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一) [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运用]
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叱咤/姹紫嫣红 木讷/方枘圆凿
瑕疵/龇牙咧嘴 熨帖/钟灵毓秀
B.泥淖/绰绰有余 嗔怪/瞋目而视
逡巡/怙恶不悛 修葺/提纲挈领
C.勒索/悬崖勒马 纤绳/纤尘不染
稽首/无稽之谈 巷道/街头巷尾
D.伺候/伺机而动 吭声/引吭高歌
蹊跷/独辟蹊径 落枕/落英缤纷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宛然 无所是从 沸反盈天 心急如焚
B. 落寞 源远流长 曲境通幽 终南捷径
C. 铺垫 过犹不及 殒身不恤 没精打采
D. 融资 信心辈增 深居简出 学富五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张雁全和曹缘今年在国际大赛中几乎每战必胜,在7月28日开幕的英国伦敦奥运会上,他俩也染指金牌。
B.为了纪念孔子诞辰,社会各界在孔庙大成殿前隆重集会,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祭孔活动。
C.在成都市举行的第12届中国书法大赛上,各路名家纷纷舞文弄墨,创作了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D.在今年的车展中,奔驰精品展台面积比以往扩大了许多,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趋之若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虽然是一起偶发事件,但这告诉我们,出国前要了解海外的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能够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拿得起药,看得起病。
C.刘翔在“两会”的提案中坦承,运动员文化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运动员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造成的。
D.“教育创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它们是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二、语言运用(20分)
5.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改为一句话新闻。(必须是单句,不可遗漏要点,25字以内)(4分)
今年秋季开学起,全省102所省级示范高中将每年另外招收5 100名农村籍学生,由省里补助学费和生活费。昨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宣布全面启动实施“飞翔计划”。
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与学籍在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同,这5 100名农村学生要求户籍和学籍所在地都为农村。他们进入省级示范高中后,与其他学生待遇相同,随机编班。
据介绍,“飞翔计划”希望给农村孩子更多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省教育厅称,各省级示范高中实施“飞翔计划”,招收农村籍学生的情况,将作为“省级示范”督导复评的重要参考指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故事、案例阐明道理、陈述主张,可以使人觉得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参看下面两个例句,请你创作或复述一个故事(案例),并用带破折号的一句话简述相关的道理、主张。(6分)
例句:①护士叫醒熟睡中的患者,让他服用安眠药。
——有些人只知道机械地做事,对做事的目的却不了解,甚至于南辕北辙。
②林巧稚大夫一生没有婚育,却成为公认的妇产科专家。
——好的学者、读者不必就是诗人或作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朱熹《春日》一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请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要求:描写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四个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全句意思。(4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文学进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解析下载见:http://www.ks5u.com/down/2013-2/13/1034728.shtml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