲究时间,重在民富有);2.阐述的了只有百姓富有了才会国家富有,只有百姓富有了那么仁爱之心也会有的道理。
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
九.1.B(没有“暗示了‘名师出高徒’的道理”);2.阐述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和做学问要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道理。这段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观于海者难为水”,再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是说要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再如“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也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我们要一步一个脚踏实地向进。总之,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座右铭。
参考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十.1.C;2.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会获得民心,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教育。
参考译文:“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