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8
一.【题文】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顺流而东也 东:作状语,向东。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哀吾生之须臾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而今安在哉?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5.下列各句中,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答案】1.B 东:作动词,向东攻取。 2.C 3.C 4.C 5.B 6.A
7.(1)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
(2)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二.【题文】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非能水也 水:游泳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3.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子何恃而往?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近于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答案:
【答案】1.D2.C3.B4.A
三.【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看竹图》记
(清)朱彝尊
宁都魏叔子①与予定交江都,时岁在辛亥。明年,予将返秀水,钱塘戴苍②为画《烟雨归耕图》。叔子适至,题其卷。于是叔子亦返金精之山,苍为传写作《看竹图》,俾予作记。
予性癖好竹。甲申后③,避兵田舍,凡十余徙,必择有竹之地以居。其后客游大同,边障苦寒,乃艺苇以代竹。既而留山东,见冶源修竹数百万,狂喜不忍去。归,买宅长水上,曰“竹垞”。叔子过予,言金精之峰十有二,其一曰翠微,易堂④在其上。梧桐、桃李、橘柚皆植,独竹不生,种之,自叔子始。近乃连冈下上,无非竹者。盖予两人嗜好适同也。珍木之产,由两叶至寻尺,岁久而林始成。又或萎于霜,或厄于闰。若夫竹,苟护其本,则末乃直上,匪特有君子之守而已。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
叔子居易堂读书且二十年,天下无知叔子者。一旦乘扁舟,下吴越,海内论文者,交推其能,若竹之解于箨而骤干夫烟霄也。文章之为道亦犹种竹然务去其陈根疏而壅之其生也柯叶必异然则叔子毋恃其已学者而可矣!
注释:
①魏叔子:魏禧,字叔子,江西宁都人。名模清初著名散文家。
②戴苍:清代画家。善写照,亦工山水人物。
③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明亡。
④易堂:魏禧的书斋名。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俾予作记 俾 :使,让。
B.乃艺苇以代竹 艺:种植
C.盖予两人嗜好适同也 适:恰好
D.若竹之解于箨而骤干夫烟霄也 干:竹竿
2.下列加点词语,选出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则末乃直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乃艺苇以代竹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C.其后客游大同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匪特有君子之守而已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画的题记。作者酷爱竹子,文章选取了几件事,写对竹的喜爱,也写了与魏叔子的友情和共同爱好。
B.作者他讲学念书的地方,本来没有什么竹子,自他种上了竹子后,规模不断壮大,以至于满山遍野都是竹子。
C.作者从竹图联想到种竹,又从种竹联想到文章和做人之道。可谓意味深远。
D.文章最后一句是作者直言不讳地向魏叔子提出忠告:“叔子你这样有才学的人也要不断学习,不要只依靠已有的学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后,避兵田舍,凡十余徙,必择有竹之地以居。
(2)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
5.用“/”号给划虚线的句子句读。
文 章 之 为 道 亦 犹 种 竹 然 务 去 其 陈 根 疏 而 壅 之 其 生 也 柯 叶 必 异 然 则 叔子 毋 恃 其 已 学 者 而 可 矣!
答案:
【答案】1、D 2、D 3、B
4、(1)崇祯十七年后,为逃避兵乱归隐田舍,一共迁移十次之多,每次都必定选择有竹子的地方居住。
(2)竹子勃发生长(翻成“蓬勃地生长”也可),奋勇突进而无所畏惧。像那些豪杰之士,不染泥污而卓然立于众人之上(或:从泥淖中拔地而起,超出众人之上)。
5、文章之为道/亦犹种竹然/务去其陈根/疏而壅之/其生也/柯叶必异/然则叔子毋恃其已学者而可矣!
1、冲 2、只是 3、张冠李戴。不是作者居所,而是魏叔子的居所。
附翻译:宁都的魏叔子与我在江都结交,那一年是辛亥年(康熙十年)。第二年,我准备返回秀水,钱塘的戴苍为我作画《烟雨归耕图》。叔子正好来访,就在这幅图卷上题字。之后叔子也返回去了金精山,戴苍为叔子画作《看竹图》,嘱托我为之作记。
我生性特别喜爱竹子。崇祯十七年后,为逃避兵乱归隐田舍,一共迁移十次之多,每次都必定选择有竹子的地方居住。后来,又(以客人的身份)游历大同,边障之地,条件寒苦,于是以艺苇代竹。不久之后留驻山东,在治源见到高高的竹子有数百万支,(我)特别高兴舍不得离开。回来后,我在长水上买了宅子,称之为“竹垞”。
有一次叔子路过,说金精山有峰顶十二座,其中一座叫翠微,他的书斋就在翠微这座峰顶之上。那里有梧桐、桃树李树、橘树柚树,独独没有竹子生长。在翠微峰上种竹,是从叔子开始的。到了现在,山岗上下,(已经)全都是竹子了。应该是我们两人的嗜好恰好相同吧。一些珍贵的树木,从两片叶子,长到八尺长,时间久了就成为树林;(它们)也有可能在霜雪之下死亡,或在灾厄之时停止生长。像竹,只有守住它的根本,它的树枝顶端才可以迎天直上,这难道不是只有君子才有的操守?竹子勃发生长,傲然无所畏惧,正好似豪杰之士,不染泥污而卓然立于众人直上。
叔子在易堂读书有二十年,天下没有知道叔子这个人的。有一天他乘小船,顺流至吴越,与四海之内谈论文章的人,在这里交流,好像竹子从笋壳内破出一样,突然就冲向云霄了(这里是指叔子一鸣惊人)。文章的要妙所在,也好似种竹一样,必须要能够摒弃陈陋的习惯,意趣灵动(才可有所建树)。当它生长的时候,树枝必然奇异(意思是:当这文章显露于世时,必然迥异突立,不同凡响)。只要叔子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所学就可以了!
四.【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留徇齐五岁 徇:巡行
B.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矜:骄横
C.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 害:嫉妒。
D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王: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B.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乐毅于是并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 焉用亡郑以陪邻
D.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乐 羊 为 魏 文 侯 将 伐 取 中 山 魏 文 侯 封 乐 羊 以 灵 寿 乐 羊 死 葬 于 灵 寿 其 后 子 孙 因 家 焉 中山 复 国 至 赵 武 灵 王 时 复 灭 中 山 而 乐 氏 后 有 乐 毅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2)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答案:
【答案】1. C
2.A.
3. C
4. 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每错、漏、误断两处扣1分)
5.(1)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谦下地对待士人),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
(2)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劝说秦国。
1. 害:祸害,此处为“以…为祸害”
2.A.定后标志,助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替,介词;C. 连词,表目的;
D.介词,对、向
3. “故意不让……臣服”,无中生有。
5. 参考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在这个时侯,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
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
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
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
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
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
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
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
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