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1
舒乙谈父亲老舍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首先他自己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他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每次看到他房间里的灯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
他对创作十分严谨,每天只能写二千字,现在许多年轻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对于他们简直不可想象。
他在生活中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老舍十分好客,有很多朋友,特别能与贫苦人民友好相处。这些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使我们对下层人民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他的读者多,他去世之后(“文革”期间不算),他的书的出版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家中不是很多,有的作家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忘却了。即使在“文革”期间,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而且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的确是有的。在30年代,老舍周围有很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他们一方面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旧的婚姻习俗。像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婚姻,都是屈从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旧时女子,同时他们的思想又非常激进。一方面是围着他们的年轻貌美有学问的大学生,一方面是没知识、不识字的太太,可想而知他们的痛苦。这些旧时女子有的虽然也是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女儿或其他,但与丈夫却往往没有共同语言。老舍的作品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写照。婚姻生活的确是令人痛苦和无奈的。老舍基本上抱独身主义,直到30多岁后才自由恋爱娶了一位大学生,他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有些人认为老舍在前期的作品里表现了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而在他结婚后却产生出了不满和失望。现在有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我想他们那时候也是很复杂的。
多数评论家喜欢把老舍和《四世同堂》里的祁天佑当成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尊严扫地,老舍不一样。如果发生在国民党时期,老舍就不会去死。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有信心,无论如何的打击他都能经受。老舍已经虔诚地皈依了这一套意识形态,完全是以它的褒贬为褒贬,以它的荣辱为荣辱,这时候突然给他一个打击,这对于心理淳朴的老舍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老舍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水平,他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他对政体不是清晰的。他的一切是为人民好。他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所以当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他感到一种失去,这种失去是他不可以理解的。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老舍对待工作,勤奋严谨,对孩子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既是一个好作家,也是一个好父亲。[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B.老舍每天只能写二千字,而现在有些年轻的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老舍创作态度的严谨。[来源:Ks5u.com]
C.老舍婚后对婚姻生活产生了不满和失望,表明他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周围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批判有不妥当的地方。
D.老舍对政体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他之所以虔诚地皈依了一套意识形态,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套”意识形态是“为人民好”的。
E.老舍同《四世同堂》里祁天佑是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老舍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信仰。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舍是因为政治信仰的失落而自杀的,并不是为了要保持个人的尊严而死的。
B.“文革”期间,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C.老舍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而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却都没有享受到这种幸福。
D.根据现在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作者对老舍批判自己周围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这件事是有所反思的。
3.作者说老舍是个“十分严肃的人”,从全文看,他的“严肃”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D
3.①对孩子,他的要求极其严格。②对创作,他十分严谨、勤奋,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③生活中,他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④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不良生活态度,老舍在作品中有所批判。⑤对目的是为了人民好的“这一套”意识形态,老舍虔诚地皈依。这种政治信仰一旦失去,他就难以理解和接受,最终以死相抗。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一是原文是“有些人认为”,并不完全肯定;二是得出的结论在原文中缺少依据。E项:“老舍同《四世同堂》里祁天佑是一类”是错误的,原文是“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尊严扫地,老舍不一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
点评:做这类题,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文章中所流露出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对,找出选项中与原文细微的差别,判别出是原文的转述,还是有别于原文。如C项原文是有些人认为老舍在他结婚后却产生出了不满和失望,而选项却判断为这是事实,因此如果忽略这几个字,很难判断出答案。
2.
试题分析:A、“并不是”错,原文是“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B、“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错,原文是“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C、后半句错,原文是“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婚姻”,这并不能说明 “他们没有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
考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
点评:注意本题的题干要求,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因此需要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原文进行比照、分析,从而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
试题分析:老舍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全文的线索,全文从五个方面说明老舍是严肃的人,第一段:作文父亲,要求严格;第二段:对创作严谨;第三四段:对生活严谨;第五段: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不良生活态度,老舍在作品中有所批判。第六段:老舍虔诚地皈依为了人民好的意识形态。
考点:理顺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点评:理顺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方法:1 要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从全文出发。2 注意抓住各个文段中的中心句,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3 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些过渡句不仅概括了前文的要点,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4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5审清题干,抓住重要信息提示。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4.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5.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来源:Z_xx_k.Com]
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
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反应滞后,使得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6.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B.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造成感冒多发。
C.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D.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下降,造成伤风感冒多发。
【答案】
4.C
5.A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 “发作”应为“传染”;B项“很严重”前应加“往往”一词限制;D项“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的应是“伤风感冒”,非指流感,用“感冒”一词把陈述对象扩大了。[来源:Z.xx.k.Com]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一字之差可能造成极大的错误,因此做这种题一定要注意语言,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异同。如本题B项有无“往往”二字,意思截然不同。
5.
试题分析: “采取 ‘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的表述与原文有两处出入:一、免疫系统溶解和封锁的是细胞,而不是病毒;二、病毒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却溜出了体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点评:“重要词语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6.
试题分析:B项“日渐增多”的表述于文无据,表述不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高度注意命题人设置的虚假信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夸大缩小、肯定否定、答非所问、无中生有等,本题B项原文没有提及“日渐增多”,因此属于无中生有。
三 十 年 的 重 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来源:Ks5u.com]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楞楞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三十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六十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作家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筒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廷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吉。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三十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装裱。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三十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成年人的手,卷一卷三十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部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来源:学|科|网Z|X|X|K]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三十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7.第一段开头写道,“我因参加多种社会文化活动而变得重要起来”,为什么“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5分)
8.为什么穆尼老师“把我们补画的一张贺年片,作为晚年最珍贵的收藏”?(5分)
9.第四五段写道,穆尼老师"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使我"十分尴尬","我"为什么还"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6分)
10.请结合全文思考“三十年的重量”有哪些含义?(5分)
【答案】
7.因为这些社会文化活动不是出于我的自觉自愿参加,我已被世俗的纷杂之事所缠绕,少年时期的那份 “纯净”已荡然无存,(那份“赤诚”已淡化殆尽)。(意思接近即可)
8.因为穆尼老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遭受,使他愈加珍惜学生的纯真情意,以至镌刻在心永久难忘,这正是患难之处见真情;侧面透露出老人对而今烦嚣世界的厌倦。(意思接近即可)
9.因为“我”已能用“稚嫩的目光”“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并且凭直觉,这些老师似乎都受着政治牵累,过得不顺心。(意思接近即可)
10.既指跨越时空,镌刻在老人心扉间三十年的人间至情之重,又指这种人间至情对处于烦嚣中的“我”所带来的心灵的强烈震撼之沉。
【解析】
7.
试题分析:首先锁定“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在文中所在的位置,在文章开头部分,很显然在这里是开启下文,设置悬念,因此答案应在下文。下文是作者叙述老师要自己和同学补一张贺年片给老师。由此作者引发感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综上所述,感觉浑身空荡荡、虚飘飘是因为自己已经成为了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躯壳,被世俗的纷杂之事所缠绕,任人摆布,而昔日的那份纯净已经荡然无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点评:要先判断给出的句子属于那种类型的句子,然后再根据句子类型对症下药。如本句话就属于在文章结构中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首先确定位置,明确作用,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8.
试题分析:此题关键是理解“最珍贵”的内涵。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老师受到政治牵累,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学生们却用纯真情意对老师表达感谢之意。再者,也从侧面透露出老人对而今烦嚣世界的厌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点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本句只要理解了“最珍贵”的含义,就理解了整句话的含义。[来源:Ks5u.com]
9.
试题分析:联系上下文“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很明显答题区间就是后来想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两层意思:(1)能够辨别老师学问和人格的亮度;(2)感觉到老师日子过得不顺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本题答案比较简洁,很好。[来源:Z。xx。k.Com]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因此要把思考区间放置全文。“三十年的重量”是指两方面:对于老师而言,是指在那种年代,学生们对老师的那份赤诚之心在老师心里一直保留了三十年;对作者而言,当得知老师一直珍视这份情感时,作者此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份纯真,因此作者感觉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考点:理解题目含义。
点评:文章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基调线索、确定文章描写对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几个方面。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您的鹦鹉死了
〔法〕梅里
黎明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喂,是罗德先生吗?我是欧内斯特,您乡村别墅的看门人。”
“欧内斯特,是你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你那里出什么事了吗?”“是的,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您,罗德先生,您的鹦鹉死了。”
“我的鹦鹉?死了?是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那只鹦鹉吗?”“是的,罗德先生,正是那只。”
“该死!多么遗憾呀!我在那只鸟身上花了不少钱。它是怎么死的?”“它吃了腐烂的肉死的,罗德先生。”
“腐烂的肉?到底是谁喂它吃的?”“没有人喂它,先生,它自己吃了一匹死马的肉。”
“死马?什么死马?”“是那匹纯种马,罗德先生。”
“你是说,我最珍爱的那匹纯种马死了?”“是的,罗德先生,它是因为拉洒水车累死的。”
“你有神经病呀?什么洒水车?”“是那辆我们用来灭火的洒水车。”
“上帝呀,你说的是什么火?”“是您的别墅发生了火灾,先生,一根蜡烛倒了,它烧着了窗帘,引发了火灾。”
“该死!你是说,因为那根蜡烛,我的别墅全完了?”“是的,先生。”
“可是,别墅里有电,点蜡烛干什么用?”“因为葬礼,先生。”
“什么葬礼?”“是您妻子的葬礼,罗德先生,一天晚上,她很晚才回来,我认为她是小偷,所以,所以就用您新订制的超四方460高尔夫球棒打了她……”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欧内斯特,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 [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试探究小说丰富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12分)
【答案】答案要点:主题思想:①通过主、仆二人一个违反常理的电话,讽刺批判了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价值观和被扭曲的人性(罗德是这样,欧内斯特因为长期目睹罗德的生活,深知他看重什么,不自觉地也变成了这样。直到鹦鹉死了才发生这一次主仆通话,人性被扭曲已可见一斑,从罗德听到妻子死讯之后的第一反映可见他本不是一个无情的人,但接下来对高尔夫球棒的看重就更显其被扭曲之深了);②通过罗德一家的家庭遭遇,从侧面反映了生活现实带来的家庭生活畸形(罗德由于文中没有交代的原因,与妻子分居两地,并且妻子的葬礼过去了都一无所知,妻子很晚才回也是对他们夫妻关系的一种暗示,反映了家庭温暖的缺失)。(8分,只要答对一点可给满分)
社会意义:①通过罗德家庭悲剧的描写,反映了人性被扭曲、家庭被毁灭的社会现实并揭示造成这一现实的社会根源——对物质和虚荣追求(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畸形社会的控诉和对基本人性和的呼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篇小说用卒章显志的手法点明了小说主题。小说读到中间部分时还感觉不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感觉罗德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而主人并不知道,直到文章结尾的一句“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一语道破了小说主题:讽刺批判了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价值观和被扭曲的人性。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罗德一家的家庭遭遇,反映了现实生活带给的家庭畸形。
社会意义即为小说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要比主题更深入一层,本小说的社会意义是批评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对物质和虚荣追求,同时呼吁基本人性的回归。
考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点评:把握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本题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来源:Ks5u.com]
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着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12.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3.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14.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12.C
13.A
14.D
【解析】
12.试题分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13.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14.试题分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