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
……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眉间尺凝神细视,这才仿佛看见长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你从此要改变你的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他的母亲说。
“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但愿如此。你穿了青衣,背上这剑,衣剑一色,谁也看不分明的。衣服我已经做在这里,明天就上你的路去罢。不要记念我!”她向床后的破衣箱一指,说。
眉间尺取出新衣,试去一穿。长短正很合式。他便重行叠好,裹了剑,放在枕边,沉静地躺下。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
但他醒来。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二)
当眉间尺肿着眼眶,头也不回地跨出门外,穿着青衣,背着青剑,迈开大步,径奔城中的时候,东方还没有露出阳光。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着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但是,待到走到树林的那一头,露珠里却闪出各样的光辉,渐渐幻成晓色了。远望前面,便依稀看见灰黑色的城墙和雉堞。
……
1.“优柔的性情”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试分析每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次: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忧虑。
第二次:表现儿子怕母亲失望而表现出的坚毅和豪迈。
第三次:表现儿子为父报仇的豪情。
2.文中说“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母亲为何长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儿子毕竟年轻,优柔的性格又平添了母亲的担忧,行刺国王谈何容易?因此,母亲为儿子的出行而担忧长叹。
3.“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用有二:①结构上,与前文母亲叹息“一交子时,你就是十六岁了”呼应,使结构完整。②主旨上,说明眉间尺已长大成人,为父报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表明了他的豪迈之情。
4.“眉间尺肿着眼眶,头也不回的跨出门外”,为什么“肿着眼眶”,为什么又“头也不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肿着眼眶”是因为母亲的嘱托引发了眉间尺平静心灵上的层层波澜,所以没有休息好;“头也不回的”表明他决心已下,义无反顾。
二、语言运用
5.请为下面的短文空缺部分的内容重新排序。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的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______________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已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答案:②①④③(按照时间顺序应为“严冬刚过”“初春”“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
6.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与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 剑靶 焦燥 宛转
B.涂抹 狐疑 倏忽 颧骨
C.舔尽 侏儒 发繁 侠路
D.呻吟 磷伤 分辩 妥善
解析:选B。A项,“燥”应为“躁”;C项,“繁”应为“烦”,“侠”应为“狭”;D项,“磷”应为“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噤若寒蝉。
B.他说善于玩把戏,空前绝后,举世无双,人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一见之后,便即解烦释闷,天下太平。
C.话声未绝,四个武士便跟着那小宦官疾趋而出。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个个喜形于色。
D.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解析:选A。A项,噤若寒蝉:形容因为害怕而不敢发出声音,与语境不符。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铸剑》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在他作品中的一脉相承的启蒙思想——那些被称为“鲁迅主义”的东西。
B.偷空在宫外闲游的两个小宦官,刚刚回来,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着。
C.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D.“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解析:选B。B项,“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中逗号应改为分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B.《建国大业》证明,献礼影片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必须打破政治说教的窠臼,在情节上丰富戏剧的感染力,在制作上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
C.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牵动着每一个购房者的神经,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自今年年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范金融风险。
D.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宣布行政院改组计划,以吴敦义代替刘兆玄任行政院长,以期挽回了因郑“8∶8”台风灾难而一路下滑的支持率。
解析:选A。B项,“丰富”与“感染力”搭配不当;C项,偷换主语;D项,“以期”与“挽回了”时态矛盾,不合逻辑。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5.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钟情于艺术,淳朴善良,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执著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
6.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揭示了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2)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7.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8.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刻意蕴:①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②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情感取向: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三、语言表达
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的儒学是一种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建构了为人们提供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的生活方式的观念体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学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儒学是一种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建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
1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欣赏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抚平深重的创伤;
欣赏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滋润干涸的心田;
欣赏是一串美妙的音符,能奏响欢快的乐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宽容是一股清澈的泉水,能熄灭忌恨的火焰;宽容是一盏明亮的灯塔,能照亮黯淡的心境;宽容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融化隔阂的坚冰。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