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南版
20分钟训练9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默写+诗歌鉴赏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洽谈(qià) 盥洗(ɡuàn)
氤氲(yūn) 引亢高歌(hánɡ)
B.分内(fèn) 镣铐(liáo)
挟持(xié) 宵衣旰食(ɡàn)
C.糊弄(hù) 起讫(qì)
肖像(xiào) 浑水摸鱼(hún)
D.汤匙(chí) 框架(kuànɡ)
阻挠(ráo) 博闻强识(zh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中日两国对话尽管不一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至少可以增加勾通,至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渠道。
B.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善于发现和倡导反映主流价值、泓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
C.新政策对投资收益率应不会产生立杆见影的显著效果,原因是保险企业货币型基金投资比重较小。
D.靠近沙滩边那片秀美的松林中,有一间间充满童话情趣的小屋,它们为海滩平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她_____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_____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徜徉于世界文化的长廊,呼吸着文明的馨香,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如韬光养晦一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B.长沙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C.再猖狂的犯罪分子也逃不过公安人员的火眼金睛,当贩毒集团的头目得知自己已经被公安人员包围时,如惊弓之鸟,无处可逃。
D.朱光潜幼年常蹲在教室窗下听父亲讲课,一次被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他成了父亲最年幼的学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日前成功下潜至3 759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 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的国家。
B.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表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与气质,让“东方之冠”散发出浓浓的“中国味”。
C.日本小学在试用电子课本后,上课不敢举手发问的内向学生就可通过电脑输入他们的疑问或其他想法向老师请教,或和其他同学交流。
D.今年3月,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证实,互联网将角逐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IT业内耳熟能详的蒂姆·伯纳斯·李等多位大腕获得了提名。
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柏林寺南望》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______________,画出东南四五峰。
A.一行白鹭飞瀚宇 B.行人无限秋风思
C.清风无意深山睡 D.青山霁后云犹在
7.古诗文默写。
(1)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菊①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④?
一从陶令⑤平章⑥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引亢高歌”应为“引吭高歌”;B项,“镣”应读“liào”;D项,“挠”应读“náo”。
2.D 解析:A项,“勾通”应为“沟通”。B项,“泓扬”应为“弘扬”。C项,“立杆见影”应为“立竿见影”。
3.C 解析:“相信”指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自信”指相信自己;“坚信”指坚决相信;“确信”指确实地相信。根据语境,第一个横线处应使用表意程度更深的“坚信”和“确信”,由此可排除A、B两项。“沉醉”指大醉,多用于比喻;“沉溺”指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沉浸”指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迷”指(对某种事物)深深地迷恋。根据语境,第二个横线处应使用强调处于某种境界的“沉浸”。“既然”作为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即使”作为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它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尽管”作为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虽然”作为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第三个横线处使用“尽管”更符合语境。“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今多用于贬义;“诚心诚意”指心意很真诚;“三步一叩”指一种行为,强调虔诚,“毕恭毕敬”指十分恭敬。第四个横线处由“缓缓前行”一词可以确定使用强调虔诚的“三步一叩”为妥。
4.B 解析:A项,“韬光养晦”,喻隐藏才能,使不外露。C项,“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这里指犯罪分子被包围而“无处可逃”,应当改为“瓮中之鳖”。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识由浅入深,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5.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载人深潜”之后补上“掌握”的宾语“技术”。B项,搭配不当,应将“表达”改为“表现”,与“精神与气质”相搭配。C项,结构混乱,应将“日本小学”放到“在”之后。
6.D 解析:从意境、平仄、衔接等方面结合考查,B项与诗题中的“望”意境不合,A项和C项与“画出”不连贯。
7.(1)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2)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8.(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咏菊之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
(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解析: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所作菊花诗中的一首,为林黛玉所写。此诗首联就刻画出一个全身心沉浸在诗情之中的少女形象。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月美、情美、诗美,再加上花香、墨香,集众香众美于两句诗中,构思巧妙,对仗工整,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满怀愁怨却无人理解的苦闷。这一句,更自然,更有感染力。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歌咏菊花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流露出黛玉坚守高洁的情趣。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