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迷恋于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1.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试作划分并概括层意。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语段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这是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答案:(1)从开头到“令人幸福神往”。层意: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
(2)从“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到段末。层意:读书能将人带入美妙的境地。
2.在论证“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时,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和“少数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了真正热爱和敬重阅读的重要性,使文章更鲜明突出。
3.从本段文字看,少数人成为读书家经历过哪几个阶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准确捕捉表示学习过程的语句并概括表述。
答案:①学写字母,拼读音节。②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③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吸引,最终成为读书家。
4.从修辞角度看,画线语段有什么主要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针对问题,答出具体的修辞格,并且要积累常见修辞格的基本表达作用。
答案:主要特点:将书的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原始密林等美好的事物。表达效果: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活泼传神,能唤起读者美好的感受。
二、语言运用
5.请压缩文本中的这个语段,归纳出它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养得有个性或人格作前提。
6.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些不朽的书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它们能给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狭隘(ài) 跋涉(bá) 闲暇(xiá) 麻痹(pì)
B.慰藉(jí) 戕害(qiānɡ) 痴迷(chī) 魅力(mèi)
C.恢宏(huī) 恪守(kè) 徘徊(huí) 天赋(fù)
D.落空(luò) 落下(là) 宝藏(zànɡ) 藏书(cánɡ)
解析:选D。A项,痹应读bì;B项,藉应读jiè;C项,徊应读huái。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斑澜 共振 时髦 望洋兴叹
B.僵死 教养 沉溺 视而不见
C.容颜 销磨 蓬勃 永无止境
D.摸索 消遣 瞬间 不记其数
解析:选B。A项,澜—斓;C项,销—消;D项,记—计。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
B.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
C.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
D.他说,他所得到的最好教训是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
解析:选A。“但丁”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4.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______和______——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 ______和______。
A.幸福 满足 理解 意识
B.满足 幸福 意识 理解
C.幸福 满足 意识 理解
D.满足 幸福 理解 意识
解析:选B。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对两组词语进行排列,更符合逻辑。所以是先“满足”后“幸福”,先“意识”后“理解”。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
B.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C.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
D.在利比亚战争期间,美国女记者利兹·费兰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解析:选D。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用在此处与句意不符。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读书养气
李建永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是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
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6.文章中的“气”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的是一种精神气质。
7.作者围绕读书展开了哪几层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读书的根本目的;②阅读内容与气的关系;③读书与写作的关系;④禀赋与读书的关系;⑤证明读书的必要性。
8.倒数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用庄子的话论证应该多读书,这是引证法;以游泳不会换气来论证应该读书养气,这是比喻法;通过说明不读书、读书少的情况来证明应该读书且应该多读书,这是反证法;还有将读书多与读书少进行对比论证的。
9.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养气,从而否定了“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等低俗的读书目的。
B.本文语言富有激情,富有文采,同时轻松幽默,流转畅达。
C.第二段关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的有关内容,应该放在这一段中论述全面吸收与选择读书的内容之间。
D.文中谈到“荡气回肠”是一种读书“经验”,这里的“经验”其实是说一种体验感受。由于“气”分为两个层面,即先天禀赋和后天学养,所以,读书对先天禀赋不足的人来说,只是使其变为“两脚书橱”而已。
E.读书对人的先天禀赋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自身气弱的人,由于器小力薄,定会“被书拿住”。
解析:选AE。A项,并未否定其他的读书目的,也没有断言哪一种目的是“低俗”的。E项,原文“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中,只是说“容易”而已,并非必然,且读书对先天禀赋也应该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语言表达
10.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的句子补写。
人们从往哲先贤那里,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答案:(示例)从居里夫人学得奉献的真谛 从爱迪生学得勤奋的意念 施耐庵《水浒传》的侠肝义胆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
11.用“我们”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能改变原意。
书籍将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揭示给我们,而且毫无保留地将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给我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变换陈述对象,将原句的主语“书籍”改为“我们”重组句子。
答案:我们从书籍中了解到人类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而且受到有关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