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二十八) [语言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口讷(nè)      祓除(fú) 铜枝铁干(gàn) 如椽大笔(yuán) B.衬托(chèn) 坊间(fāng) 博闻强识(zhì) 怅望低徊(huí) C.中风(zhòng) 棱角(léng) 令人咋舌(zhà) 洁身自好(hào) D.媲美(pì) 供述(gōng) 轻鸢剪掠(yuān) 得鱼忘筌(q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 盗跖   傀儡   挖墙角   湛湛青天 B. 篡夺 切磋 吝啬鬼 面面相觑 C. 桎梏 眼殓 啃老本 不落窠臼 D. 峥嵘 踟蹰 骨朵儿 山青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美国研究公布,绕着地球跑的太空垃圾已满到“临界点”,形势摇摇欲坠,随时会相撞;而一旦互撞,就会危及航天员和卫星。 B.“以大为美,以快为荣”的城市畸形发展理念,引导着部分城市在快速发展中舍本逐末,消弭了特色,其实“宜居”才是城市发展之本。 C.基层有编辑记者取之不尽的宝藏,是精品迭出的不竭源泉,媒体在基层这座“富矿”里开掘得越深,越有可能挖出色彩斑斓的宝石。 D.2011年7月第11版《新华字典》出版发行,其中收录有“学历门”“晒隐私”“房奴”等网络热词,可见字典修订也与时俱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 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B.年轻编剧要想使剧本符合生活实际,经得起观众的检验,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阅历,以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C.市纪委与移动公司联手建立了廉政短信群发平台,形成了面向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廉政宣传网络。 D.漫画家英韬先生虽离开了人世,但他那自甘寂寞、豁达乐观的精神仍感染着我们,他那求真务实、忠于艺术、敢于批评的人格魅力犹在眼前。 二、语言运用(8分) 5.请把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竹筏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________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们攻克。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岩壁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又立刻被弹拨了回来。 ③却已有许多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只见那些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着。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这些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练平实的语言,提炼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概括出江南地区的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启蒙主义戏剧家席勒十分强调戏剧审美创造的主体性:“人们争论:悲剧和喜剧,二者之中哪个等级更高些。如果问题仅仅在于二者之中哪个处理着更重要的客体,那么毫无疑问是悲剧占有优势;但是,如果人们想要知道二者之中哪个需要更重要的主体,那么几乎就不能不赞成喜剧了……在喜剧中,题材什么也没有实现,而一切都由诗人来完成……喜剧诗人必须通过他的主体在审美的高度上来把握他的客体……他必须已经处于审美的高度而且像回到家中一样舒适自在,而悲剧诗人不纵身一跳就达不到这个高度。”席勒认为,这种喜剧的审美主体性,能使我们心中产生并维护“心灵自由”,因为“喜剧的目的是和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目的一致的,这就是使人从激情中解放出来,对自己的周围和自己的存在永远进行明晰和冷静的观察”,而主体的这种审美的理性的眼光,就必然引导我们去“更多的嘲笑荒谬”,而不是像悲剧那样“对邪恶发怒或者为邪恶哭泣”。黑格尔对喜剧的观点,也受了席勒的影响。他看到了喜剧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自由,即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主体方面爽朗心情的世界”。沿着这个思路,英国19世纪作家梅瑞迪斯把喜剧视为“照出心灵的阳光”,他把喜剧提到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一国文明的最好考验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喜剧思想和喜剧发达与否;而真正喜剧的考验则在于它能否引起有深意的笑。” 面对20世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更相信喜剧能向我们揭示许多悲剧所无法表现的关于我们所处环境的情景。人们对自己的窘迫处境深感荒诞——相逢无事非喜剧,生活处处是荒诞。这样,人们自然会觉得充满荒诞感的喜剧比悲剧更能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如果说在先前,戏剧家发现了喜剧审美的理性原则使它善于表现更广泛的生活,更能表现作者的主体性,那么,如今他们却认为:“这么一个杂乱的、非理性的世纪”,“这个充满战争、机器和神经病的世界”,只有喜剧的荒诞性才能表现,“于是喜剧比悲剧显得更切中要害了,至少更易为人所理解,正如靡菲斯特对上帝解释说,人如果不会笑,就无法理解为人:‘人必须奋斗,而只要奋斗就必然会有错’”。在20世纪产生的荒诞派喜剧,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金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等,都是用喜剧的手法表现当代人的一种无奈和失望。在当今世界上,喜剧精神越来越胜过悲剧精神。尽管“悲剧消亡”论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但对悲喜这两个审美范畴的抉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与其对邪恶发怒、对反人类的罪行悲伤地哭泣,倒不如居高临下地笑其虚妄与卑鄙,把喜剧铸成一把斩妖伏魔、揭穿人间一切虚伪的利剑。整个20世纪,喜剧有很大发展,悲剧则不够景气,这是历史使然。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意大利喜剧家达里奥福,是颇有象征意味的。他是一位叫人笑得流泪的戏剧家,他坚信:笑声与泪影,“比起那种抽象的净化具有更久远的作用”。 (节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7.对文中“心灵自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心灵自由是指摆脱激情支配,对周围世界和自我存在永远进行理性的明晰冷静的观察和判断。 B.心灵自由是指主体具有自主审美理性的眼光,能对悲剧表现出的邪恶发怒或者为邪恶哭泣。 C.心灵自由是强调审美的主体性,强调以一种自我的随遇而安,逍遥自在地感受爽朗心情的世界。 D.心灵自由引领人们面对荒诞的现实世界时,居高临下地笑其虚妄与卑鄙,成为“照出心灵的阳光”。 8.对20世纪喜剧大发展的原因阐释得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相信喜剧能更广泛而深刻地揭示复杂的现实生活,成为照出生活的万花筒。 B.20世纪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人们越来越相信只有喜剧才能表现这个充满战争、机器、神经病的世界。 C.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意大利喜剧作家达里奥福意味着对人类心灵有抽象净化作用的悲剧已经完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走向消亡。 D.喜剧相比悲剧而言,以“笑”揭露人间的虚伪,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的困境,“泪影”则是个体在时代浪潮裹挟下的无奈和失望。 9.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喜剧的精神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解析下载见:http://www.ks5u.com/down/2013-2/14/1034917.shtml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