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概括文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横过十字街口 林清玄 ①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自大地撤离,我坐在车里等红绿灯,希望能在黑夜来临前赶回家。 ②在匆忙地通过斑马线的人群里,我们通常不会去注意行人们的姿势,更不用说能看见行人的脸了,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在绿灯亮起时,从人群前面呼啸过去。 ③就在行人的绿灯闪动,黄灯即将亮起的一刻,从斑马线的开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人影,打破了一整个匆忙的画面。那是一个中年的极为苍白细瘦的妇人,她得了什么病我并不知道,但那种病我们偶尔在街角的某一处见到,就是全身关节全部扭曲,脸部五官通通变形,而不管走路或停止的时候,全身都在甩动的那一种病。 ④那个妇人的不同是,她病得更重,她全身扭成很多褶,就好像我们把一张硬纸揉皱丢在垃圾桶、捡起来再拉平的那个样子。她抖得非常厉害,如同冬天里在冰冷的水塘捞起来的猫抽动着全身。 ⑤当她走起来的时候,我的眼泪不能自禁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⑥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落泪,但我宁可在眼前的这个妇人不要走路,她每走一步就往不同的方向倾倒过去,很像要一头栽到地上,而又勉强地抖动绞扭着站起,再往另一边倾倒过去,她全身的每一根骨头,每一条筋肉都不能平安地留在应该在的地方,而她的每一举步之艰难,就仿佛她的全身都要碎裂在人行道上。她走的每一步,都使我的心全部碎裂又重新组合,我从来没有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经验过那种重大的无可比拟的心酸。 ⑦那妇人,她的手上还努力地抓住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一条老狗的颈上,狗比她还瘦,每一根肋骨都从松扁的肚皮上凸了出来,而狗的右后脚折断了,吊在腿上,狗走的时候,那条断脚悬在虚空中摇晃。但狗非常安静有耐心地跟着主人,缓缓移动,这是多么令人惊吓的景象,仿佛把全世界的酸楚与苦痛都在一刹那间,凝聚在病妇与跛狗的身上。 ⑧她们一步步踩着我的心走过,我闭起眼睛,也不能阻住从身上每一处血脉所涌出的泪。 ⑨这条路上的绿灯亮了,但没有一个驾驶人启动车子,甚至没有人按喇叭,这是极少有的情况,在沉寂里,我听见了无数虚空的叹息与悲悯,我相信面对这幅景象,世上没有一个人忍心按下喇叭。 ⑩妇人和狗的路上红灯亮了,使她显得更加惊慌,她更着急地想横越马路,但她的着急只能从她的艰难和急切的抖动中看出来,因为不管她多么努力,她的速度也没有增加。从她的脸上也看不出什么,因为她的五官没有一个在正确的位置上,她一着急,口水竟从嘴角涎落了下来。 ?我们足足等了一个新的红绿灯,直到她跨上对街的红砖道,才有人踩下油门,继续奔赴到目的地去,一时之间,众车怒吼,呼啸通过。这巨大的响声,使我想起刚刚那一刻,在和平西路的这一个路口,世界是全然静寂无声的,人心的喧闹在当时当地,被苦难的景象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 ?我刚过那个路口不久,天色就整个黯淡下来,阳光已飘忽到不可知的所在,回到家,我脸上的泪痕还未完全干去。坐在饭桌前面,我一口饭也吃不下,心里全是一个人牵着一条狗从路口,一步一步,倾倾颠踬地走过。 ?这个世界的苦难,总是不时地从我们四周跑出来,我们意识到苦难,反而感知了自己的渺小,感知了自己的无力,我们心心念念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心灵,要使人心和平清净,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然而,面对着这样瘦小变形的妇人与她的老弱跛足的狗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世界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我感觉,在无边的黑暗里,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如果我们不紧紧踩着光明前进,马上就会被黑暗淹没。我想起《楞严经》里的一段,佛陀问他的弟子阿难:“眼盲的人和明眼的人处在黑暗里,有什么不同呢?” ?阿难说:“没有什么不同。” ?佛陀说:“不同。眼盲的人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但明眼的人在黑暗里看见了黑暗,他看见光明或黑暗都是看见,他的能见之性并没有减损。” ?我看见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帮不上一点黑暗的忙,这是使我落泪的原因。 ?夜里,我一点也不能进入定境,好像自己正扭动颤抖地横过十字街口,心潮澎湃难以静止,我没有再落泪,泪在全身血脉中奔流。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哲理小品文,文章先讲述一小段看似平常的故事,然 后字字珠玑,道出大智大慧,甚为经典,令人回味久长。 B.作者在等红绿灯时看到了一个全身关节扭曲的病妇牵着一条老而瘦的狗过 马路。这一情形引发了作者内心自感渺小的痛苦,他发出了“希望众生都 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的心声。 C.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自 大地撤离”寓示了社会的黑暗慢慢吞噬了人们心中仅存的温暖。 D.文章中“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帮不上一点黑暗的忙”的这种自责,实际 上就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从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这种自责与 巴金在《小狗包弟》里的自责是不一样的。 E.文章中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虽极其简约,但看完之后总会让人生发出感 恩与从善的愿望。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 馨香。 2.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妇人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说到“流泪”,其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作者“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文章结尾写佛陀与弟子阿难的对话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奇崛的峭石 张梦阳 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在书房里独自静静地翻书;二是到山野间游山逛水,自由散想。 一天黎明,信步在山野漫游,突然看到直矗云霄的山峰间,瑰丽、火红的朝霞映衬中,有一尊黑色的从悬崖上奇崛挺出的峭石,立时惊呆了。伫步凝望,恍然觉得这红霞中的黑色峭石,很像是鲁迅的头像,奇挺,坚硬,不同凡响,令人神往。 是的,鲁迅就是20世纪中国一尊奇崛的峭石。 20世纪初叶,国难当头,人们纷纷“竞言武事”,青年鲁迅却顶着对物质“崇奉逾度”的“质化”逆风,独树一帜,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异国日本遥望中国茫茫大地,叹息“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反复叹道:“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 经过十年沉默,1918年5月,“五四”前夕,《狂人日记》如一声春雷,接着“一发而不可收”,孔乙己、阿Q、祥林嫂、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一系列雕塑般的人物,和那荒原上无边野草丛中苦走不止的“过客”,出现在读者眼前。对“正人君子”鞭辟入里的批判,对既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主的“第三样时代”的期盼,震撼着人心。他的精神力量和文学天才,无人望其项背,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散文诗,文学史研究,“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只要他一进入,就会立起一座奇耸的高峰。“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这种快感正像爱吃辣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觉。”尽管也有人用恶骂来欢迎他,但也不能不承认他的奇崛。 本来已经名满天下,完全可以做薪金丰厚的教授,也有意写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却因革命青年横遭屠杀,当权者“暴殄天物”,“对于个别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而毅然辞去教职,与爱人许广平栖居上海,专事著译。遭遇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与谩骂,逼着自己攻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又被左翼有识之士拥为“左联”盟主,可是说话既不得“左边”心悦,又惹得“右边”恼怒,还不得“中间”拥护,总遭暗算,只得“横站”,孤军奋战。然而,从《清代文字狱档》中读出中国人尚“不悟自己之为奴”;从《立斋闲录》等明代野史看出“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深刻得令人战栗!从而洞察出某些“领导者”不过是“借革命以营私”,与权力者“争夺一把旧椅子”,欲做“文坛皇帝”和新奴隶主罢了! 而最为奇崛的是临终遗言:“一个都不宽恕!” 后人可以因此也“不宽恕”他,恨他,骂他,否定他,或者利用他,与鲁迅著作的传播、研究、赞颂一起延续了近一个世纪。今后无疑还要继续下去,甚至要遇到更为严峻的挑战,但无论怎样攻击他,他都在历史上立于不败之地。鲁迅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做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由于鲁迅是以思想家兼文学家的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中国人思维的扭转的。所以比单一的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产生了大得多的综合效应,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发挥了少有人比的巨大影响。而要扭转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势,反抗黑暗,革除时弊,就必须有棱有角,不能平顺、圆滑,因此鲁迅必然是一尊封建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期出现的棱角分明的奇崛的峭石,绝对不是一块顺应时流的光滑圆润的鹅卵石。 鲁迅绝不是事事正确的“完人”和“圣贤”,他从来不相信什么“导师”,自己也绝不以“导师”自命,甚至渴望自己的文字与所批判的时弊同时灭亡。 我们纪念鲁迅,不能以“完人”和“圣贤”的标准要求他。那样,我们反倒会失去鲁迅,也证明我们自己没有冲破只知膜拜、迷信的奴性思维的牢笼。我们需要鲁迅,是因为他毕生所批判的时弊尚在。 中国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这般奇崛的峭石。 (2011年12月《散文选刊》)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个世纪初叶,国难当头,青年鲁迅坚决摒弃人们重物质、言武事的主张, 极力倡导“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思想,希望自己成为“精神界 之战士”。 B.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接着“一发不可收”,塑造了一 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大成就。而后开始写 杂文,批判时弊,扭转中国人的奴性思想,做“精神界之战士”。 C.不仅仅是小说创作,鲁迅在杂文和散文诗创作、文学史研究、“文明批评” 与“社会批评”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其文学天才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无人 能比。 D.鲁迅总是得罪人,曾遭“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与谩骂,左派、右派和中 间派全都反对他。他不善与人交往,乐于孤军奋战,临终遗言“一个都不 宽恕!”表明了他的奇崛和处处树敌的战斗风格。 E.鲁迅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 势,化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作者坚信,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他都在历 史上立于不败之地。 ★6.作者笔下的鲁迅有着怎样的性格?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以“奇崛的峭石”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D [C项,过于夸大了句子的含意;D项,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2.文中描写了一位身患重病、处境艰难、令人悲悯的妇人形象,正是这一形象引发了作者对苦难的思考,对人间大爱的期盼。 描写手法有:①外貌描写,如:“一个中年的极为苍白细瘦的妇人。”②动作描写,如:“她每走一步就往不同的方向倾倒过去”“又勉强地抖动绞扭着站起,再往另一边倾倒过去”。③神态描写,如:“妇人和狗的路上红灯亮了,使她显得更加惊慌。”④侧面描写,如:文中对妇人手上抓的老狗的描写,侧面加深了妇人的苦难;行驶的车辆都停下来,甚至没有人按喇叭,可以看出妇人的苦难不仅触动了“我”,也把人心的喧闹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 3.线索作用。流泪的原因有:①“我的眼泪不能自禁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是为身患重病妇人的苦难流泪;②为世界的苦难而流泪;③为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流泪;④“我没有再落泪,泪在全身血脉中奔流”的原因是作者有了在黑暗中看到黑暗并寻找光明的决心。 4.不同意,原因是:①升华了文章主旨,只要你能看见,即使在黑夜里,你也要用你的眼睛去看你身边的苦难,虽然你是渺小的、无力的,但是在你的内心却应充满着对光明的渴望。佛陀与阿难的对话正说明了这一主题。②承接了上文“在无边的黑暗里,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又引起了下文,“我”在黑暗中看见黑暗,但“我”帮不上忙的痛苦。文章结尾加上这一段,能让文章显得清幽而大气,恬淡自然,给人以哲思,让人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5.CE [A项,“立人”重要,须放在首位,并不代表“物质”、“武事”就不要,所以“坚决摒弃”表述不当,“希望自己成为精神界之战士”也不合文意;B项,“而后”不妥,写杂文和写小说是同时进行的,再者,其小说同样体现他是“精神界之战士”。D项,“不善与人交往,乐于孤军奋战”错,原文是“只得孤军奋战”,迫不得已;鲁迅是敢爱敢恨的人,并非不善与人交往;“处处树敌”也不妥。] 6.①忧国忧民;②思想深刻,具有极强的洞察力;③敢爱敢恨,不怕树敌;④敢于反抗黑暗,革除时弊;⑤棱角分明,个性奇崛,语言尖刻泼辣。 7.作用:①比喻形象,收到生动传神的效果;②更能突出鲁迅敢爱敢恨、棱角分明的性格特点;③出自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入题显得自然。 8.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鲁迅,因为鲁迅毕生所批判的时弊尚在,中国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看法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