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板块 第13讲 “四循环”解答小说关键要素题(情节、环境、人物、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马不停蹄的忧伤 夏 阳 它们相遇,是在月亮湖,在那个仲夏之夜。 仲夏之夜,月亮湖,像天上那弯明月忧伤的影子,静静地泊在腾格里沙漠的怀抱里。清澈澄净的湖面上,微风过处,银光四溢。它站在湖边,望着湖里自己的倒影发呆。它是一匹雄性野马。 野马即将掉头离去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一匹母马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止住脚步,呼吸急促,目光异样地望着自己。银色的月光下,野马惊呆了——这是一匹俊美健硕的母马,通身雪白,鬃发飘逸。母马的眼里,一团欲火,正在恣意地燃烧。 野马朝母马大胆地奔了过去。它们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休无止的缠绵。这时,任何话都是多余的。 天地之间顿时暗淡,月亮羞红着脸,躲在云彩后面不肯出来。当月亮再一次露出小脸儿时,野马和母马已经肩并肩,在湖边小径上散步,彼此说着悄悄话。 母马问,你家住哪儿? 野马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无家可归,被父亲赶出来了。你瞧我身上,伤痕累累。 母马目光湿润,说,去我那里吧,我家有吃有住,主人可好了。 野马没有吱声,目光越过湖面,怅然地望着远处的沙漠。远处的沙漠,在如水的月光下,舒展绵延开来,直抵天际。 第二天清晨,巴勒图发现失踪一夜的母马竟然自行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高大威猛的公野马。两匹马一前一后,迈着小碎步,耳鬓厮磨,乖乖地进了马厩。巴勒图乐坏了,激动地对旁人说,它要是和我家的母马配种,产下的马驹子,那可是正统的汗血宝马。到时候养大了,献给沐王爷,我就当官发财了。 巴勒图把野马当宝贝一样精心喂养,连做梦都笑出了声。 三天后的深夜,又是一轮明月浮在大漠之上。野马站在马厩的栅栏边,望着屋外漫天黄沙,饱含泪水。母马小心地问,你在想家? 不是。我不习惯这里,不堪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我已经下定决心,带你走。 我不去!沙漠里太艰苦了,一年四季,一点生活的保障都没有,无论是寒冬酷暑,一天找不到吃食就得挨饿。你看我这里多好,干净卫生,一日三餐,主人会定时供应。 我承认你这里条件是不错。但真正的快乐,是马不停蹄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奔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做自己的上帝。你看看现在,豢养在这小小的马厩里,整天小心翼翼地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尸走肉地活着。这种生活,让我忧伤。我的忧伤,你不懂…… 两匹马互不相让,争吵不休。 最终,野马推开母马,挣脱缰绳,冲出马厩,在月下急速地拉成一条黑线,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深处。它的身后,母马呜咽着,咆哮着,凄厉的嘶鸣声,久久不散。 近百年后的一个午夜,东莞城中村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叫夏阳的单身男人翻阅《阿拉善左旗志》时,读到一段这样的文字: 民国三年仲夏,巴彦浩特镇巴勒图家一母马深夜出逃于野。翌日晨,携一普氏雄性野马返家,轰动一时。三天后,野马冲出马厩,不告而别。数月后,母马产下一汗血宝马驹,然宝驹长大,终日对望月亮湖,形销骨立,郁郁而亡。 读到此处,夏阳已是泪流满面。他坐在阳台上,遥望北方幽蓝的夜空,久久地,一动不动。他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 一地烟头后,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他说,你还好吗?我……我想回家。 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儿,响起一个凄凉的声音,你不是说,你的忧伤,我不懂吗? 夏阳孩子般呜呜地哭了。他哽咽着说,都三十年了,你居然还记得那句话啊。我老了,也累了。现在,我好想回到你的身边……他不能想象那匹旷野深处的雄性野马,垂暮之年是否真的还不思回头? 电话那头,泣不成声。 (选自夏阳短篇小说集《马不停蹄的忧伤》) 1.(考查环境)结合全文分析第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展现了美丽广阔的大漠风光;(2分)为下文悲情故事的展开做了意境和情感上的铺垫。(2分) 2.(考查情节)小说的主人公夏阳三十年前为什么离异,故事里没有交代,这是不是小说的漏洞?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不是小说的漏洞,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其实主人公为什么离异,答案在马的故事里已经揭示得很清楚。(2分)②作者将主人公三十年前的故事完全蕴含在马的故事里。这种对人物故事的简略虚化处理,体现了明与暗、虚与实的相互映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分) 3.(考查主题)试从标题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层意思是指野马不愿被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永不停息地向前奔跑,而这种追求必定带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伴侣和家园的“忧伤”。(1分)深层含义指人年轻时为追求理想离开爱人和家园,年老时感到遗憾,想要回到家园和爱人的身边。(2分)②不愿被束缚,追求自由,自强不息是年轻人的秉性;而历经岁月沧桑事业沉浮后,落叶归根是年老时的必然归宿,这是自然之理也是人生之理。人生需要理想也需要归宿,人与自然万物皆有兴衰与沧桑,其中充满了快乐、忧伤、凄凉。作品正是揭示这种人生的况味。(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进 城 宗利华 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卖票的。 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早晨起来喝下去的那碗蛋汤,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全吐到车里了。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来干啥?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来。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家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总还得吃点东西吧?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 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来,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来,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来,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来。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来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哪!奶奶哭起来。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 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嘛!奶奶说,我这辈子从来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来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 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 那你孙子咋不来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 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 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啊?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来。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 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来啊! 4.(考查情节)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说的结构安排讲究前后照应。在这篇小说中,奶奶在城里走丢了,前文有很多铺垫。把小说的情节细细梳理一遍,不难找出前文为“奶奶在城里走丢了”所作的铺垫。 答案:①奶奶很少进城,不知道城里的路;②城里楼高车多,容易迷失方向;③水泥厂地处偏僻的城郊;④钱丢失了,奶奶身无分文。(每个要点1分) 5.(考查人物形象和情节)小说中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小说中,城里人是冷酷的,但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个女人善良、热情,这令人看到了城里人的另一面。同时,奶奶为什么要进城? 这是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告诉读者的,这就使小说的情节完整起来。 答案:①“卖馒头的女人”善良、热情,让读者看到了冷酷城市的一点温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2分)②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补充交代了奶奶进城要钱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2分) 6.(考查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要先结合文本概括出奶奶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相关情节进行赏析。如,从奶奶义无反顾地进城为孙子讨要说法可看出奶奶的坚毅果敢,从奶奶舍不得坐三轮车的情节中可看出奶奶的节俭等。 答案:“奶奶”是一个坚毅果敢、善良慈爱、生活节俭的人物形象。(2分)水泥厂造成孙子伤残,奶奶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陌生的城市为孙子讨要说法,“我可不能死!”“走不动也得走! 就是爬,也得爬了去!”等描写使奶奶坚毅果敢的形象跃然纸上。说起孙子的遭遇,她又“忽然伤心起来”,这写出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突出了奶奶的善良慈爱的一面。每一分钱都要计算着花,舍不得坐三轮车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奶奶的节俭。(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