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检测题(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 Ⅰ 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2011·高考山东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磅秤/磅礴 仿佛/佛手瓜 刨除/刨根问底 B.钥匙/汤匙 漩涡/涡轮机 调节/调虎离山 C.驻扎/扎实 亲事/亲家母 伎俩/仨瓜俩枣 D.果脯/胸脯 胳臂/长臂猿 倔强/强颜欢笑 解析:选D。A项,bànɡ/pánɡ,fú/fó,páo;B项,shi/chí,wō,tiáo/diào;C项,zhā,qīn/qìnɡ,liǎnɡ/liǎ;D项,fǔ/pú,bei/bì,jiànɡ/qiǎnɡ。 2.(2011·高考重庆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嗔怪 博弈 清澈见底 鞭辟入里 B.夜宵 边陲 涣然冰释 稳操胜券 C.遒劲 晋升 搬师回朝 返璞归真 D.诀窍 蓬松 不谋而合 崭露头角 解析:选C。搬—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商务部20日商务预报,受需求回暖及国际价格走高影响,上周(10月11日至17日)国内天然气价格比前一周________上涨2.8%。 ②中国外交部发表________,严正指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绝不容他人觊觎。 ③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国国务院决定,今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________,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A.环比  申明  致哀 B.同比  申明  志哀 C.环比  声明  志哀 D.同比  声明  致哀 解析:选C。环比、同比:以11月为例,跟去年11月比叫同比,跟上个月10月比叫环比;申明、声明,“申明”是“郑重说明”的意思,“声明”是“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用作名词时,指“声明的文告”。两者的不同之处,“声明”重在公开宣布,以让公众知道;“申明”重在说明,以说服对方。“致哀”就是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自己对某事的哀意。传达的对象是确定的,如已故者的家属等。是双向的行为,有发出者和接受者。“志哀”指通过某种形式或活动以表示对某事的哀意。对象是不确定的。如:下半旗志哀,“志哀”则只强调动作的发出。 4.(2011·高考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C.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D.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解析:选C。A项,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应用一个与后面的“耳目一新”相对应的词语,如“耳熟能详”。B项,休戚与共: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本句只强调“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密切关系,应用“息息相关”。C项,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此词与“领导攻关会战”相吻合。D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用此词形容人们购买轿车的热情不妥,应用“不断高涨”“有增无减”等词。 5.(2011·高考四川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变革,其结果将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图书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解析:选C。A项,“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句式杂糅。B项,“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结构混乱,应改为“操作人员在火箭起飞前对火箭进行了最后的检查”。D项,“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搭配不当。 二、(9分,每小题3分) (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6.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选B。B项,从文章内容看,该句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选A。文中原句是:“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解析:选C。“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西方艺术的评价观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评价观是相同的,都是重视物象,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忧乐出焉      出:产生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固:本来 C.处之期年 期:满一年 D.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适:恰好 解析:选B。固:一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彼挟其高大以临我 作师说以贻之 B.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蒙故业,因遗策 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顷之,持一象笏至 解析:选A。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C项,动词,靠近;动词,继承。D项,结构助词,无实义;音节助词,放在表时间的词语后面表停顿。 11.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的一组是(  ) ①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外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⑦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⑧彼游之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A.①②④⑦⑧ B.②③⑤⑥⑧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解析:选D。第②句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第⑤句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第⑧句是对求祸辞福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的分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在胶西主动过着“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庇采椽之居”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思想。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解析:选B。作者在胶西时的艰苦生活,不是他主动去要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作者凭着超然的心态,能够“苦”中作乐。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辨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错杂产生,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水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来此台的,宾客也没有不来陪伴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在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重点词语:(1)凡、观、乐、必。(2)岁、登、野、食。 (3)见、乐、物。 答案:(1)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2)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 (3)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当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象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 答案:(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2)以若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3)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答案:(1)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2)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3)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4)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五、(12分) 1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的一致性,语序的合理性,句与句之间的句意关系,④句与横线前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应排在前面,第②句“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承接第④句,⑤句的“最大”紧承③句的“最小”,⑥句的“也是”与①句的“是”照应,应在①句后面,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出顺序。 答案:④②③⑤①⑥ 17.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其中四点,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分)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①日益增多城市生活垃圾,②人均日产量为不少于1千克左右,③并且以每年不低于8%的速度上升,我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已达1.8亿吨。④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约有一半未经处理,这些垃圾裸露堆埋,污染水质、土壤、大气,⑤传播疾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同时,这些垃圾还侵占了大量的土地,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⑥因此,垃圾无害化处理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和缓解日益增加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压力,⑦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也将逐渐淘汰堆埋法而采用具有显著减容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垃圾焚烧处理。 (1)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从前后语境、数字问题、前后搭配等角度进行修改。 答案:(1)序号:①,修改: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 (2)序号:②,修改:删去“不少于”; (3)序号:③,修改:“上升”换成“递增”; (4)序号:⑥,修改:“普遍关注”后加“的问题”; (5)序号:⑦,修改:在“垃圾焚烧处理”后加“技术”。 18.依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子形成排比,并与首句尾句相照应。(4分) 一首好诗,只给你一缕春风,就能叫你去想象春天的清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诗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答案:(示例)只给你一朵浪花 就能叫你去想像大海的浩渺 只给你一颗星星 就能叫你去想像星空的灿烂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做“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圆满?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9.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要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即写了什么;又要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引出“阙”这一话题,为下文阐释其中蕴含的哲理作铺垫;同时,作者的“两次着迷”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启发读者的思考)。 20.文章主体部分引用了三则神话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在内容上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结合神话传说的特点——神秘悠远等去分析其作用。 答案:通过这些神话传说,阐明了“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丰富了文章内容,营造了古朴、悠远的意境(或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或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2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要分析出“圆月”“缺月”的指代意义,又要联系文章主旨说明为什么要爱“圆月”与“缺月”。 答案:世间事物乃至人生,圆满和完美只是相对的;圆满、完美常和缺憾、不如意相伴(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我们对待事物或人生应多一分理解、豁达和乐观。 2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语言可以从多个角度:首先是修辞方法的运用,如“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拟人)“……花在那里……花在那里……花还在那里……花仍在那里”(排比)等;其次可以从句式特点上进行分析,如长句短句、骈句散句等;还可以从词语的运用上,如叠词、表现力强的词语等;还可以从语言风格上进行赏析,如含蓄、直白、充满哲理、有内涵等。 答案:(1)语言富有哲理性(或有丰富的意蕴)。如“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人读后如坐春风。 (2)文章善于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律美和诗意美。如“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一段充分利用拟人和排比,语言生动;细细品来,满口生香。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 (4)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 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他们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此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结婚伊始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9.李清照是________派词人。(2分) 答案:婉约。 20.根据文意,解说下面词句中“愁”的含义(6分) (1)“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的“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对丈夫的思念(是离愁别绪,是家愁、情愁),是甜蜜的忧愁。 (2)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或者:国家支离破碎,物是人非) (3)丧夫之痛,失家之悲,国破之愁,孤独之苦。 (或者:国愁、家愁、情愁、学业之愁。 或者: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的痛苦。) 21.根据文意,解说下面句中带点部分的含义。(6分) 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立于秋风黄花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寻觅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清照生活在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交织的痛苦中 (2)李清照寻觅国家民族的前途,追求幸福的爱情,追求自身价值。 (3)李清照超凡脱俗,政事、学业、爱情、婚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追求,有高尚的节操和崇高的人格。(意思对即可) 22.文章从李清照的“愁”落笔,而接下来却先写李清照以前的快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让我们对李清照有全面的了解;用李清照以前的快乐作反衬,可以使李清照后来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交织的愁苦表达得更加突出,从而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行文有变化,摇曳多姿。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个个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便委以大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中,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文体,自主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