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江西版
专题升级训练十一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2012·江西宜春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事,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面。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这些景物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构成,是有形、有限、有比例的,是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由景所产生的人的想象空间,却是无形、无限、无比例的。园林意境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无论造园家如何精心设计、布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刺激游客的“心”,促使其生情、生意。唯有心物契合,情景合一,园林的意境方能酝酿生成。而园林景物对游人情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人的眼、耳、鼻三个感官。作用于眼睛的主要是园林的景点,这些景点的构成要素是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作用于耳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园林以声音为特点的景点上。如秋雨梧桐是人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的典型;残荷雨声代表着一种忆旧怀亲的伤感愁绪;雨打芭蕉则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作用于鼻的信息,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如春天有扑鼻的桃李芬芳,夏日有袭人的荷花清香,秋季有浓郁的丹桂飘香,冬天有浮动的腊梅暗香。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一块小石,便有山壑气象;一勺清水,便有江海气象;一草一木,便有森林气象。而园林的布局设景,又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幽深、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意境之美。
(摘自《中国文化研究》2011,有删改)
1.下列关于“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B.意境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客观景物的诱发在头脑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
C.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是意境的基本特征。
D.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由自然界的沙、石、水、土、植物、动物等材料构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和诗赋、绘画一样,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的意境。
B.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造园者是否精通山水画论决定着古典园林的意境风貌。
C.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借声音现象传达个人的情感意绪,赋予它们动人心弦的情感美特征。
D.园林意境的产生既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也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与诗、画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任何一座建筑小品,实际上都代表了造园家的人格理想。
C.只要眼、耳、鼻感官健全的人就都可以充分领略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D.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既取决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也取决于观赏者的想象再创造。
二、(2012·江西南昌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技术风险与知识博弈
现代科技带来的技术风险分为技术本身和使用者两类原因。技术本身的原因主要是技术的局限性、不成熟,没有开发出和安全技术相配套的技术等。技术使用者的原因主要是使用者操作不当,忽视、粗心或不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技术等。但在现实中人为的原因可能更多一些。我们无法要求科学家为我们提供完全确定的知识与安全的技术,但若科技工作者不是过分相信其知识和技术的确定性,而是对其中的不确定性加以关注的话,就有可能减少技术风险导致的伤害。
技术风险本质的根源在于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人类过分相信自己的科学理性,坚信只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切问题。坚持科技至上论、科技万能论。这种片面的乐观主义导致科技发展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预警。科学技术不受限制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但同时也使这种控制达到极限,因为由这种控制所产生的是新的意外后果,即产生各种风险和危机。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规避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就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事实上,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我们真正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判断,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超乎寻常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同时也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另外,在控制和治理技术风险方面,又往往会陷入风险循环论的怪圈。用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化解风险、危险,建立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又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这种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可能会产生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的危机和无序。这种多元复杂背后的风险循环和风险辐射问题不容忽视。
技术风险的问题与技术政策密切相关。而技术政策的最终形成是多方知识博弈的结果。传统技术政策注重促进技术,而较少关注对技术后果的控制。对于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控制,是公共干预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针对技术变迁对人的安全、健康、环境、工作和更新的社会模式的影响,相应的应对系统显得迟钝而滞后,以至于很少能提供真正对技术改革的机会。在这种情境中,工具理性垄断着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专家们控制着社会的技术选择,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制定,而作为外行的普通公众则因为知情不充分而被剥夺了参与评论的机会。
(摘自《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作者张彦,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风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风险是指因受技术局限性和不成熟影响以及缺乏与安全技术配套的技术而产生的风险,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B.技术风险包括技术本身的风险和技术使用者方面的风险,风险减少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与科技工作者能对技术的不确定性的关注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C.技术风险中人为的因素较技术本身的因素可能更多一些,人类的科学理性和盲目乐观使得科技发展缺乏规范和预警,从而产生新的风险和危机。
D.技术风险的相关问题与多方知识博弈之后形成的技术政策密切相关,多方公共干预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对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控制。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技术风险的两方面原因中,技术使用者如果在使用技术时操作恰当,重视或会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技术等,也能够减少风险伤害。
B.利用科技手段控制、规避风险,在现代化初期产生过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的复杂化,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C.控制和治理技术风险的同时,必须重视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的出现,因为技术风险有时候会落入风险循环和风险辐射的怪圈。
D.现代科技条件下,既要注重技术,也要注重对技术后果的控制,其应对系统甚至要超前考虑,提供真正对技术进行改革的机会。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某些方面来说,技术风险中人为的原因可能比技术本身的原因要多。科学家如果能及早关注某些技术的不确定性,就有可能减少这些技术对人类的伤害。
B.现代社会技术风险是技术发展中的客观产物,但通过运用技术方法建立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就可以规避风险、化解危险。
C.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就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对技术风险的预警、控制和治理,体现了人类应对技术风险的智慧达到一个新高度,从而更多地提供真正对技术改革的机会。
三、(2012·江西鹰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安排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
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使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陆面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例如,河流的洪水,它虽然有为害的一面,但它也有补给两岸地下水和湖泊洼地的水源、塑造河床和稀释污水等作用,是维持河流生态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保护每条河流的水质不受污染,更是保持河流生态功能的必要条件。有的论述将河流的生态功能仅限于支持河道内的水生动植物,是不够全面的。
(节选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下列对文中“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人类不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洪水就不会泛滥成灾。
B.人类为了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就修建了适当的水利工程。
C.修建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安排蓄泄超标准洪水的空间。
D.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过多占用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
2.下列有关河流“生态功能”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地球表层,河流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功能不可替代。
B.河流的干流和它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为地球水循环提供陆面通道。
C.河流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通过它实现陆地与海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D.河流的洪水,是维持河流生态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尽管它有为害的一面。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不能完全消除自然现象的江河洪水,但可以自己解决人为因素的江河洪灾。
B.在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水利工作要有所兼顾。
C.研究如何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是人类维护生存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D.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并掌握河流变化的规律,河流的洪水就不再是有害的了。
四、(2012·江西省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地“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的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
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年3月7日
新浪微博
1.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2.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答案
一、1.D 解析:D项,由“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可知该项表述片面。
2.B 解析:B项,“山水画论”不等于“文化素养”。
3.C 解析:C项,还要熟悉常见手法和布局以及体会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1.D 解析:A项,“因受技术局限性和不成熟影响以及缺乏与安全技术配套的技术而产生的风险”只是“技术风险”的一个原因,即“技术本身的原因”;B项,“有必然的关系”错,原文是“就有可能减少”;C项,“人类的科学理性和盲目乐观”错,原文是“人类过分相信自己的科学理性”和“片面的乐观主义”。
2.B 解析:B项,根据第三段“事实上,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我们真正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可知。
3.B 解析:B项,根据第四段“这种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可能会产生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的危机和无序”可知。
三、1.C 解析:A项,只提“不过度开发”,少了“不合理开发”,使理解片面;“洪水”前要有“江河”的限制,否则太宽。B项,修建水利工程,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发、利用水资源。D项,据文意,是人类“多占用一部分”水土资源,但不能过多。
2.A 解析:A项,“两岸”后少了关键词“走廊”,不符合文意。
3.D 解析:D项,洪水为害的一面是客观存在的。
四、1.C 解析:C项,谈的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2.B 解析:B项,与题干无关。
3.D 解析:A项,推断无原文依据;B项,原文只是举例,不能作为推断依据;C项,推断无原文依据。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