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北版
专题八 写 作
第2讲 材料 谋篇 文采
考点解读
材料,是作者经过筛选、加工,写入文章中的生活现象、言论、数据等。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材料新鲜”,这是对材料的选用提出的具体要求。
实用技巧
【技巧1】选择能表达主题的材料。
选择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即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如果写议论文,根据标题确立了正确的中心论点之后,最突出的任务就是选用恰当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要证明一个观点,你想到的材料可能会很多,哪些用,哪些不用,需要“围绕主题”认真斟酌,精挑细选。
(1)引述事例,本质要与所证明的观点相一致。
要达到“事例”与“观点”本质的高度一致,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明确自己的主张是什么,或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二是弄清“事例”的本质,进而考察它与“观点”的相应情况(相同、基本相同,有一定联系、没有联系),选择本质内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材料入文,而剔除那些有一定联系和没有联系的材料。
【参考范例】
我的时间(节选)
浙江考生
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成功不在于复制,也没有绝对的范本,只有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
高三的自主招生,比起往届来范围大大扩展,自主招生风更流行一时。身边无数的人想通过先于高考的自主招生获得大学的敲门砖,但我却安之若素,一心当起了“又宅又独”的乖学生,置身事外。能够平静地看待风潮而不心生羡慕,我想是源于对自己的充分认识与对时间的合理把握。我深知自己不擅长竞赛类的难题、偏题,盲目参加只会适得其反,不如安心专注高考,用那些“我的时间”弄清每一个知识点,从容地为考试作准备,岂不更为划算?
【技法借鉴】考生以“我的时间”为题作文,以议论手法破题,将论题“我的时间”具体为明确的中心论点“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其核心是“认清自己”“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面对“流行一时”的自主招生,“深知自己不擅长竞赛类的难题、偏题”,因而选择“安之若素”,一心高考,其核心正是对自己知识结构、应试能力的冷静分析、客观把握。因此,这则生活化的材料,用在这里是准确的、有力的。
(2)引用名言,其内涵要与所证明的观点相一致。
先要做到两个理解:一是准确理解“观点”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二是理解名言警句的整体含义。而后,考查两个“内涵”的对应情况,从中选择恰当的名言入文。
【病例剖析】
诚信是金(节选)
云南考生
任何一个有文化内涵与伦理道德的民族都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这样的民族,翻翻历史典籍,劝人诚信的句子俯拾皆是:“听其言,观其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文字之所以能代代流传,启示、教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就是因为诚信已经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成了民族的集体意识。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也在诚信的强力作用下绵延不绝。
根据“劝人诚信的句子俯拾皆是”,引用名言的内涵都应该是指向“诚信”的,然而,“听其言,观其行”指不可轻信别人言语,而应重视实际行动,与“劝人诚信”联系不大;“君子坦荡荡”则强调心胸坦荡无私,与“劝人诚信”无联系。这两句都应该删改。
【文段升格】任何一个有文化内涵与伦理道德的民族都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这样的民族,翻翻历史典籍,劝人诚信的句子俯拾皆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文字之所以能代代流传,启示、教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就是因为诚信已经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成了民族的集体意识。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也在诚信的强力作用下绵延不绝。
【升格借鉴】新增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侧重于“重允诺”的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强调“诚信”对立身处世的意义,保留下来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反面的论述,三句名言同是“劝人诚信”,却着眼于不同的角度,因而并无重复之感。
【技巧2】选取新鲜的材料。
高考作文中选材陈旧的现象比较突出,考生要尽力摆脱选用如司马迁、李白、陆游等常见例子的旧习,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选材可以涉及政治、体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参考范例】
拒绝平庸(节选)
江苏考生
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做“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技法借鉴】将选材目光投向社会,投向漂流在城乡结合部的低收入大学毕业生,即社会上通称的“蚁族”。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这类人员有明显增长趋势,不予关注,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这篇作文从“蚁族”成员丧失理想追求,甘居平庸的心态入手,否定“蚁族”的选择,并于下文指出他们的出路。可以说考生的选材是极具时代眼光的,特别是深刻的剖析,更是反映了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技巧3】选取真实的材料。
一是选取触动自己灵魂的生活故事。只有感动过自己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材料要符合历史事实。引用名言、名句,作者不可张冠李戴;转述历史事实,不能信口开河。三是编述故事要有生活依据,要反映现实人生。
【技巧4】选取“微小”的材料。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能够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情感”。
【参考范例】
时间在流逝(节选)
安徽考生
小小的萤火虫闪闪地飞在院子的上空,星星也朝你眨着眼睛,你躺在竹席上,大黑狗趴在一边似乎睡着了。你也闭着双眼,时光在你的耳边细细地无声地划过。
“嘘……”听,时光流逝的声音!
【技法借鉴】用“萤火虫、星星、大黑狗……”构成富有艺术趣味和生活气息的意境,用“飞、眨眼、睡、划”等形象的动词,表现“时光在你的耳边细细地无声地划过”的主题,“‘嘘……’听,时光流逝的声音!”则为画龙点睛的妙笔,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时光流逝的情境之中。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只孤独的鸟飞过一棵孤独的树,鸟和树都看出彼此深切的孤独。鸟很想常居于此,并以自己温暖的歌唱抚慰树之孤独,又怕树嘲笑自己的丑陋,犹豫——没有开口。
树更想留鸟久栖,并以自己广博的胸怀包容鸟之孤独,又怕鸟鄙夷自己的矮弱,犹豫——树也未开口。
沉默。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终于,孤独的鸟飞远了孤独的树,孤独的树也没有挽留孤独的鸟。
因为没有勇气“交流”,鸟和树都没有摆脱心灵的孤独。请以“交流”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立意不要超过话题内涵的范围。
考点解读
谋篇,即根据表达文章主题的需要,安排行文的结构布局,包括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以什么为线索叙事,以怎样的手法论证,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等。
思路、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是处理文章结构的重要环节。清晰的思路,合理的层次,完整的段落,自然的过渡,严密的照应是结构严谨的基本体现。
实用技巧
【技巧1】有头有尾,紧密照应。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关键处,有头有尾是结构完整的基本体现,而能做到首尾照应,则给人结构严密之感。
【参考范例】
这世界需要你
山东考生
书香幽幽,飘过千年。
独自漫步于中国琳琅满目的书籍长廊,犹记得通俗易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吟低唱;犹记得翔实丰富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里传唱不绝。心底里敢问一句:“书啊,这美好的世界怎么能没有你?”
这世界需要你——书香。
书香——生命里永恒的香味。
……
书,赋予了我们深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拓展了我们生活的视野,开启了我们的心灵,引领了我们的人生。徜徉在书海中,感悟着大千世界无穷的美。“书香”啊,这世界怎么能没有你?
书香,我们留存在这世界上最美丽的痕迹。
【技法借鉴】文章第一部分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世界需要你——书香”。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内容,用抒情的笔调作结,全文结构完整而严谨。
【技巧2】段落完整,思维严密。
写记叙文,一段文字要写出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或者写出事件发生、发展的某个阶段。写议论文,表现在对某一分论点的完整的证明,一般应由分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段落的完整性是作者思维严密性的体现。
【参考范例】
认准自己的位置(节选)
位置是一把双刃剑,高的位置固然可以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也会让我们“高处不胜寒”“浮云遮望眼”。一方面,高位能使我们如鱼得水,才华尽展。春秋管仲之所以能助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源于鲍叔牙荐其为相;汉时韩信之所以能领兵百万击溃西楚霸王赢得良将美名,得益于刘邦授予的大将之位。另一方面,高位也能让人心存自满,不思进取。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力学三大定律,而财政大臣的位置让他的后半生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有人惋惜:假如牛顿当初放弃了官位,近代科学史上可能会再多一些惊天动地的发现;假如李煜不是出身于帝王之家,他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词人。由此可见,一个人位置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价值的轻重,关键在于能否用好位置,创造价值。
【技法借鉴】这段文字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一个总的观点,即“位置是一把双刃剑”,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以位置不能代替价值,用好位置创新价值作结。论据充足,结构严谨,分析到位,显示了考生思维的清晰和严密。
【技巧3】思路清晰,层次合理。
写高考作文动笔之前要有总体的思路,并做到思路清晰,在这个总思路的前提下合理地划分文章的层次,显示文章的条理性。
(1)说理类文章的思路安排和层次划分必须以一个明确的观点为前提,为了证明观点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组合,常见方式有:
①总—分—总式。总—分—总,是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大体上将文章构筑为三个部分:开头提出论点或议论的对象(范围)等,主体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
在实际运用中,“总—分—总”式又有以下三种格式:
一是“总论—分论—总论”格式。
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例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
开篇——提出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主体——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结尾——总结归纳“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二是“总论—分论”格式。
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
例如,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主体——分两个方面具体阐述:①怀疑是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是“分论—总论”格式。
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例如,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开篇——引出寻求真理道路这个话题。
主体——把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的道路分成两个阶段:①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国外;②走俄国人的路。
结尾——在充分论证了以上两个阶段的观点后,总结得出中心论点:“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总—分—总”式的结构优点是布局严谨,层次井然,便于作者掌握议论文的层次,也便于读者阅读,但也容易形成固定化的模式而显得呆板,这点在运用时要注意。
②并列式。并列式也叫平列式,它是议论文本论部分常用的结构形式。它往往将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自成段落,意义关系相对独立,结构关系是并列的,一般无因果、轻重、主次之分。
③递进式。递进式结构,是议论文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推进,逐层深入地说理。
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思路是:
引论:提出问题,亮明观点。
本论:分析问题 分论点一:是什么
分论点二:为什么
分论点三:怎么样
结论:解决问题
【参考范例】
拒绝平庸
江苏考生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显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得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做“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必先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越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因你而精彩。
【技法借鉴】文章从一家餐馆名字所表现出的境界入手,提出“超越平庸”的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层层深入”的议论方式,首先提出“蚁族”这个特殊群体,接着分析他们“沉寂了,平庸了”的心态,指出这种心态的危害,然后再进一步,提出对“蚁族”的希望——“怀鸿鹄之志”,超越现实境遇,拥抱豪情壮志,拒绝平庸凡俗。最后,照应前头,为“蚁族”展示美好未来——拒绝平庸,世界因你而精彩。
(2)写叙事类文章,要安排好叙事的线索,并能沿着线索,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晰。
①以实物为线索。以生活中的一件凝聚人物或作者情感的实物作为组织材料、叙写事件的依托。
②以时间为线索。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叙写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如写一天,从早晨、中午写到晚上;写一个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写到老年;写一件事,从发生、发展写到结束。这样写事情经过有头有尾,文章脉络清楚,层次井然。
③以空间转移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表现的描述,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或通过对不同地点、方位等发生的事件的叙述表现一个主题。以空间为线索的作文,整体构思上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按作者行踪的先后顺序来写,如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二是按景物所处的空间方位来写,如《故宫博物院》。
④以情感为线索。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事件的发展中如大海的波涛,时起时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物的情感富于变化,更显真实动人,事件的发展矛盾迭起,情节更为曲折,更能引人入胜。
【参考范例】
樱桃红了
何之华
去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家门前的樱桃树第一次开了花,美丽极了。
那天,我穿着新式检察官服,第一次参加提审犯人。
没想到还真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怎么是你,玲?”我脱口而出。我实在没有想到,我第一次审问的对象竟是我高中时的同桌——玲。
上学时,玲对我很好,每年她家樱桃红的时候,她总是一大早就捧着樱桃在我上学必经的路口等着我。那艳如红玉的樱桃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那是我对玲的甜美回忆。
而今相逢,我们竟然近在咫尺却身处两个世界里。
毒品的侵蚀,已让玲的眼睛变得混浊,干裂的嘴唇透着青色,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神采。看着可怜的玲,我一句也没有再询问她,从头到尾都是老赵一个人问的,我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玲手捧樱桃的笑靥和那张痛苦的脸却总是在我的脑海里交替浮现。
后来,玲被拘役5个月。出狱那天,我去送她,把手机号告诉她,叮嘱她稳下来给我打个电话,并说:“玲,我家也种了一棵樱桃树,等樱桃红了,我也送樱桃给你吃。”
玲没有给我打电话,一切都像门前树上的樱桃花一样随风飘散了。
今年春天里的一天,翻开卷宗,我再一次惊呆了。因为玲的名字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她是这起绑架案中唯一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一天傍晚,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雨点打在开满樱桃花的树上,电话响了,是玲打来的,“我该怎么办呢?”她抽泣着说。“你只有一条出路,回来吧……或许,等樱桃红了……”,电话的那端忽然没有了声音,玲的声音最后听起来细如游丝,我拨她打来的手机号码,却无人再接听。
樱桃花落了,露出一个个绿豆大小的青樱桃。我忽然发现门前树上远远看去已经一大片红了,我从树上摘下几颗樱桃,我要把它们送给昨晚已经回来自首的玲。
樱桃红了。
【技法借鉴】“樱桃”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同时富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仔细阅读原文,“我”不就是成熟的“红樱桃”吗?初次审问的对象是“我”高中时的同学玲,“我”是那样的不安,竟一句也没有审问,因为“我”还是一小朵初绽的樱桃花,而今接到玲的电话,“我”是那样的沉稳坚定,同学之间感情犹存,但它已经丝毫不再影响“我”对事物的判断。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当情感面临考验,当事业取得辉煌,当人生存在疑惑,当理想得以实现……有一种选择叫“走过去”!
请以“走过去”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点解读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明确要求“有文采”。“有文采”有以下四个层面的要求:
①用词贴切。文章用词恰当、准确,切合所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句式灵活。句式要富于变化。
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
④文句有表现力。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丰富性,即文句含义深刻、哲理丰富、韵味悠长。二是形象性,即能够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表现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实用技巧
【技巧1】巧施粉黛,词句靓丽。
(1)绘形,追求画面美。
形容词绘形。用形容词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
【参考范例】
拒绝平庸(节选)
江苏考生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技法借鉴】在叙事之前,用“碎碎”“惺忪”“淡淡”三个形容词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为“吃粽子,求高中”的人物活动设置了轻松、愉悦的背景。
(2)绘色,追求色彩美。在写人、叙事中,注意事物的色彩,使语句具有形象的色彩美。
【参考范例】
爷爷奶奶的秋山情结(节选)
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的枫树林里歌唱。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洒满月光,爷爷和奶奶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树林里,红嘴玉轻轻地歌唱,紧靠树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蓝幽幽的雾……树林那边,桂花正浓……
【技法借鉴】木楼用“湖蓝湖蓝”来形容,“枫牙岭”用“幽蓝幽蓝”来描绘,虽然同是蓝色,但有深浅之别。枫叶是红的,红嘴玉的嘴是红的,“山雾”是乳白色的,“雾气”是蓝蓝的……这是明写事物的颜色。“枫树林”“羽毛”“山塘”“小路”“草丛”“桂花”等,让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去联想,这是暗写颜色。明暗交错,相映成趣,好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秋景图!
(3)绘声,追求声韵美。
一是象声词绘声。即用摹拟声音的词语准确地摹拟出事物的声音。如淙淙、刷刷、哗哗。二是比喻绘声。用比喻手法绘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参考范例】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嗬咧咧地在唱;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在哗哗哗,哗哗哗地笑。
【技法借鉴】描写北国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运用了象声词摹声写音。同时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高粱”一句用拟人手法,“大豆”一句兼用拟人与比喻手法。
(4)绘态,追求动态美。
化抽象为具体。同学们写叙事性的文章时,往往喜欢用一些抽象的概述性的句子,这样效果不好,要将这样的句子改为描述性的语句,生动地展示人与事物的状态。
【参考范例】
暴风雨(节选)
[意大利]弗拉里斯
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低声的呜鸣,犹如在黑夜中抽咽。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技法借鉴】作者用“撕开”“咆哮”“打开”“摔”“敲打”“冲击”“奏出”“蠕动”等一系列的动词,写狂风暴雨迅猛而至,并逐渐变小的过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技巧2】参差错落,灵动自然。
语言的“有文采”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句式的选用上,即通过长句与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1)长短交错。
即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为长句,反之,为短句。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交替使用不但表意丰富,可以增强抒情效果,而且往往可以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参考范例】
时间在流逝(节选)
安徽考生
在记忆过后,一切的一切将被传唱为曲,在风的唇间流落,像落叶一样,旋转,不失美丽。我相信流逝的时间也是一种美,坚定地闪烁,像星星一样,闪动着,美丽着。
【技法借鉴】长句、短句交错,比喻、拟人兼用,读起来朗朗上口,明快流畅。
(2)整散结合。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表达活泼生动,明快自然。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参考范例】
朋友(节选)
刘汉俊
钱孔里摆不开真情的盛宴,钞票上植不起友谊的大树。能同甘,不能共苦,不是朋友;能同苦,不能同甘,也不是朋友。把一粒米掰成两半分享的,肯定是朋友;把一杯酒倒成两杯分喝的,不一定是朋友;诤言逆耳,悬鞭鞍后的那个人,不一定不是你的朋友;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那个人,肯定不是你的朋友;在角落里向你兜售卑劣、奸诈和诡计,教你炮制谎言、罪恶和灾难的人,更不是你的朋友。与卑劣者为友,只能沦为污泥浊水中的鱼鳖;与贪婪者为伍,时常发觉自己像一只凶残的狼,一条舔尽人间污秽的狗;与自私者为友,像把自己的灵魂挂在秤钩上,价值锱铢、形容猥琐;与奸诈者为伍,会在算计他人的同时,最终出售自己的灵魂。
【技法借鉴】这段文字整散结合,灵活多变,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流畅悦耳,令人拊掌击节。
【技巧3】善用修辞,形象富丽。
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成功地嵌入些精美的修辞语段,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
(1)比喻——绽放艺术花朵。
运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准确,就是要贴切反映对象的特点;新颖,一是喻体新,二是喻体与本体的联系角度新。
【参考范例】
时间在流逝(节选)
安徽考生
思想是一条绿色的根茎,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它和我一起生长、一起消亡。它能够刺穿过去真实的想象,割破无意识的现实,从无人注意的动作,到引人注意的痛苦。我想我的一生注定与它相关。
【技法借鉴】将“思想”比喻为“绿色的根茎”,形象,新奇,并将“时间在流逝”这个题目翻出新意——“思想”之树是常青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2)排比——闪现亮丽风景。
排比句式用于叙述,具体形象;用于抒情,淋漓尽致;用于说理,理直气壮。无论哪种文体,使用排比都可以充实内容,增强气势。好的排比,读来酣畅漓淋,神盈气足。
【参考范例】
时间在流逝(节选)
安徽考生
两千年来,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有多少意气风发的觥筹交错,歌舞升平;有多少风起云涌的揭竿而起,群雄逐鹿——岁月的光景在时间里渐渐隐去。时间的流水侵蚀了两千年的血肉,却沉淀下坚硬的骨质,为“昨天”保留了一个脉络纵横、骨架嶙峋的空间。
【技法借鉴】三个短句构成排比,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千百年来,“打天下,享天下,闹天下”的反反复复的历史,浓缩在六个四字短语中,为下文“结晶”历史真相,做了充分的准备。
(3)拟人——浓化情感色彩。
拟人就是赋予物以人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即把物当成人来写。
【参考范例】
站在老家的门口(节选)
湖北考生
再后来一切都变了,古镇如同一个抹了脂粉的老妇人,在时代T台上走秀,让人惊喜不起来。我流泪了,古院也流泪了,那条穿过院子的小河涨得飞快,那奔流的不是水,而是古院的眼泪吧!
肆虐的笑声传过来,惊醒了我的梦,我还站在原地,站在老家门口,舍不得进,更是不忍进,害怕进。如同怕看旧照片里的初恋情人。
【技法借鉴】“我流泪了,古院也流泪了,那条穿过院子的小河涨得飞快,那奔流的不是水,而是古院的眼泪吧!”等处,在夸张、拟人句中融入真情,形成一种动人的情致。
【技巧4】镶嵌名句,意蕴丰厚。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我们能够把久经岁月检验至今仍放着夺目光彩的古诗文名句镶嵌在高考作文当中,定能增加文章思想的内涵和语言的文采。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巧妙地运用言简意赅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让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以“少年心事当拿云”“不畏浮云遮望眼”为题,远比以“谈志气”“人要有远见”等题目更形象,更具韵味。近年来高考中涌现的满分作文《青山一道同风雨》《草色遥看近却无》《满身花雨又归来》等都是引用名句作为标题的。
(2)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开篇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箴言睿语或诗人的丽词名句,常能使文章有一种神完气足的味道,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参考范例】
扬州,别哭!(节选)
江苏考生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扬州啊,你为何苍老了容颜?“春风十里扬州路,最美烟花三月天。”扬州啊,你的烟花怎么未开?也许,这由不得你,你只有含着眼泪承受铁骑的践踏,只有用残垣断壁控诉那些忘记自己的人。
【技法借鉴】引用名言,将古诗意境融入篇中,以浓郁的情感打动读者,极具感染力。
(3)用名句议论,形象深刻。
将一系列形象而富有意蕴的诗句引入议论,丰富文章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使文章更深刻。
【参考范例】
总有一种期待(节选)
四川考生
只要还有期待,人生之路将谱写新的篇章。李白吟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离开了长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不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当他专注于一支笔时,写就了一代“诗仙”的传奇。
【技法借鉴】论述过程中,引述关于李白的名言,形象、深刻地阐述了李白在“期待”中成就“诗仙”的传奇,从而雄辩地证明了“期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4)用名句抒情,热情洋溢。
叙事写景类的文章,引入名句写景抒情,在增加画面感的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散文《家乡的三月》,为了突出江南三月独特的魅力,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三个名句,画面鲜明,情感浓郁,有力地渲染了家乡之美。
【参考范例】
这世界需要你
山东考生
一首歌,一个回忆。我一不小心走进了你的回忆,喜欢戴上耳机静静听那首Vae,从此我的世界里再也不能没有你。
——题记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个音乐的天使。你展开音乐的翅膀,萦绕在我们的耳旁,抚平我们的忧伤,美好的曾经,夹杂着你的歌声,如樱花飞舞,如落英缤纷。轻轻聆听,细细品味:清明雨上,折菊寄思;断桥残雪,白堤柳帘;粉色信笺,盛满思念;如果当时,红雨瓢泼;半城烟沙,金戈铁马;有何不可,解冻冰河;灰色头像,坠落升空。你的音乐充满回忆,美目当年,流转心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全都埋藏在昨天。你的音乐溢满伤感,人生若只如初见,又何须感伤离别,飞蛾扑火,单人旅途,仿佛都是无奈的选择。你用音乐誊写青春,你用音乐道出了学生时代最明媚的伤,我们的世界从此有了你。
……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没有你的世界会降温。你像夜空中的那轮清澈的庐州月,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上,给迷路的我们指明了方向;喜欢你那迷人的烟花笑,都说烟花易冷,而你却独自灿烂,温暖我们的明天;喜欢听你的雪花谣,像是时光倒流,睡在了妈妈的怀抱,安静地独享这久违的幸福感。你是个“坏孩子”,独自承受这变化,因为你懂得“真情or假意,自知冷暖”。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你,没有你的世界仿佛是世界末日。
……
你的音乐才华令人叹服,你的低调让人佩服,这个高调的世界,需要你的降温。
你说,我们的恋爱是对生命的严重浪费。你说,该在的会在,该走的会走。我希望你是我们的珍品,永远都不要离开我们的世界。
【技法借鉴】考生以抒情诗式的笔调写高考作文。破题之后,作者先从正面写“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个音乐的天使”,再从反面写“这世界需要你,因为没有你的世界会降温”,正反结合,抒情淋漓尽致。最后以“我希望你是我们的珍品,永远都不要离开我们的世界”浓烈的抒情句结束全篇。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2)在过去6年里,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明确提出把湖北打造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请以“支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新题演练
写作指导:考生必须对“交流”的基本意义有所理解,即“彼此把拥有的提供给对方”,这便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基础。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立意的角度:
角度一:从“交流”是什么。材料里“鸟”与“树”缺乏认知与情感的交流,除此之外,考生可以联想到知识、物资、技术、经验等的“交流”,从而确立一个方面思考成文,主要解决“交流”是什么的问题。
角度二:从“交流”的意义。写作时将行文重点放在为什么要“交流”,如可以摆脱孤独、获得真情、增长知识、扩展视野……
角度三:从“交流”的做法。要“交流”,也要讲究“交流”的方法,“交流”要积极,“交流”要主动,“交流”要坦诚,“交流”也要看对象,“交流”也要讲分寸。
谋篇——纵横正有凌云笔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走过去”本身没有“对象”,如果就题目本身思考,就会陷入盲目,甚至偏离题意,如果联系材料思考,就会“柳暗花明”,就会发现以下几个较好的切入点:
(1)理智走过“情感考验”。情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只有把握住理智的舵,才能在情感之流的考验身边,顺利地“走过去”;情感是火,能温暖心灵的窗口,也能烧毁事业的前程,我们只有把握理智的火口,才能在情感之火的身边,安全地“走过去”。走过“情感”,收获一份真纯;走过“情感”,收获一种“感动”;走过“情感”,收获一生“幸福”!
(2)轻松走过“事业辉煌”。很多时候,“事业辉煌”成了人们前行的包袱,被这个“辉煌”的包袱所左右,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我们不把“事业辉煌”看成“句号”,不把“事业辉煌”看成“功劳”,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的新起点,奋斗的新开端,启航的码头,那么,心情就会变得轻松,生活就会变得新鲜,生命就会重现激情与活力。
(3)冷静走过“疑惑”。生活里有许多十字路口,心灵也是如此。当我们面临生活的各种选择时,难免产生“疑惑”,这时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听听别人的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然而,别人的指点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并且,我们征询的对象不同,他们的意见也会有所不同,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用“冷静”的眼光,自己“拿来”。
文采——唱得红梅字字春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支点”,指杠杆赖以支撑物体而发生作用的固定不动的一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审题时要注意:
1.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材料的解读和简单拓展。其实,材料只是引发思维的一个引子。
2.从为什么需要“支点”的角度立意。没有了支点,就没有了依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没有了“支点”,就失去了中心,就可能是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
3.从怎么发挥“支点”的作用的角度立意。首先要明确“支点”的重要性。阿基米德的话虽是假设,但没有支点,他的假设就不可能成立。其次,有了依托点,才能产生支点。湖北省开展的“三万”活动,中宣部倡导的“走”“改”“转”,就是“接地气”,寻找实实在在的支点,因而取得了成效。再次,支点是全局中的支点,要有全局观念。湖北省在中部的战略位置就是一个支点,它是中部省份共同发展中的一个支点。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