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
专题升级训练十四 散文阅读
1.(2012·浙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 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1)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是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
(3)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
(4)第段中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2.(2012·鄞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赵 丰
①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②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地、尽情地、赤裸地在其中想像,呐喊。
③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④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⑤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旷达。
⑥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⑦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⑧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⑨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得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⑩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那一刻,帕斯卡尔刚刚做完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置身于一片芦苇地,神秘的霞光将芦苇映照成玫瑰色……他举着双臂,向着玫瑰的深处翱翔。“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节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随笔》,原文有删节)
(1)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帕斯卡尔思想的特点。
(2)在文章第⑥段,作者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朋友”这个人在本篇散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4)请结合画线部分相关词语体会文章第⑩段作者设置的梦境的作用。
(5)请探究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着他本人的哪些思想,并分别举出相关的事例来加以证明。
3.(2012·浙江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怀念红狐
刘志成
①我家耕种的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看见了那只叼去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
②红狐的出现是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出屋撒尿的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呱呱声。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里。我疑惑地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摊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我的声音惊动了屋里的母亲,她点了煤油灯出来查看了鸡窝,叹了口气说丢了只花母鸡。那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满是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后,回屋去了。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的唉声叹气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伶俐点逮住那家伙……
③现在红狐就在那沙丘上站着。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迈开小腿向狐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迎面闪过我,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嗥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圈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生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爹你怎知道?你没看见这畜生肚皮下的奶袋子鼓鼓胀胀吗?爹自信地说。
④果然,我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的一个沙圪坨里有一黑土硬圪台,圪台下迎西有一洞。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我也学着爹的样子凑了上去,听见了几种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地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⑤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此刻也哀鸣不止。我不耐烦地赶了它几次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我的心一软,想放下狐崽,犹豫间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唾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
⑥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还没断奶。它们通体雪白,只有鼻头和尾巴发红。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我从熟睡中醒来,扒起窗子上的猫眼洞布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⑦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城市里的一些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着意描写了狐崽“圆乎乎地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根据情节发展,概述“我”对红狐态度的变化过程。
(3)文章有两处写到红狐“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寓意?
(4)透过“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迈开小腿向狐追了过去”能看到“我”怎样的心理?
(5)文章结尾写道:“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城市里的一些朋友听,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北方榆
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在风的鸣叫中,展示她的伟岸与辉煌。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静穆的山冈上,仍可升起大片大片的黑色希望。
啊!北方榆,高原最值得称赞的精灵。
如若一位杰出的诗人与你站在同一山冈上,他的灵感,他的激情会陡然升起,无数赞美的言词,会情不自禁地显示在你那令人感动的身躯上。同时,他会虔诚地跪拜于你的脚下,双手作揖,然后仰望你的容颜,聆听你的心声。他只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因为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冈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
黑暗把你裹了起来,看不清你的身躯,看不清你的叶片,甚至看不到你的轮廓。但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已把你深深地镌刻于我的眼窝。北方榆的壮美,即使在夜晚,也显现得那样令人充满悠远的遐想。北方有哪一个树种,能与你媲美?杨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弱不禁风,柳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苍老萎靡,唯有你显出的是气魄,是豪迈与威风凛凛的风度!
这,我想,都是源于你刚强的筋骨!
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举起永不熄灭的火炬。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早春来临,你轻轻一抖严冬的灰尘。你那粗糙的主干皮肤,似乎没有绿色,看不到青春的象征。但是,你那柔嫩的枝条,浅红中透出亮丽的翠绿,叫人不能不感到春的气息、春的温暖。北方的老农,始终把你作为春的使者、春的风筝。
你在春潮中,最为壮美的一幕,便是孕育出那满枝满枝、丰盈夺目的榆钱,它们把你打扮得犹如美丽的村姑,楚楚动人。山风吹来,你扭一扭身姿,那姿态,那风韵,实叫大山嫉妒。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这道风景能延续好长好长时间,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在阳光与风雨的柔抚下,你把成熟了的晶莹而饱满的果实,轻轻地抛落在大地上,于是大地上便铺满了金黄色,铺满了生机,铺满了希望,铺满了延绵不绝的力量。
我常常想,你那薄薄的种粒,为何有着那样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山洼,还是高坡,只要能接触到的地方,一场春雨过后,总能看到你小巧的身影,有时能连成一片,茂茂密密,好不让人惊羡。就是这些小巧的身形,风雨吹打不死,严寒封冻不死,酷暑暴晒不死,反而却能高高耸起,成长为北方的树雄。
这,我想,都是源于你胸中那澎湃的激情。
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鼓满力的雄健,召唤高原人挺起钢铁般的身躯,挥动古铜色的双臂,在高原上雕塑不毁的形象。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壮烈的骄傲!
站在山冈上是英雄,躺下了,同样是好汉。生命已经终结,留下的仍然是坚贞不屈的形象。老牛拉的犁扶手,锄田的锄杆,掀土的锹把,甚至割田的镰刀把,哪一样都离不开你的枝干。你的生命,就在这寂寞中,又一次得到升华,死得其所,死而有为,这就是你的品性,你的壮烈!
我常常会站在北方榆下沉思,依偎着她,就仿佛依靠的是一座雄浑的大山。因为在突兀的山冈上,难道还能找到比北方榆更好的依靠吗?看着北方榆的精神风貌,再想想北方的农夫,我不知不觉就会由衷地大喊一声:高贵的树种,伟大的群体!或许正是北方榆的精神,感召、震撼了北方的农夫,他们固守着这方土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璀璨厚重的诗章,描绘出一幅又一幅优美凝重的画卷;才使北方与南方一样,同样显得生机盎然,同样有着美感灵气。
北方榆,北方永远飘动的一面旗帜!
(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冈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
②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北方榆是“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3)从全文看,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参考答案:有人情味
解析:“有人气”出现在第①段,其含义则需要从全文来总结。
(2)参考答案: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惋惜、惊讶、敬佩等感情。
解析:首先要明白鉴赏范围是“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方式中哪类,要结合“上下文”,而重点在第⑨段,即举例子分析。“赏析”即是要求发现它的好处、妙处。
(3)参考答案: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
解析:要从原文中搜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条概括。
(4)参考答案:吴冠中外形瘦小,精神却丰富饱满;性格平易,追求执着;他是富有的世界级著名画家,物质生活却极为俭朴。
解析:不仅要看出其表层意义,更主要是要结合文章分析其隐含意义。
(5)答案示例:“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解析:要从全文的角度分析题目所包含的意义和对读者的启示作用。
2.(1)自由、奔放、深邃。
(2)将水鸟、芦苇等拟人化,在对比中鲜明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呼唤;在生活节奏加快、物欲至上的今天,人们应该从种种虚浮、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净化自己的灵魂,像帕斯卡尔那样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
(3)①“朋友”约我去钓鱼,使得我看到了这片芦苇地,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②以“朋友”的故事,含蓄地批判了“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现象,启迪人们拥有的帕斯卡尔般那种在闲适中寻找灵感的可贵。
(4)“芦苇”文末点题,“神秘”“霞光”“玫瑰色”“深处”“翱翔”具有一种宗教般的肃穆和神圣,表达了对帕斯卡尔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也寄托了作者的无限缅怀之情,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帕斯卡尔思想的深邃和精神的永恒。
(5)人是渺小与伟大、卑微与崇高的统一体;人因为能思想而高于自然,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人自我认识越深刻,就越接近于真实的人。
3.(1)参考答案: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与暗示)。“我”被狐崽被捉后浑身颤抖的情形触动,为后文写“我”为红狐的母爱感动得流泪和母亲放还狐崽埋下伏笔。
解析:这几处细节描写明显的有一种倾向性,这是分析的基础。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要根据全文的主旨和思想感情以及情节结构来分析。文章的任何一个材料的运用总是与主旨和表达目的相关的。
(2)参考答案:①红狐偷吃了原打算卖了给“我”攒学费的老母鸡,“我”由此痛恨红狐;②“我”遭遇红狐,抓狐崽,母狐哀鸣,“我”不为所动;③我非常喜欢四只狐崽,人狐和谐相处;④“我”被红狐的母爱深深感动,伤心流泪。
解析:先要理清故事情节,巧于划分,善于总结概括;再从每个情节乃至其中的细节入手,仔细体味“我”的情感,找出其情感发生的理由和变化的基础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答案就容易了。
(3)参考答案:由于人类无休止的捕杀,狐对人类怀有深深的恐惧,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已十分突出;红狐在“茫茫夜色中”消失,乃至永不回来,有可能成为残酷的现实,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解析:答题时不能回避其实在意义,但又需要把重点放在寓意上。思考寓意,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态理念和生活现实来考虑。
(4)参考答案:对红狐叼走“我”家的花母鸡气愤至极,更对红狐叼走“我”的“学费”感到愤慨。
解析:从行为中发现心理,也需要结合全文有关因素来考虑,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红狐抓走了“我”家的花母鸡,二是这只母鸡是准备为“我”换学费的。从这两点上就可推测出“我”的心理。
(5)参考答案:①这是本文的传神之笔,饱含着作者巨大的哀痛和深刻的反省。②在繁华都市中,与自然隔绝的现代人,内心冷漠,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恶化,令人忧虑。③这个结尾饱含着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解析:答好这道题需要有一种较为宽阔的现代思想背景,已经初步涉及文学批评的边缘。要抓住“漠然”“一种东西”等几个关键词。把这几个关键词的真实内涵理解清楚了,问题的答案也就在其中了。人们的这种“漠然”,代表了一种什么?反映了一种什么?为什么“我”从这“漠然”中发现“一种东西”在生活中“走了”?这“一种东西”究竟是什么?运用联想,结合现实,思考社会,就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理解。需要注意,要“结合自身经历”来谈。
4.(1)参考答案:①把北方榆比作一首诗(或答“北方榆就像一首诗”“北方榆是一首诗”等);北方榆的形象、精神等即使是诗人都难以描述,表现了对北方榆的高度赞美之情。
②北方榆在山风吹拂下有一种动态的美;北方榆的美能延续很长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要理解其本身表层所含有的意思,二要根据前后文甚至全文意思推测其所含有的特定语境意义,也就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象征意义、引申意义等。这两句话都是在用比喻,那么,它们的比喻本意是什么呢?把其所指内涵弄清楚了,题目答案也就有了。
(2)参考答案:①北方榆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就像永不熄灭的绿色火炬。②北方榆是春的使者,浅红中透出亮丽翠绿的柔嫩枝条,带来了春的气息和温暖。③满枝的榆钱丰盈夺目,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④榆钱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茂密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按照标准从原文中搜索,并归类、综合、概括,最好分条组织答案。
(3)参考答案:象征(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等也可,如这里没答“象征”,但后面分析中提到“象征”,也可)。文章借北方榆这一形象象征了豪迈顽强、坚贞不屈、死得其所的精神风貌;也象征了在北方榆精神感召下固守这方土地,艰辛劳作,让北方与南方同样生机盎然的高原人(北方的农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文本,准确判断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一定要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面对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抓主要矛盾,也就是找最主要的内容来回答,并且是着眼于全篇来分析。
(4)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手法,将北方榆比作“一面旗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榆及其精神对人们的感召力;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榆及其代表的高原精神的赞美,揭示主旨。②这句话贯串全文始终,起线索的作用,使文章思路清晰,首尾照应。
解析:这道题也是着眼于文章构思来命制的。要把握两点:一是这句话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方法与表达的意思有密切联系;二是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所谓作用,一是指内容表达作用,二是结构连接作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