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 课时作业12 一般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人教版 (分值45分,每小题3分,建议用时90分钟) 一、(2012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 “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摘编自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解析:“批评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不属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理由。 答案:C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解析: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如果把画家的稿酬降低,批评家的报酬提高,那么画坛就会出现许多高质量的批评文章。 C.从价值观上看,因为画画比说话优越,所以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成为好的画坛批评家,需要有高超的绘画技艺、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正的批评态度等条件。 二、(2012河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二十四桥何在 吴锡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佯陶醉二十四桥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这其中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 一桥说。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二十四座桥说。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沈括作为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务实态度,在其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 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编号桥梁,比如杜甫的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姜夔的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而在关于扬州的诗词中,此类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施肩吾“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明人林章《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关到扬州第几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友人姚世鲸也有“记取扬州郭,寻君第几桥”的诗句。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或许当时的扬州有对桥梁进行编号的做法,但要说二十四桥是编号二十四的桥还需要直接的证据。 泛指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数字有一种虚指、泛指的用法,如“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百六十行”、“七十二变”、“弱水三千”等等,这里面的数字并非确指,那么,二十四桥是不是也是用来泛指扬州的桥梁之多呢?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与编号说一样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只是有人以杜牧好以数字入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并不晓白的旁证。的确,杜牧的很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体的数字,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舍燕》“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邱。”诸如此类,都是泛指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说服力,谁也无法推翻另一方的观点,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但身世的悬疑未决终不影响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的想象。 1.对“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诗作中最出色的诗句,历来“脍炙人口”。 B.“徽章”说恰如其分地描画出二十四桥拱形的特征。 C.诗句描绘的形象、意境是扬州风景秀丽的最典型的代表。 D.这是人们认识二十四桥、瘦西湖等扬州风景的真正原因。 解析:徽章是表示身份特点的标志,是一种代表。故A、B、D三项均不合适。 答案:C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牧的几乎成为绝唱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 B.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才有可能对二十四桥的身世进行探索、研究。 C.梳理诗词文章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对“二十四桥”大体有四种解说。 D.“一桥说”“二十四桥说”“泛指说”还是有直接证据的。“编号说”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 解析:泛指说和编号说都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 答案:D 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石道人姜夔的诗句比宋代另外几位诗人的诗句更能证明“二十四桥”原本是一座桥。 B.对二十四桥身世的记载理解众说纷纭,从侧面表明杜牧诗作的巨大影响力。 C.二十四桥之谜悬疑未决,各种论争尘埃未定,说明我们的考证学尚欠科学性和权威性。 D.千古而来,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想象,正是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反映。 解析:二十四桥身世悬疑未决是因为历史久远,众说纷纭,现在还未有定论。这正是考证界客观严肃的态度的反映。 答案: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文化”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抽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元素。 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侵蚀于流水,深藏于大山,沉沙于江底,亿万年岁月流痕,沧桑巨变,全凭自然天工雕饰而成。所以,它包含着最强烈的自然的特征,它是“天开”的代表,“神工鬼斧”的佐证,是宇宙精神的自然体现。古人通过“石”就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是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自然的象征符号和“道”的体现的。它是“用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道”。古人对自然奇石令人不解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和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要把它纳入自家的后院,朝夕相伴。 “道通天地有形外”,中国园林中的“石”正是自然、宇宙精神的有形体现,古人正是通过对有形的石的选择、利用,把自然的精神引入园林当中,把人的审美视线引向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的。 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它和“咫尺万里”的空间写意手段一起,构建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所创造的杰作,每一块都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和结果,它身上的瑰奇之形、纹、质都是凝固的时间流痕。置于园中,观赏者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不由感慨时间的力量,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正是这个道理。“它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石以其形写意,缩小了空间;石以其神,抽象岁月,汇聚了时间,一物之中兼具写意时空、聚合时空的意象特性。这在众多的造园元素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使园境中的时空转换特征得到极大的丰富。“思入风云变态中”,奇石正是时光流逝、河岳变迁的凝固,人们通过对石的观赏,就不由得进入到对时空的邈思之中。 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园林中“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在阴阳互动之中透视出宇宙的动力构成及其内在节奏。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园林中有石处大多配之以水。有水处,就水点石;叠石处,傍石理水。“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中国的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在此得到极好的展现。 (选自《文化博览》,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石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形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因素。 B.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沧桑巨变,全凭天工雕饰而成,因此它是“天开”的代表,是“神工鬼斧”的佐证。 C.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它是宇宙的化身,它以托不动的道,来显现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形象。 D.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与时间写意手段一起,构建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解析:A.“形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中“形象”一语有误,应为“抽象”。C.“托不动的道”应为“托不动的形象”;“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形象”应为“灵而变动的道”。D.“与时间写意手段一起”应为“与空间写意手段一起”。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对自然奇石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所以他们把“石”引入了自己的家园,与之朝夕相伴。 B.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的杰作,把这些奇石置于园中,人们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会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 C.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是中国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的展现。 D.“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矛盾对立的生命宇宙观的体现。 解析:“水石结合”体现的是动静结合,阴阳和谐,而不是侧重体现“矛盾对立”。 答案:D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通过“石”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说明了园林主人崇尚自然,主张“事在人为”的人生观。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是被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天道的体现的,这种创意把人的审美视线,自然地引向了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远比现代人要深刻得多。 C.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相济,使游览者自然而然地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获得某种哲理性感悟。 D.“石”文化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最优秀、最集中的体现,这种“石”文化建筑创意,必将取代其他一切创意,从而在现代家园建设中独领风骚。 解析:A.“主张‘事在人为’”的理解与推断有误,应为“闲适逍遥”;B.“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远比现代人要深刻得多”推断有误;D.“最优秀、最集中的体现”在原文中没有依据,“‘石’文化建筑创意,必将取代其他一切创意”推断有误。 答案: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台风的功过是非 台风(热带气旋)指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大气旋涡,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台风形成之前,热带海面上有不少小低压,也叫热带扰动,它们当中的极少数可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这是台风的“幼年期”,好比初生的小老虎,威力尚小。 台风形成之后,一般受东风气流的影响,边移动,边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此时,台风中心气压值很低,台风影响范围最广,所过之处,风急雨骤,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台风眼。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这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 台风移到陆地上后,陆地上供给它的暖湿空气与海洋上相比大为减少。如同机器断电,用于凝结的水少了,凝结潜热必然少,在陆地摩擦的“配合”下,台风逐渐衰减、消亡。冷洋流、冷水面,则是台风消亡于水上的原因。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来去匆匆,最多不过八九天,但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台风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台风的威胁,源于它释放能量的三种方式:兴风、作浪和暴雨。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所经之处,一般能产生150~300毫米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 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即产生风暴潮现象。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难设想;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台风日行千里,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台风路径预报是台风预报的核心。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急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现在全球的科学家们都在研究怎样使天气变得可控,最近美国的一家科研机构对此有新的突破,大概原理是:在台风中心处引爆一超光子炸弹,迫使风的运动改变原有的轨迹,使其能量不能再聚集在一起。现在的技术难点在于准确计算台风的中心及运动轨迹,还有使风改变轨迹又不能伤害生物的超光子炸弹。但科学家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满怀信心。 1.下列有关台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台风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陆地,它的生成伴有狂风暴雨等现象。 B.人类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台风的生长和消亡过程,能够准确预测台风的路径。 C.台风能给一些国家带来丰沛的雨水,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D.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是台风预报的核心,对台风路径的准确预测是避免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解析:A.“陆地”不合文意,应是“海洋”;B.“准确预测”于文无据;D.“避免”应为“减轻”。 答案:C 2.下列有关台风生长和消亡过程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热带海面上的小低压,也叫热带扰动,它们都能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 B.台风形成时,台风中心气压值很低,台风影响范围最广,所过之处,风急雨骤,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台风眼。 C.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云带,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 D.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有一小部分空气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台风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根本无法为人类造福。 B.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处于台风眼区的地区几乎不会遭到狂风暴雨的侵袭。 C.超光子炸弹能够迫使风的运动改变原有的轨迹,使其能量不能聚集在一起从而避免台风的形成。 D.如果能够准确计算台风的中心、运动轨迹,再加上使风改变轨迹又不能伤害生物的超光子炸弹,科学家们就能够掌控天气的变化。 解析:A.根据第七段推知“根本无法为人类造福”的说法错误;C.超光子炸弹是在台风中心引爆的,即在台风形成之后才起作用,它不能避免台风的形成;D.“掌控天气的变化”的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B 五、(2012柳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 ,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古代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解析:C.信息源在第一段:“‘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 答案:C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南北朝以前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解析:B.信息源在第二段:“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根据这几处,可以看出,B项“所以尽管很重要”强化因果,推断错误。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