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南版
专题升级训练十二 小说阅读
一、(2012·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等着的轿车
[美]欧·亨利
黄昏来临了,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小公园的那个安静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那件灰色衣服却是普普通通的。前一天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再前一天也是如此,有个小伙子知道这些情况。
这个小伙子慢慢地靠近她。就在这时,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捡起书,有礼貌地递了过去,随便讲了几句关于天气的寒暄话,就静静地站在一旁。
姑娘看了一眼小伙子简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普普通通的脸。
“如果你愿意,就请坐吧。”她用深沉的低音说,“光线太暗了,无法看书,我现在想聊聊天。”
“你知道吗?”他说,“你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姑娘,昨天我就见到你了。”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实在冒昧,”小伙子说,“都是我的不是,你也知道——我的意思是公园里有这么多的姑娘,你也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换个话题谈谈吧。当然,我知道了。讲讲这些来往的游客吧,他们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感到幸福吗?”
小伙子一时还没搞清,自己究竟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到这里来坐的目的,只是因为我能接近这么众多的游客,我跟你讲话,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的人,一个没有铜臭、不是唯钱是图的人聊聊,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厌恶钱啊——钱,钱,钱!我讨厌我周围的那些男人。我不喜欢自得其乐,看不上珍珠宝石,也懒得游山玩水。”
“我可总是这么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
“当你有了成百万块钱,你就可以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可我对这一切腻透了!”姑娘回答。
小伙子很有趣地看着姑娘。
他说:“我可很喜欢研究和探听富人们的生活。”
“有时候,”姑娘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的话,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当真是这个意思:你会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饭店工作。”小伙子说。姑娘心里一惊,问道:“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
“我就是这个饭店的出纳员,你看见那里耀眼的有‘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了吗?”姑娘看了看手表,站起身问:“你怎么不上班?”
“我上夜班。”小伙子答道,“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呢!我能再见到你吗?”
“不知道,也许可以。我得马上走了。唔,今晚我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呢。你进来时可能看到公园门口有一辆白色小轿车吧?”
“是的,我看到了。”小伙子回答。
“我总是坐这辆车来的,司机正在等我呢,再见!”
“现在天已黑了,”小伙子说,“这公园里坏人太多,要不要我送你上轿车?”
“你还是在长凳上坐十分钟再走吧。”说完,姑娘就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盯着姑娘漂亮的身影,然后起身跟在她后面。
姑娘走到公园大门口,转过头看了一眼那辆小轿车,就走了过去。她横穿马路,走进那个有耀眼的“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的饭店。店里的出纳柜台上一个红头发姑娘看见她来了,就离开了座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就接替了红头发姑娘的工作。
小伙子把手插进口袋,在街上慢慢地踱着。然后,他走近那辆轿车,钻了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欧·亨利幽默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丰富含义。
(1)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
(2)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2.具体评析小说中的“姑娘”的形象。
3.小说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请你赏析这个结尾。
4.概括小说的主旨,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有删节)
1.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2.听了上辈人的婚礼故事后,“三叔”“儿子”“未婚妻”的反应与心理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无畏的腿
长途汽车在经过道口时遇上了歹徒。
那个歹徒的脾气很怪,他抢了十几个包后并不离去,而是狂傲地冲乘客们说:“你们都是一群胆小鬼!”被抢的乘客惭愧地低下头。事实上,当他们看到歹徒满脸横肉、眼露凶光时,他们都怯懦了,有人甚至主动把包送了上去。
歹徒晃晃雪亮的匕首,冲乘客们喊:“都下车!下去!”
乘客们一个一个往车下走,最后,连司机也被赶了下去。
歹徒站在大家面前,不住地吼着:“真是胆小鬼,一群胆小鬼!都给我蹲下!”
乘客们开始一个一个地往下蹲。歹徒目光一转,发现有个人一直笔直地站着。那是个身形瘦小的中年男人。歹徒奔到他面前,吼道:“蹲下!”
“气死我了!”歹徒将匕首在那人眼前划了几下,而那人连眼皮都没眨。歹徒挥着拳头,朝那人头顶砸去。但是,那人神色如常。
拳头悬在了半空。歹徒说:“你装什么装?你是不是知道斗不过我,索性不和我斗?”那人淡淡一笑,说:“你真以为我没有胆量吗?”口气中充满了嘲弄。
歹徒暴跳如雷,脸上青筋突突直蹦,吼道:“我身材比你魁梧,我不会和你比摔跤的。你说,你有什么可比的方式?只要你能证明比我有胆量,我不但饶了你,还丢下这些皮包,从此再不抢劫!”
歹徒的声音像打雷一样,轰轰直响。
这时,远处开来一列火车。那人目光一亮,突然跨上几步,把一条左腿横在轨道上,朝歹徒说:“来吧,和我一样做。”
列车轰鸣着逐渐逼近,歹徒脸色苍白,瞳孔张大,缩小,张大,又缩小。终于,脑袋垂了下来。他以前自以为胆量过人,甚至多次在光天化日下作案,原来遇到的都是一些懦弱者,现在他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他胆量大的人。
“你胜了。”歹徒软软地说。
那人淡淡一笑,收回左腿。
等列车呼呼地开过去,歹徒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抢来的皮包都归还了乘客,临走,还丢下了那把匕首。
“我会重新做人的!”走出很远了,歹徒突然举着双臂,大声叫着。
长途汽车继续启动了。
车上,乘客们不住地关心起那人的腿,并向那人道谢,纷纷赞扬他的胆量。
那人站在车门前,对乘客们说,我让你们看一样东西。说着,他挽起了自己的左裤筒。乘客们大惊,原来,那是一条假肢。
乘客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脸色开始明朗,有人甚至拍拍他的肩,说:“你小子,怪不得胆子这么大。”
那人淡淡一笑,下车而去。
事实上,他自己知道,几年前,在刚才的出事地点,也出现了刚才的一幕,他也是选择了那种方式,将一个狂傲不可一世的歹徒震慑住了。
只是那次,他的左腿是真腿。
1.文章以“无畏的腿”作标题有哪些好处?
2.文章三次出现“那人淡淡一笑”这句话,每次的“笑”都是怎样的笑?在文中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3.从文章来看,你觉得歹徒是个怎样的人?乘客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
4.你赞成“那人”把左腿是假肢的真相告诉那些乘客吗?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装电话
[苏联]马里纳特
阿尔吉尔为装部电话,费尽了心思,两年时间里跑了无数个单位,可依然没装上。
又过了半年,他又去找相关部门面谈。
排号等了半年,一个领导才接见了他。这位领导请他坐下,听他讲完之后,拿过他因前两次申请未被理睬而又写的一份申请书,问他在哪里工作。
“在汽车运输公司工会。”领导闻言一怔,马上给什么地方挂了个电话,“同志,这个人不能一天没有电话,我们没有理由……”但是听完答话后,他对阿尔吉尔说,“很对不住,现有电话机很缺,一部多余的都没有,另外,线路负荷过重。不过,一有可能就给您安装。瞧,当您的面我给签上‘紧急’二字,并把这份申请书留在我这儿。”
阿尔吉尔又等了半年没有结果,就去找更高一级的领导。去了三次没能得到接见,幸运的是第四次得到了接见。这位领导也很客气,也请他坐下,还全神贯注地听完了他的申诉,然后把市电话局长和总工程师叫了过来,要他们为阿尔吉尔解决这个问题。
总工程师打了个电话,向谁问了问什么,然后放下话筒,抱歉地耸了耸肩膀说:“除了不准动用的备用机外,没有一部空机。”
“那就真的很抱歉,备用机是绝对不能动的,您还需要发扬一下精神,我们尽量为您找空机。”说完,领导还在申请书上批了字:“第一个解决!”把纸放到桌子上,然后把阿尔吉尔一直送到门口。
阿尔吉尔又等了半年,电话还是没有安装。阿尔吉尔知道这次又白费了,于是,他决定去最高层领导那儿要求面见,因为家里没有电话简直没法过日子了。他与房管处、公共汽车场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机关均有事务性的联系,而这些单位的领导人,如果不是早晨在电话上把他们抓住,那么,在这之后,无论你是谁,也很难找到他们。于是,阿尔吉尔就去求见部里的交通科长。他这样那样地诉了一番苦,说他为了一部电话奔走了几年,因为电话对他来说连夜里也非要不可,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这是能理解的……
“我知道你的苦处了!”科长大声说,接着便让他坐下,听他讲完了申请安装电话所遭到的苦难,然后科长拿起话筒,同一个人谈了好久,还训斥了几个部下,问为什么直到现在还不给与城市交通息息相关的阿尔吉尔同志安装家用电话。最后科长放下话筒,嘱咐阿尔吉尔,假如过几天还没给他安装电话就再来找他。
阿尔吉尔耐心在家等了几天,仍没有结果,于是他又去找了科长。科长便把他带到了局长那里。局长让他们俩坐下,仔细听取了他们的叙述,然后往该挂电话的地方挂了电话,并狠狠地斥责了该斥责的人。从那里出来,阿尔吉尔相信等他到家时,电话一定已经安装好了。
谁知,结果仍让阿尔吉尔很失望。
最终,事情闹到了一位地位更高的副部长那儿。副部长拿起电话同一个下属谈了谈,那个下属保证说,只要一有空机,马上就装,备用机是绝对不能动的,否则会犯错误。于是他们又非常有礼貌地请阿尔吉尔放心,只要有机会,头一个就……
有一天,阿尔吉尔的妻子在副食品商店卖鸡蛋,碰巧遇见一个熟人,是过去的同班女同学,大家打过招呼就闲扯了起来。
“生活过得还可以吧?”女同学问。
“这不,卖鸡蛋……”
“新鲜吗?”
“昨天直接从养鸡厂运来的。”
“就是小点……”
“你要,我还能给你大的!”阿尔吉尔的妻子说罢,就给选了二十个鸡蛋。女同学走的时候想起了阿尔吉尔,便问:“他怎么样?”
“哎!别提了,他为装部电话整整跑了几年,至今也没装上。”
“我的天!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我家米沙就是电话局的安装工。放心,明天你们家就会有电话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阿尔吉尔家便有了家用电话。
1.这篇小说大量地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处加以赏析。
2.小说的结尾阿尔吉尔的妻子碰到同班的女同学这一情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你如何评价文章中交通部里的交通科长?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本文中的感情倾向。
参考答案
一、1.(1)滑:书的脱手看似无心,实则是姑娘有意为之,她希望得到小伙子的关注,而或有人生的际遇。
(2)冷冰冰:写姑娘表面冷漠,装作矜持高贵,而内心则热切渴望被有钱人爱慕。
2.一个长相“秀气”的饭店出纳员。她无心看书,却装扮高雅,故作姿态,捧书于公园,以期富家子的爱慕。她来自劳动阶层,却爱慕虚荣,虚伪势利,向往上流社会贵族小姐优裕的生活。
3.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以幽默的笔触,先有意将姑娘与小伙子的身份“错位”,最后才将他们的真实身份陡然揭晓:姑娘是饭店的出纳员,小伙子是小轿车的主人。作者在小说中多处设置伏笔,如,描写姑娘衣着普通、无法看书却捧书、听说小伙在饭店工作而心惊等,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而故事的结尾也耐人寻味。
4.主旨:《等着的轿车》通过描写一对身份悬殊的青年男女在公园的邂逅和对话,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虚荣庸俗、尔虞我诈的风气。女主人公不甘心于社会的底层,而艳羡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是一种人性的扭曲。
启示:年轻人应自强自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能真诚地面对生活和他人等。(谈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1.参考答案:①前一次表现月色明亮的环境特点,推动对饮谈话的情节;②后一次渲染轻松的气氛,暗示事情出现转机。(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结合情节的发展去分析。
2.参考答案:①三叔听了后“眼里潮潮的”,说明他被朴实、浪漫的婚礼所感动;②儿子听了后“心里酸酸的”,他感受到上辈人为找一辆时髦婚车的艰难,使用豪华婚车的心理有了变化;③未婚妻听了后“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感动、羡慕父辈“有趣的佳话”,朦胧产生了办一个别具一格的婚礼的想法。
解析:揣摩人物心理,要从细腻的描写入手,比如“眼里潮潮的”“心里酸酸的”……
3.参考答案:①理解父亲,关心儿子;②憨厚朴实,善于引导;③对幸福的含义有自己的理解。
解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关注文字中对人物言行举止、举手投足的描写。
4.参考答案:特点:在儿子的故事中插叙爷爷、父亲的故事。用意:①避免平铺直叙,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增强了感染力;②让前一个故事为后一个故事的解决提供因由,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让三个故事勾连在一起,突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④通过三个故事强化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不了幸福感”的主旨。
解析:本文把不同辈分的人物的结婚故事交错穿插写,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联系小说的主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不了幸福感”分析。
三、1.参考答案:以“无畏的腿”作标题,新颖别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出了小说的核心情节,突出了“那人”的英雄品质。
解析:分析“好处”和分析作用题一样,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其中小说的内容需要结合小说的要素,重点分析在情节和人物方面的作用。
2.参考答案:第一次:嘲弄的笑。第二次:胜利的笑。第三次:怜悯的笑。强调和衬托的作用。这气定神闲的笑,既突出了“那人”面对凶狂歹徒的从容镇定,又衬出并含蓄地讽刺了乘客们的怯懦卑弱。
解析:三次笑都是在不同情境下出现的,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刻画了小说的主角“那人”。
3.参考答案:歹徒:狂躁凶蛮,色厉内荏;讲点江湖道义,内心还残存良知;能兑现诺言,翻然悔悟,愿重新做人。乘客们:怯懦卑弱,不敢抗争;浑浑噩噩,麻木不仁。
解析:人物的特点分散在文章各处,需要细细梳理,逐一分析概括。
4.参考答案:赞成。讲出真相让原先惊心动魄的场面有了个闹剧似的结局,既可表现“他”不愿居功的超脱淡然,又深刻揭示出乘客们的麻木卑弱。
不赞成。不讲真相可以维持着“乘客们”对“他”超人胆魄的赞佩,有可能激发他们对照反思,使他们在以后面对邪恶时不再继续浑浑噩噩、软弱怯懦下去。
解析:首先,观点要明确,赞成或者不赞成都可以;其次要言之成理,结合文本稍作分析;最后,答案表述努力做到简明流畅。
四、1.答案示例:①文章写阿尔吉尔第一次去会见相关领导,排号竟然等了半年,极其夸张。表面上写相关领导,实际上强烈讽刺领导的官僚作风;一听阿尔吉尔在“汽车运输公司工会”工作“一怔”,这个表情也极其夸张,写出了领导的虚伪和造作。②阿尔吉尔拜见交通科长,听了他的诉说后,交通科长“大声”说“我知道你的苦处了”。这个表情也很夸张,声调的提高意在表明对这件事的处理决心,但结果又是没有装上;听完他的诉说,科长“同一个人谈了好久”,也很夸张,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沟通很长时间还不能解决,极力表现了机关之间的扯皮功夫。
解析: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选择一处赏析,要注意与小说的主旨相联系。
2.参考答案:①情节结构:推动情节达到高潮,和前文形成极大的反差,行文曲折起伏。②内容主旨:彰显文章的主旨,意在指出官府的官僚作风。③表达效果:出乎意料,引发读者思考,极具讽刺意味。
解析:结尾情节的突变,久拖未决的电话竟然得到了很快的解决。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作用,难度不大。
3.参考答案:①具有同情心:同情阿尔吉尔的处境。②具有责任心:嘱咐阿尔吉尔没有安装再来找他,并带他去找局长。③也有官僚作风:他只是打电话,训斥相关责任人。
解析:“交通科长”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同情和耐心,但是,他只是许多具有官僚作风的代表,代表了一类人的形象特征。因此,要辩证地评价交通科长这个人物。
4.参考答案:①对政府机关敷衍扯皮、政令不畅严重官僚作风的讽刺。②对政府官员不关心人民疾苦、执行力不强、矫揉造作的行事风格的批评。③对处在权力底层民众办事难的处境的同情。④对普通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真情的赞美。
解析:作为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取向、观点态度虽不直接说出,但是中心是可以捕捉到的。应在准确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观点态度,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