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南版
专题升级训练十一 散文阅读
一、(2012·湖南十二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分享如秋光
闫 琰
①我曾到过9月的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呈现出淋漓尽致的收获景象。路两旁盛放着九月菊,粉的、紫的、白的,在风中轻轻摇摆。金黄色的稻田绵延铺展,9月温暖的阳光把一切镀上一层金黄,这样饱满的色泽让人想起油画里令人沉醉的田园风光,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
②我也曾体会过南方的秋,含蓄又明媚。天空高远,树木青黛,迟开的花儿开得从容而又倔强;秋水波澜不惊,湖面清透如镜。驱散最后一缕暑热,清新的空气浸润着人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
③人们客居城市,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过多的注意力被倾注到结果上。人们计算对枝繁叶茂的失去,计算有没有获得谷粒满仓的收获,计算收割了多少别人所给予的爱。人们总在盘算得与失,消耗着我们的安宁与真实。
④我们的内心总逃不过世俗生活的困扰。我们会情不自禁拿别人的生活跟自己的比较,根据优劣来决定自己幸福的心情。有时是我们匆忙地赶路,忽然间丢失了曾经的同伴和自己;也有时是因为我们完美的理想主义,却每每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和残缺而不堪一击。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负重前行,疲惫不堪。在生命这条单行道上,我们疲惫前行,一路索取算计,只把自己走到最终,剩下形影相吊。
⑤是我们忘记了。
⑥且看看这个季节,春生夏长以后,秋季来得自在恬然。古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季节,丰饶却宽容,春夏努力过的物种都能在这个季节得到相应的回报,自然间最本真的规则在这个季节得到完美体现。
⑦在做不到“出世”之前,且让我们恬然地“入世”。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狭义者的良药,也是不得志者的坦途。没人责怪一个人的努力向上,就像没人责怪生命朝向太阳。“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儒家传世千年,这一点说得极好。《尚书》明确了人生的境界:不是为生活回报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给予了什么,给这个世界分享了什么。
⑧母亲从老家过来住,有她的邮件寄来,很平实的一个信封,是母亲拜的书法老师寄过来的作品,叠得整整齐齐。听母亲说,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享有全国知名书法家的美名,只是身体不好。他总鼓励母亲说,你没事就常带作品过来吧,我这个身体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有今天不一定有明天,能指导一点是一点。
⑨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慢慢展开作品,只见豪迈苍劲的字体,挥洒得英武而又潇洒,两行大字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步履维艰地爬楼,挥毫泼墨后,又顶着烈日下楼去邮寄。想象中的老人身影和着幽幽墨香,像秋天一般,淡泊宁静。
⑩这正是秋天的独特气质,淡薄而从容,分享而喜悦。一个已向人生之秋的老人,以仅有的生命尽享给予、分享之乐。这种力量,突破躯体的局限,在人群中蔓延开来,让我们隔着遥远的距离,就能感受到他的温暖,如沐秋阳。
?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也不是只做加减计算的名利场。秋天到来之时,在纷纷扰扰中开辟出一点属于心灵的空间,带着一颗安宁的心去感受彼此灵魂的微光,灌溉心的土壤。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当我站在秋天的路口,看着红叶漫天,落叶纷纷抽离枝头,怀抱着一丝丝秋凉,怀想那些春日里发芽的梦想,夏日里激扬的青春。在秋天,放下渴望收获的心,去静养心灵,分享四季。我看到缓缓流淌在体内的真实和宁静,不为获得才去给予,不为喝彩与人分享,慢慢体味这样一种清甜的香味,远远地弥漫出来,淡淡的,就是灵魂的香味。这也是一种坚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
(2)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
2.文章第⑧⑨两段写到了母亲收到书法老师的作品,这样写有何作用?
3.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写法上的特点。
4.联系全文,理解“分享如秋光”的含义,并探讨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2012·湖南澧县一中、岳阳县一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壮 阔
[英]阿兰·德波顿
①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砂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从周围的山坡滚下。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沙砾烤盘”。
②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③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④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
⑤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作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
⑥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沙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⑦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⑧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⑨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败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
(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4月版,有删节)
1.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
2.解释“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种景致”称为“壮阔”的条件。
4.根据文章并结合现实,谈谈认知“壮阔”对人生的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收 获
苏雪林
①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友介绍到法国里昂附近香本尼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校。因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学校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②我的学校开课本迟,我在香乡整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新鲜的牛乳和鸡蛋,肥硕的梨桃,香甜的果酱,鲜美的乳饼,我的体重竟增加了两基罗。
③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满村贴了La Vendange的招纸,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葡萄。
④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登木舄(重木底鞋),腰围犊鼻裙的男子到门口问道:“我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夫人?”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得是一位小地主。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泥的工人了。
⑤苟理夫人答应了他。他走之后,夫人又问我愿否加入。她说,相帮采葡萄并不是劳苦的工作,一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人在家也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一同去。
⑥第二天,太阳第一条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苟理夫人和玛丽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葡萄去的。香本尼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⑦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威尼先生和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在园里。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衣,笨重的破牛皮鞋。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⑧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一无所有,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无数长短距离相等的白杨,似枝枝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一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云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蒙的翠色。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掩着;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从云阵罅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彩,金碧灿烂,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红霞也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艳艳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下下的苍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
⑨凉风拂过树梢,似大地轻微的噫气;田间陇畔,笑语之声四彻,空气中充满了快乐。我爱欧洲的景物,因它兼有北方的爽垲和南方的温柔,它的人民也是这样,有强壮的体格而又有秀美的容貌,有刚毅的性质而又有活泼的精神。
⑩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有水晶般的白葡萄,有玛瑙般的紫葡萄,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采下时放在大箩里,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怕我们不够,更送来装在瓶中榨好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了。
?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木舄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一首意大利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这一桌田家饭,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筵还痛快。
?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中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
(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北新书局1928年版)
1.文题为“收获”。请结合文意,简析“收获”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第⑧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止于哪一句?这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4.文章结尾处“我爱我的祖国”的表白为何不突兀?作者复杂的情感让你有怎样的触动?(150字左右)
四、(2012·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后台。
站在前台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痛苦,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待他们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蜇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让它们被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得出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
我拿人比禽兽,有人也许目为异端邪说。其实我如果要援引“经典”,称道孔孟以辩护我的见解,也并不是难事。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我都可以引申成一篇经义文,作我的护身符。然而我觉得这大可不必。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
但是我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有趣味。
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前天遇见一个小外交官,他的上下巴都光光如也,和人说话时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旁捻一捻,像有胡须似的。他们说这是官气,我看到这种举动比看诙谐画还更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气忿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决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之喜剧了。如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还更有味。老实说,假如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写的刘姥姥,没有吴敬梓所描写的严贡生①,没有莫里哀所描写的达尔杜弗②,生命更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潮和匡庐的瀑。
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毛声山评《琵琶记》③说他有意要做“补天石”传奇十种,把古今几件悲剧都改个快活收场,他没有实行,总算是一件幸事。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节)
注:①严贡生:清人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科举制下丑陋的儒生形象。②达尔杜弗:17世纪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③《琵琶记》:元人高明所撰南戏,写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清人毛声山曾评《琵琶记》。
1.“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有哪些不同?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2.第2段写到“小虫让车轮压死”“鲜花让狂风吹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我觉得这大可不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4.作者为什么同样欢喜看到人生的喜剧和悲剧?这种看待人生的态度给你以怎样的启示?(1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1)生命的真相:分享生命过程中的安宁与真实(答淡泊、从容、恬然等亦可)。(2)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摆脱俗世的困扰,开辟属于自我的心灵空间。
2.在内容上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给人温暖的老人形象,一如秋光的分享,以此来彰显文章主旨;同时在结构上为下文引出作者的观点作铺垫,让行文更起伏多变。
3.运用了引用、夸张的修辞方式,写出了秋光之美,同时引发了对分享的具体描述。
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既有对秋日里分享四季之美的生动描写,又有对分享秋日的赞美和对秋日分享内涵的深刻感悟。(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4.含义:秋天具有独特气质,淡薄而从容,分享而喜悦。秋日的分享像作者母亲的老师那样,给人温暖,让人如沐秋阳;人生的秋季里,人人都要用一颗安静的心,不带功利性地去和他人分享四季。
启示:生活中我们需要敞开胸怀,与人分享世界的美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真心地不带功利性地与人分享风景、亲情、快乐,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情,让我们的世界洒满阳光。
二、1.结构上,紧扣“壮阔”的题目,同时引出下文有关人欣悦于“壮阔”景观的讨论;内容上,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西奈山谷的“壮阔”景象,同时与下文“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等景致形成对比。
2.用尘埃比喻人,形象地写出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反衬出自然景观的壮阔和永恒。
3.具备无比强大的力量,尊贵的风度,让人心生敬畏。
4.壮阔的自然景致以宏伟的方式施予我们教训:宇宙强而有力,人类脆弱不堪。这让我们在惊叹自然的伟大时,能反观自身的缺憾和不足,并对宇宙伟力有所感动,心存敬畏,进而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而不缺失庄严壮美的情怀。
三、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帮威尼先生采摘葡萄;感受到异国田庄奇丽的风光、农人绅士而勤朴的生活,以及共同劳动的情谊。
2.描绘秀美、壮丽同在的晨中田庄,暗示欧洲的人民具有秀美的容貌、强壮的体格以及刚毅的性格和活泼的精神;渲染宁静温馨的生活氛围,烘托农人采摘葡萄时的热闹和快乐。
3.止于“我的体重竟增加了两基罗”。大意:“我”避暑于法国里昂附近的乡村,生活悠游,心境闲适。
4.结尾回归现实,将动荡的中国同异国的田园比较,作者有一种美梦“破灭”感。她花大量篇幅回忆在法国乡村采葡萄的劳动生活和所结下的异国情谊,旨在倾诉,祖国同样该有这样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并传递出“我”“痛苦”地爱着祖国的情感。作者尽管尝到太多的痛苦,但仍执著于对祖国的爱,这是值得爱国青年学习的。触动:略。
四、1.第一种方法:站在前台看待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看得和旁人、鸟兽虫鱼一样。第二种方法:站在后台看待他人的人生,把人和物一律看待,看人生的喜剧、悲剧。
2.看似简单的“虫死花落”的事情,生动地支持了人应平等地视草木虫鱼为侪辈的观点;“决不计较”的虫花们对“死”的态度,真切地表达了人应顺乎自然本性生活的思想。
3.当对自己的“见解”充满自信,而不必援引“经典”,来为自己的“人应当像禽兽那样活着”的“异端邪说”作辩护。
4.①无论喜剧、悲剧,面对的都是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小说,都有人生的趣味,从中或有生命的玩味和留恋,或有人生的价值和希望。即便悲剧是人生一种缺陷,也能见出庄严和光彩。②启示要点:人生同样需要喜剧和悲剧,喜剧让生命值得留恋,悲剧让人生显得完整等。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