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北版
20分钟训练20 字音、字形、词语、语病、
连贯、文学常识、名句名篇、仿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河畔/离经叛道
C.参差/扪参历井 披靡/风靡一时 畜牧/六畜兴旺
D.大度/审时度势 长进/身无长物 解救/浑身解数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焕散 烦琐 稗官野史 风靡一时
B.挂钩 布署 全神惯注 情投意合
C.杜撰 引擎 察言观色 以讹传讹
D.合睦 盅惑 惩一儆百 死不瞑目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金价的未来走势还很难______。
(2)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而很有价值的书则是应当______消化的。
(3)公车改革关乎政府上千亿的巨大支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切实给公众一个______,真正拿出科学可行的方案。
A.琢磨 品味 许诺
B.琢磨 咀嚼 许诺
C.捉摸 咀嚼 承诺
D.捉摸 品味 承诺
4.(2012·江西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窥视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①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②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膀 ③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④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 ⑤交互地缠着,挽着 ⑥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⑥④⑤②③
C.④①②③⑥⑤ D.④①⑥②⑤③
6.(改编自2012年湖北八市三月联考,5)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还有其后发表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
B.《红楼梦》中凤姐在协理宁国府时,威重令行,办事条分缕析。她喝命打了未到的迎送亲客的人二十板子。众人这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不敢偷闲,每个人做事都兢兢业业。
C.《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的时间内,在周家和鲁家两处展开。作者苦心经营,巧作安排,合情合理。
D.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7.(2012·江苏南京一模)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卫风·氓》)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3)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6)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7)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_____________,无欲则刚。
(林则徐题联)
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tán/dàn,yè/yàn,nàn;B项,xiān/xiǎn,bó,pàn;C项,cēn/shēn,mǐ,xù/chù;D项,dù/duó,zhǎnɡ/chánɡ,jiě/xiè。
2.C 解析:A项,“焕”应为“涣”;B项,“布”应为“部”,“惯”应为“贯”;D项,“合”应为“和”,“盅”应为“蛊”。
3.C 解析:“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子当中。“琢磨(zuó mó)”,反复思索。(2)句整个句子是个比喻说法,只有选择“咀嚼”,才能与“尝”“吞下”风格一致。“许诺”,答应,应承,多指个体。“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4.C 解析:A项,“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有交叉部分,不能并列;B项,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改为“粗粗一看,《品三国》似乎……”;D项,“挑起了……任务”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挑起了……重担”或“承担起了……任务”。
5.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使用排除法。通读所给六句话,描写对象都为垂杨树。从首句入手,①和④中,④句引出描写对象垂杨树,更适合作首句,由此排除A、B两项;再根据句意,⑥②和⑤③分别是对垂杨树枝条的两种描绘和比喻,应该放在一起。由此可以排除C项。最后再通读一遍,整个语段符合从整体描写到局部描写的顺序。
6.A 解析:《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
7.(1)信誓旦旦 (2)不悱不发 (3)所以动心忍性 (4)奈何取之尽锱铢 (5)庄生晓梦迷蝴蝶 (6)挟飞仙以遨游 (7)衣冠简朴古风存 (8)壁立千仞
8.参考答案:这奔腾不息的小溪,跑得热烈欢快,勇猛无比,是一位奋勇前行的战士,一位不停歌唱的音乐家,把心中的向往表达得酣畅淋漓。
解析:“开得热火朝天”指“桃花”的色彩艳丽,“惊天动地”指“满山遍野”,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