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题展示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绝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进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考向分析
广东卷论述文本阅读选材侧重于文艺学、美学、科学、哲学等领域。文本篇幅较长,从2007年到2012年依次为:1 516字、1 179字、1 064字、1 447字、1 422字、1 411字。具体考点设置大多集中在: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等,命题思路相对稳定。比较2012年和2011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跟2011年不同,2012年第13题考判断“推断中合理的一项”,考查合理推断能力,提示考生应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二是跟2011年相同,2012年第15题继续考查运用文内理论分析文外现象的能力,这是广东卷命题的创新成果,值得重视。
《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要求是:
1.理解
(1)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文以考查逻辑思维推断能力为主,主要包括显性推理试题和隐性推理试题两类。词句基本理解能力,包括:对核心概念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对特定语境下词句内涵的准确定位,对文章细节内容的准确理解。篇章分析综合能力,包括: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合,对文章思路结构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对文本内容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推断。
【例题】(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热点题型一筛选整合文章信息。
常用具体题型为:“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如: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
A.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B.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E.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思路分析:“美”和“美的东西”是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题旨在考查对这两个重要概念理解的能力。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前提。A项,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人的嗓音好”是“歌声美”的物质条件,但美“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故“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B项中,“漂亮的姑娘本身”指的是“美的东西”,“美的本质”指的就是“美”,二者不等同;C项,“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都属于“美的东西”,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所以“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都包含着美的规律”;D项中,“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是构成斑马的固定的物质条件,不能认为它们决定了斑马的美;E项,“婉约美”与“豪放美”指的是“美的东西”,而“美的东西”“不能用以互相说明”“不能互相等同”,因此“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答案:BD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A项,从第4段“它(美)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B项,从第7段“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C项,从第3段“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可知符合文意。“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说明“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正确;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美的问题并不复杂”的推理结论。“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说明什么是美并不简单;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对这个问题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可知不符合文意的是D项。
答案:D
技法解密
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常用以下几种技巧。
1.熟悉题目错误选项的常设陷阱,如: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次不分,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夸大缩小,改变状态,说法绝对,答非所问,曲解原意等。上例第1题B项“漂亮的姑娘本身”指的是“美的东西”,“美的本质”指的是“美”,两个概念并不等同,属于“偷换概念”;D项中,“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是构成斑马的固定的物质条件,命题人故意夸大了这种必需条件的作用,说它们决定了斑马的美,属于“夸大缩小”。第2题中D项“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属于“强加因果”。
2.注意区分选项命制常用的3种表述方式: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1)概括式转述。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上升到概括、凝练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关键看是否符合文本的原意。如上例第2题D项,“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美的问题并不复杂”是个抽象、提炼的结论,成不成立呢?原文说:“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说明什么是美其实并不简单;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对这个问题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可见,结论不能成立。
(2)具体式转述。是将原文抽象、概括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关键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符合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图。如上例第1题E项“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文中并没有直接比较“词的婉约美”和“词的豪放美”,这两个问题是将原文的原理具体化了,属于具体式转述。“婉约美”与“豪放美”都属于“美的东西”,而“美的东西”各有各的判断标准,“不能用以互相说明”“不能互相等同”,因此“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3)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句内容不做变更的转述方式。包括因果倒置、长短句互变、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等。这种转述关键看句式是否合理、转述是否恰当。如上例第2题A项“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与文本第4段“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是长短句互变,属于同义变式转述。
热点题型二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及重要句子的含意。如:
3.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原文是:“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例如”一词显示,“味外之味”所在的语句是印证“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的。“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说明“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由此推知,第一个“味”指的是美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即上文的“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味、色、声本身”就是“美的东西”,“美”当然不是“美的东西”,“而在于味外之味”,结合上文“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可知,第二个“味”指的是:从酸甜苦辣等具体的味道总结出来的事物之美,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的事物之美。
参考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之美。
技法解密
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及重要句子的含意,常用以下技巧。
1.文章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它们往往内涵丰富,或者有特定含义,如上文中的“美”和“美的东西”。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关键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一般用下定义的方法来明确概念的内涵,如:“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简言之,“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即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一般来说,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呈反比关系: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内涵越大。命题人常常故意突破概念的外延来设题,以此考查考生对概念的内涵的把握程度。所以,准确、完整地把握概念的内涵是认清概念的外延的前提。如:判断“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是否符合文意,“漂亮的姑娘本身”指的是“美的东西”,不是“美”,“美的本质”才是“美”,这就故意突破了“美”这个概念的外延。
2.文章中重要句子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感情、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们往往或结构复杂,或表达独特,或意蕴丰富,或作用突出。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就是根据具体语境来准确领会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可能是单句,可能是复句。单句需要理清主干,把握句子的要义;复句要弄清有几个分句、几个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弄清了重要句子本身的含意,再根据上下文,搞清楚它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功能和作用。如2010年广东卷《不可无“我”》第14题,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第五段)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画线部分是构成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是举事例来论证“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这一观点。观点句中“这样创作的辩证法”就是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因此只要解释清楚这组事例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就行了。答案为: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演员在表演岳飞、秦桧的过程中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
热点题型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如:
4.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推断,即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题干中“文中原理”就需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归纳、总结文本内容,概括、提炼思想内核,也就是第六段的观点句:“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文本可知,“美的东西的变化”分两种:一是由一种“美”变为另一种“美”,一是由一种“美”变为“不美”。题干所述大学生探险迷路后的反应就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原先“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变为“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就是由一种“美”变为“不美”。
参考答案: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技法解密
“内容要点”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主要指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前者强调归纳、总结文本内容,后者强调概括、提炼思想内核。该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对象和内容的把握、理解程度,是否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取决于能否归纳某段、甚至全文的意思。
论述文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明朗,段中脉络语、段落中心句、段落总结句比较多,这些可以帮助考生把握段意,进而概括全文意思,所以要充分利用。
热点题型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如:
2007年广东卷《创新与想象》14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第二段)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第四段)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两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但角度不同。第二段的观点句是“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分析例证时又指出“它(艺术)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可见说的是艺术表达的技巧的科学性问题。第四段观点句是“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举辛弃疾词《木兰花慢》为例,说它“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含有地圆的意思”,又举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都显示了本段说的是艺术的思想内容的科学性问题。
参考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技法解密
结构,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是结构的内在逻辑,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分析文章结构,指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清文章结构,也就把握了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是把握段落内部的层次,以及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是要特别注重区分段落中的议论和叙述,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议论又分为观点句和分析句两种,观点句一般在段首一二句比较突出的位置,分析句和材料概述句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为观点句服务。二是要以句子为阅读单位,明确段中每个句子的功能和作用,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准确把握全段的主要意思。三是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段落的主要意思连贯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提炼出文章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说深刻
林 凯
①“深刻”一词人们常常提及。可是什么是深刻,人们却很少思考,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被“深刻”所迷惑,将本不深刻的东西视为深刻,将原本深刻的东西视为不深刻,造成这种一反一正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很少有人怀疑自己所讲的问题,二是少见多怪。
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深刻”的,一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二是“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这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深刻一是指思维,二是指感受。感受,人们好理解,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第一次看见,那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思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要达到事物或是某一问题的本质,不是眼见为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讲到康德时说:“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中国的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那么怎么样才算看到本质?
③我们常说鲁迅杂文写得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许有人会说,封建社会怎么吃人呢?谁也没看见封建社会有什么血盆大口。殊不知,这个血盆大口不是长着獠牙,它是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即封建的意志,更进一步说就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束缚着你的行为、你的思想,而且它还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为你着想,让你心甘情愿做奴才。无形之枷锁有时比獠牙还厉害,它剥夺了一个人方方面面的权力。人类有时也很麻木,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就会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长期不在自由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自由的可贵;长期不思考的人,也并不知道思考的意义。结果就是你不让我自由,我就不要自由,你不让我思考,我就不思考,只要让我吃饱饭就行。此种麻木的思想,被鲁迅意识到了,就是本该我们作为人应有的东西被专制者拿走了,这和吃人有什么两样,这也就是说鲁迅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看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扭曲的地方,就是在专制者眼里从不把人当人看。
④深刻绝不是奇谈怪论,不是谁喊叫和辱骂声大谁就深刻,不是你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就是深刻,也不是你敢说我不敢说就是深刻,更不是因为你看的书多能引用几句名人的话就是深刻,深刻与这些统统无关。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改造规律必定受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也如此。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不足,自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看成是超人。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康德讲“物自体”,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都是提示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谈论社会改造、一心想变革文化的人,也应该从这个大道理中寻求启示,寻找你要找的东西,这样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除此之外,那些空喊冠冕堂皇口号革命的人,多是用自己的手革自己的命。假如是理想者的话,也是用自己狂妄的理想去实践野心家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没有多大关系。从历史上看,这种悲剧多发生在文化人身上。
⑤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比如万有引力,它本身就存在,不过是你认识不到,而牛顿认识到了,我们就应该说牛顿是深刻的。布鲁诺说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他是深刻的,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这样说来深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如果套用一句佛家的禅语就是:我说对了。当然,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
(选自2010年3月19日《文汇读书周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所谓深刻,一是指感受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思维深,让他人内心感受强烈,印象深刻。
B.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些都说明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C.奇谈怪论,大声喊叫和辱骂,敢想敢说,看的书多,能引名人的话,这些都不算深刻。
D.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因我们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是把自己看成超人,导致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
E.像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样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人都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而布鲁诺发现了,所以,布鲁诺是深刻的。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学生错答成E项的占40%左右。
名师点评
B项,将“或然”误为“必然”。原文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并且间隔不久”,表“可能如此”,去掉它语义就变为“必然如此”了。E项,是对第⑤段“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比如……布鲁诺说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他是深刻的”的转述,符合文意。
答案修正
AB
2.下列选项不属于“思维深刻”范畴的一项是( )
A.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
B.鲁迅杂文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C.揭示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
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学生错答成C项的占20%左右。
名师点评
A项,“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是感受深刻,而非思维深刻。文本中表达得很明确,做题要坚持回归文本。
答案修正
A
3.文末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1.理解不全面,对认识过程的曲折性、艰辛性答得较好,而对前半句中的“对”与“光明”两词的理解不到位。
2.学生缺乏哲学常识,对“表象”与“本质”的表述不规范,大多数学生以“深刻”代之。
3.对“黑暗”一词的解读只是照抄此词,缺乏自己的理解。
名师点评
第⑤段内容主要是举牛顿、布鲁诺的例子说明“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就是深刻;“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结合布鲁诺遭受火刑的事实可知,“要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所谓“句不离段”,本句虽然是形象的表达——“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其中“带来光明”“要从黑暗中走过”分别比喻“认识深刻”和“认识的道路曲折”,透过喻体抓住本体是比喻题型的解题钥匙。
答案修正
①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或“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事物本质一致”)。
②认识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
4.请概述文章各段落的主要观点。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1.审题不清,表现为把“概述观点”错误理解为“概括段落大意”,另外有的同学把文章分成几部分后再概括大意。
2.某个要点写错欲涂改而又不成,便废弃不要,但又在整个答案后面补充,导致序号混乱。
3.错把每段的首句或末句作为中心句、观点句。
4.为防止得分少,有些同学大篇幅抄袭性答题,使得卷面过密,识别困难,影响得分。
名师点评
只要养成随手画观点句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做一点必要的概括提炼,就容易形成答案。
答案修正
(1)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不深刻与深刻的东西弄混淆。
(2)深刻既指感受上的印象深,也指思维有深度(“思维有深度”答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也可)。
(3)鲁迅杂文写得深刻,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
(4)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在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5)深刻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要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
易错警示1.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类题,易错点是:
(1)信息筛选粗糙,整合不到位。如:例题中第2题“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这个判断来自于第七段“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只要整合到位,不难判断二者是同义转换。
(2)对题目错误选项的常设陷阱(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次不分,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夸大缩小,改变状态,说法绝对,答非所问,曲解原意等)不够熟悉。如例题中第2题D项“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属于“强加因果”,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2.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及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易错点是:
(1)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是没有养成明确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阅读习惯。一般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明确重要概念的内涵,下定义可以准确把握重要概念的特有属性,以区别于其他概念。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呈反比关系: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内涵越大。所以只要准确把握了重要概念的内涵,它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也就自然明朗了,与其他事物的界线也就分明了。
(2)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没有养成“句不离段”的阅读习惯。根据上下文,搞清楚重要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功能和作用特别重要。这个句子如果用了修辞手法,是形象表达,就需要揭示其本来意义,但这个本来意义一定从属于它所在段落的观点;这个句子如果是材料句,那么它一定是作为论据去论证本段的观点;这个句子如果在文中有过渡作用,则要分析其如何承上,如何启下。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题,易错点是:
没有养成阅读过程中抓脉络语、中心句、总结句的阅读习惯。其实,论述文中脉络语、段落中心句、总结句比较多,这些语句可以帮助考生很好地把握段意,进而概括全文意思,提炼全文主旨,所以要充分利用好。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易错点是:
往往是抓到答题区间后,对题干涉及的重要段落没有养成精读的习惯,段落内部的层次把握不好,影响了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进而影响了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所以,要坚持以句子为阅读单位,明确段中每个句子的功能和作用,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准确把握全段的主要意思。养成精读重要段落的习惯,是准确解题的前提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
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2.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
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
3.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
4.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BD 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混淆了关系,原文第一段“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C项,偷换了概念,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西洋学者……这正是负责的表现”。E项,扭曲事实,举例应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
2.C 解析:A项,原文第一段,“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知识不完全是为了“指挥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B项,原文第三段,“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项丢了“有抱负”的条件,得出结论是不充分的。
3.参考答案:第一个“负责”:经过了事实的检验与逻辑的论证。
第二个“负责”:对真理的扩充、推动(捍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题时需审清题干要求,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锁定答题范围在第三段以及第四段,合理筛选相关词句组织答案。
4.参考答案:①袁隆平研究出水稻育种新技术,为社会提供了“负责的思想”。②他努力推广科研成果,做到了文中所说的“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③他立志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为“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AD 解析:B项,“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不合文意,原文写宝玉与藕官的对话(“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是在“设词救之”之后;C项,因果关系表述不当,原文是“(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是条件关系,并非因果关系;E项,“他憎厌祭吊之礼”不合文意,与后文自相矛盾。
2.C 解析:C项,“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不合文意。“痴理”并非无理,而是“合理合礼”之意。
3.(1)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是石的纹理之美;(2)引申义为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等;(3)人类社会中的“理”是指协调众人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等;(4)宋明理学中的“理”是指与“情”相对的、压抑遏制人性美的封建礼教等内容。
4.(1)《红楼梦》不废理。如藕官的一番“痴理”,包含了要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理”。(2)《红楼梦》不反礼。如宝玉认为行为要合乎孔子的遗训,为祭亡者烧纸是“异端”,是“非礼”的。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