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毋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曰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惑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缍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八归先府君 归:回到。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 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 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争之 争:争论。
(三五)1.B(A.女子出嫁;C.丑时,即一点到三点;D.规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恨不见女子成立 B.母必正色婉言规
C.明年娶张氏 D.母女视之
2.B(A.“女”通“汝”;C.第二年;D.母女视之,“女”名词作状语)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 “乃”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乃”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乃”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乃”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3.A(“乃”:均作“竞”“却”解。“其”:前者意为希望,表祈使;后者意为大概、恐怕,表揣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
①吾母脱簪珥,治酒浆 ②令吾母指其疵
③不意阿丈乃有此女④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⑤俟怒少解,复力争之 ⑥训以纺绩织饪事
A.①③⑤ B_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4.D(②③句是表现母亲才学,应排除)
5.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5.C(“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说法不当)
6.把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2)是好苦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
(3)泰然谓美莫已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这样漂亮的了”)。
(三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题。
吴起者,卫人也。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
79
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仁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有病疽者 疽:毒疮。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修政不德 德:施仁政。 D.而害吴起 害:陷害。
(三六)1.D(害:忌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河经其南 B.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C.与士卒分劳苦 D.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2.C(A.“大河”古义为“黄河”;B.“留心”古义为“留下来的心思”;D.“纵横”古义为“合纵联横”)
3.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D(A.他的,代词。B.因为,连词。C.趁着,介词。D.第一个“而”连词,而且;第二个“而”连词,却。)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起军事、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4.B
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②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③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④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⑤(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⑥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卒母的一段话,目的是为了表现吴起关心爱护士兵的精神。
B.吴起认为保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意思是说对人民施行仁政比地势险要更为重要。
C.吴起在政治上、军事上锐意革新,使曾经一度贫弱的楚国变成了一个民富国强的楚国。
D.吴起为人正直,注重品德修养,看到公主侮辱公叔,果然谢绝了武侯招亲的要求。
5.A(文中写卒母的一段话,目的是衬托吴起得“士心”,而不是为了表现吴起关心爱护士兵的精神。)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魏文侯)于是派他做西河太守来抵抗秦韩两国。
(2)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撤掉那些不重要的官职,废除跟王族亲缘关系太远的宗室,用省下来的钱来供养军队(战士)。
(三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郑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曰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以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 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明法令。
80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 董:监督;督察。
D.自天兵暂临 暂:暂时。
(三七)1.D(暂:突然、一下子。《琵琶行》:“如听仙乐耳暂明”。A.矜:《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盲”。B.次:《陈涉世家》:“之次所旁丛祠中”。C.董:《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A(A.均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作介词,“凭”/作介词,“因”;C.作副词,可释作“为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可释作“什么”;D.作连词,况且/作连词,尚且)
3.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囚)相携哭于碑侧 B.(朝廷)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C.(天兵)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D.(我)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3.C(省略的是“你”(张光辅))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
①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4.B(①反映狄仁杰的同情心。③狄仁杰果敢行为的结果。⑥反映狄仁杰给老百姓的恩德,在百姓中的声望影响。凡有①③⑥者均错)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诖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严辞驳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检校刺史时,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陷,降为复州刺史。
5.A(六百余人没有处死,只是判定为死罪)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宁州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吧?”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
(三八)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动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三八)1.c(A.“以为”今义为“认为”,文中意思为“因此做……”;B.“时常”今义为“经常”,一个词,文中是两个词,“……的时候常常……”;C.“无耻”为“不知耻辱,无羞耻心”之义;D.“通货”今义为“法定的通用的货币”,文中是动宾短语,“流通货物”之意)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81
2.B(A.“其’’为代词,代管仲,可译为“他”;B.第一句“于”为介词,意为“与”,第二句“于”为介词,意为“在”;C.“而”为转折连词;D.“焉”为句尾语气词,不必翻译)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3.D(后文“政”为“政令”之义,故“修”不能讲为“修建”,可讲为“修复、修治”)
4.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4.A(④是对管仲境遇的一般陈述;⑤表现管仲的政治才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C(A.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文中无“老是赔本”之意;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管仲既被录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安定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
(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