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探究类试题突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碗馄饨
酒楼里来了两位客人,穿着不俗,看样子是一对出来旅游的夫妻。
服务员送上菜单。男的直接递给女的:“你点吧。”女的看也不看:“来碗馄饨。”
男人发话了:“吃什么馄饨,又不是没钱。”
女人摇摇头说:“我就是要吃馄饨!只要一碗!”服务员冲女人撇了撇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馄饨。”
女人很意外:“怎么会没有呢?”酒楼老板觉得很奇怪,小声吩咐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回来多收一倍的钱。”说完开始观察这对奇怪的夫妻。
看到馄饨,女人的眼睛都亮了,轻轻搅拌着,好像舍不得吃,半天也不见送到嘴里。
男人一把拿起菜单:“你爱吃就吃吧,我饿了一天了。”女人不急不慢,等男人点完了菜,才对服务员说:“你最好先问问他有没有钱。”
男人气红了脸:“老子会没钱?”边说边往怀里摸去,突然“咦”的一声:“我的钱包呢?”
女人不慌不忙地说道:“钱包和手机我昨晚都扔到河里了。这次带出来所有值钱的东西,我都扔河里了。我身上还有五块钱,只够买这碗馄饨了!”
男人瞪着女人:“你真是疯了!身上没有钱,那么远的路怎么回去?”
女人却一脸平静:“急什么?我们还有两条腿,走着走着就到家了。”
女人继续说:“二十年前,咱们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不也照样回到家了吗?那时候的天,比现在还冷呢!”
男人不由地瞪直了眼:“你,你说什么?”
女人叹了口气:“看来,这些年有了几个钱,就真的把什么都忘了。二十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做生意,被人骗了个精光,经过这的时候,你要了一碗馄饨给我,我知道,那时候你身上就剩五毛钱了……”
男人一震,打量了四周:“这,这里……”女人说:“对,就是这里,那时它还是一间又小又破的馄饨店。”
男人默默低下头,女人捧起面前的馄饨,拨了一大半到另一只空碗里,轻轻推到男人面前:“吃吧,吃完了我们一块走回家!”
男人很久才说了句:“我不饿。”女人眼里闪动着泪光,喃喃自语:“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说的!”
男人说:“你怎么还不吃?”女人又哽咽了:“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问我的。我记得我当时回答你,要吃就一块吃,要不吃就都不吃。现在,还是这句话!”
男人默默无语,拿起了汤匙。不知什么原因,拿着汤匙的手抖得厉害,舀了几次,馄饨都掉下来。他终于将一个馄饨送到了嘴里,使劲一吞,整个都吞到了肚子里。当他舀第二个的时候,眼泪突然“叭嗒”往下掉。
女人见他吃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拿起汤匙。馄饨一进嘴,眼泪同时滴进了碗里。这对夫妻就这样和着眼泪把一碗馄饨分吃完了。
放下汤匙,男人抬头轻声问女人:“饱了么?”
女人摇了摇头。男人很着急,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弯腰脱下一只皮鞋,手往里面摸,没想到居然摸出了五块钱。他怔了怔,不敢相信地瞪着手里的钱。
女人微笑地说道:“二十年前,你骗我说只有五毛钱了,只能买一碗馄饨,其实呢,你还有五毛钱,就藏在鞋底里。我知道,你是想藏着那五毛钱,等我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后来你被逼吃了一半馄饨,知道我一定不饱,就把钱拿出来再买了一碗!”顿了顿,她又说道,“还好你记得自己做过的事,这五块钱,我没白藏!”
女人说:“你可别怪我,我只是想在分手前再和你一起饿一回。苦一回!”
男人居然号啕大哭,“我真被好日子冲昏了脑袋啊!回去我就把那张离婚协议书烧了。”
在旁观看的老板摸出了两张百元大钞递过去:“既然回去就把离婚协议书烧了,为什么还要走路回家呢?当年那碗馄饨,就是我妻子做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婚姻伦理问题,
对读者来说教益匪浅。
B.从全文看,酒店老板叫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馄饨,回来多收一倍的钱,充
分反映了这个老板唯利是图的本质。
C.小说中的妻子为了报复提出离婚的丈夫,背着丈夫把这次带出来的所有值
钱的东西,统统扔进水里。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小说利用特殊的地点来解决矛盾,二十年
前二人在这里吃过馄饨,如今仍在老地方吃。性质相同,意义一样。
E.这篇小说写得很成功,人物语言生活化,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
2.小说中“女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间部分写二十年前这对夫妻曾在同一个地方吃过馄饨,这一情节在前文已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夫妻二人,设计酒店老板这个人物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狼外婆”
佚 名
十岁那年,我还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是科研所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企业的部门经理,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可是一夜间,我从天堂跌到了地狱——父母因飞机失事双双遇难。几天后,一个五十岁左右恶鬼般的老太太来到我家,姥姥和姥爷让我叫她“奶奶”。看到这个老太太,我有些害怕,她简直像极了童话故事中那个狼外婆。
姥姥和姥爷把我交给她,扭头就走,根本不管我的哭喊。她凶狠地训斥我:“哭啥?没骨气,他们是狼!”她麻利地给我洗脸,又找出干净衣服帮我换上,然后做了饭菜端上来。看我不动筷子,她恶狠狠地骂:“不吃就饿死。”
几天后,姥姥带着姨妈和舅舅,指挥搬运公司的工人对我家进行大扫荡,只留下了我的衣服。“狼外婆”一声不吭,搂着我冷冷地站在一边。可当姥姥凶狠地跟她要房契,舅舅和姨妈用狼一般的眼睛瞪着她时,她冲进厨房,拿着菜刀,凶悍地叫骂起来。姥姥、姨妈和舅舅们在骂声中走了。“狼外婆”扔下菜刀,狠狠地吐了口唾沫:“狼!”
辗转跟着她来到农村二叔家,一个小姐姐躲在门后,仔细地打量着我。后来我知道她是二叔的女儿,叫“丫丫”。二叔毕恭毕敬地端来一碗凉开水,“狼外婆”一口气喝光,抹抹嘴,朝二叔瞪起眼睛:“听着,这就是你亲侄女小小,她爹妈死了,咱要拉扯她,听见了吗?”
“哼!羊腿能安到狗身上?”一个面目凶狠的年轻人小声嘟囔。丫丫悄声告诉我,这是三叔。我害怕地看着三叔,真担心他把我赶出去。
我来到她住的偏房。屋子很简陋,四面墙黑黑的。房间里只有一张破桌子和一个看不出颜色的柜子,柜子还上了锁。
我把父母和我的合影拿出来,一边擦一边掉泪。她看到了,突然抢过去,从裤腰上解下钥匙,打开柜子,把照片扔了进去。我恨透了她,我发誓:长大了,一定要离开她。
我想父母,经常夜里偷着哭。看看父母的照片成了我的奢望。有一次,趁她换下裤子到外面做活,我从她的裤子上解下钥匙,悄悄打开柜子。她旋风般冲进屋子,推我一掌,狠狠关上了柜子。二叔发怒了:“妈,小小还是个孩子,你咋就不能疼疼她?”面对二叔的怒火,她忧伤地看着我。
周末傍晚,我回家一进门,就听到她凶狠的骂声:“滚!我没钱!”三叔站在院子里,怒气冲冲:“谁不知你把小小家的财产独吞了?那房子就值几十万!你还说没钱?大哥不是你儿子,她也不是你的亲孙女,我可是你的亲儿子……”“狼外婆”站在偏房中间,手哆嗦着,想卷烟却卷不上。看到我,她眼睛亮了一下:“你要像你老子那样有出息!听见没?”
高考结束,丫丫考上本省的普通大学,我考取了我家那座城市的重点大学。二叔跑了好多家亲戚才凑齐丫丫的学费,可我的学费却没着落。报到的日期临近了。那天傍晚,村里停电,“狼外婆”坐在炕上抽烟,我坐在桌前,看着录取通知书,眼泪悄悄地落下。我慢慢把录取通知书凑到蜡烛前,“狼外婆”见状光着脚疯了般猛然跳下炕,抢过录取通知书,打开柜子,把录取通知书丢到柜子里,锁上。
第二天早晨,二叔和三叔送丫丫上大学。他们一走,“狼外婆”就掀开我的被子,语调紧张:“小小,快起来!快!”我晕头转向地被她拉扯着上了汽车。
“狼外婆”带我回到了以前的家。打开房门,我愣住了:屋里的家具全是新的。我不明白地看着她。
她拿出一个存折:“你爷爷死了,留下话,让我供你爸上大学。你爸有良心,上班后每年都给我寄钱。我把钱都留下来。那年你爸妈死后,我拼命留下这房子。每年你二叔都来一趟,就是为你收房租。”
她把存折交到我的手里,从包里拿出我们一家三口的照片,细心地摆放到原来的位置。
“奶奶!”我扑进她的怀里,缓缓地跪下,泪流满面……
(节选自《哲思》,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眼中的奶奶曾是“狼外婆”,而“狼外婆”将“我”姥姥等人称为
“狼”,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狼外婆”和姥姥等人人性的泯灭。
B.“狼外婆”被三叔要钱的无情言行气得手直哆嗦,当她看到“我”时眼睛
却亮了一下,她把对三叔的气愤化为对“我”的期待。
C.“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狼外婆”却不告诉“我”可以去报到上学,
而是装出没有钱的样子,这显示了她的内心矛盾。
D.“狼外婆”将“我”与父母一家三口的合影细心地摆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显示她对以前阻止“我”看此合影的行为有所悔悟。
E.作品以“我”的视角,展示“狼外婆”令人难以理解的言行,表达了“我”
对“狼外婆”的惧怕、憎恨乃至最终领悟其爱的感激。
6.文中的“狼外婆”有哪些奇特的行为?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为什么在后半部分的记叙中才交代“狼外婆”不是“我”爸爸的亲生母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由父母遇难后“狼外婆”来接“我”(1~3段)、“我”随“狼外婆”回乡下生活(4~8段)以及“我”考上大学后“狼外婆”的举动(9~15段)三部分构成,你认为哪部分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E [B项是为了与后文对比,深化主题;C项是为了教育丈夫;D项是性质不相同,意义不一样。]
2.①机敏聪慧。为了使丈夫回心转意,想出了再回馄饨馆忆苦的主意。
②重情重义。十分珍惜与丈夫20年的婚姻感情。
③宽厚隐忍。对丈夫的背叛给予原谅。
④吃苦耐劳。二十年前与丈夫做生意被骗后与丈夫共同创业。
3.①女人不看菜单,直接说“来碗馄饨”,说明二十年前在这里吃过。②女人只要一碗馄饨,说明二十年前两人曾共吃一碗馄饨。③女人对酒楼没有馄饨感到意外,说明她以前在这里吃过馄饨。④看到馄饨,女人眼睛都亮了,说明女人在回忆二十年前吃馄饨的情景。
4.不多余。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发展合情合理。夫妻二人进的是酒馆,却要吃馄饨,但酒馆没有馄饨,在老板的提示下,服务员去外面买了一碗,才有后面的情节。②深化主题,妻子通过忆苦教育,使丈夫悬崖勒马,挽回了妻离子散的悲惨局面,同时还教育了老板,使老板深受感动。③解决矛盾冲突。老板慷慨解囊,妥善地解决夫妻二人无钱回家的矛盾,使小说的结构富有波澜,结局更有戏剧色彩。④使人物形象丰满,老板的行为不仅深刻地反映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也说明了人应具有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5.BE [A项,表现的是姥姥等人人性的泯灭,并非“狼外婆”。C项,“内心矛盾”错,是防止三叔捣乱而为之,显示她的机智和细心。D项,“有所悔悟”错,以前是阻止“我”悲伤,现在“我”已经成长起来,使“我”不忘父母。]
6.①“我”的姥姥等凶狠地要房契时,“狼外婆”凶悍地拿起菜刀叫骂着将他们吓跑。
②她两次将父母和“我”的合影抢过去并锁进柜子。
③她暗中为“我”布置好父母留下的房屋并将多年积攒的钱交给“我”。
7.①制造悬念,使读者牵挂“我”以后的命运。
②欲褒故贬,前文中她对“我”的粗暴与后文中对“我”的关爱形成对比。
8.观点一:第一部分最精彩。
①面对“我”姥姥家的人来洗劫财物,“狼外婆”一声不吭;但被逼要房契时,却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形象地展现了她的隐忍和凶悍。
②“狼外婆”麻利地伺候“我”,对“我”的训斥和谩骂,以及护卫似地搂着“我”,点明她爱的奇特方式。
③艺术表现上,运用对比和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刻画“狼外婆”的形象。
观点二:第二部分最精彩。
①“狼外婆”家长般的命令性的语言,即“咱要拉扯她”,显示她在家中的绝对威严和对“我”的爱心。
②“狼外婆”以闪电似的动作先后两次将照片锁在柜子里,这两个重复出现的细节表现她独特的爱的方式,深化主题。
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生动刻画“狼外婆”的形象。
观点三:第三部分最精彩。
①显现三叔的刁蛮、贪婪,与下文中“狼外婆”避开他送“我”上大学的情节一脉相承。
②“狼外婆”从火中抢过录取通知书,以及为“我”提前布置好住房等描述,揭示她对“我”的关爱,深化主题。
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照应、悬念、比喻手法及动作、外貌、心理、语言、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