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②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③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结合第①段,谈谈你对“苦旅”一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的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
2.“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问,说明虽然肉体上的折磨少了些,可能精神上的痛苦更甚,这同样是一场苦旅。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方面表明人总是“时时刻刻地惦念着”自己的家、家园和家乡;另一方面,“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第③段中,作者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这一句中“家”和“无边的旷野”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个选择问句,结合文意,说出作者的倾向和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家”是指人的精神归宿;“无边的旷野”指人没有精神归宿。
(2)虽然是问句,却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希望人能找到精神上的归宿。
二、语言运用
5.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①②③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
望 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孤立的灯塔更远 ②海际的长风
③楼上的眼睛
6.将下面五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人在文字里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上心情去文字里旅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陶醉了,微笑与泪水变化着表情,那铅字就幻化成感受,我们的路途有多样的心情相随。
①退去虽然退去,而心中早已涌起了某种情怀
②一个个字像火车窗外的风景
③沿途有灿烂如阳光的喜
④也有淅沥如雨的哀
⑤有随风雨而逝的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①③⑤④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望/给予 撼动/可汗 淹没/咽喉要塞
B.闪烁/乐曲 阻挡/当铺 劳顿/囤积居奇
C.简陋/露营 罐头/道观 苍凉/量体裁衣
D.光阴/殷红 盘缠/禅让 崔颢/好逸恶劳
解析:选B。A项,“淹”和“咽”读音相同;C项,“罐”和“观”读音相同;D项,“颢”和“好”读音相同。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徒 游艇 寂灭 奋蹄挺进
B.山涯 憔悴 按捺 惶惑茫然
C.惦念 颠簸 抛锚 温馨安宁
D.旷野 焦燥 篇幅 索然无味
解析:选C。A项,徒—徙;B项,涯—崖;D项,燥—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B.2011年以来,大批“90后”埋头准备SAT、托福等英语考试,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C.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相提并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
D.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解析:选C。“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用在句中,适用对象错误,应改为“一概而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
B.无论有多少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C.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D.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淹死于激流、摔死于山崖。
解析:选C。A项,缺宾语,在“憔悴”后加上“的故事”;B项,缺主语;D项,“淹死于激流,摔死于山崖”语序颠倒,与上文不对应。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B.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C.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D.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解析:选B。第一个逗号改为分号。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安于途中
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水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我们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会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水汽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通常就是死亡。
即使水汽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为虹和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就是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风景总是在别处。
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称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6.写出“途中”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全文是将人生的历程比喻成“途中”,理解“途中”的含义,是把握文章的基础。
答案: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生命经历的过程。
7.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总是在途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文章第三、四段内容,即可回答此题。
答案:因为生命自从离开起点以后,总是在日渐靠近生命的终点。
8.作者说“(终点)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答案即是文章的主旨。
答案:生命的目的主要是经历,在经历的过程中尽享人生。
9.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安于途中”的理解和体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放性试题,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生命只有在途中才能称其为生命,离开了“途中”,一味追求抵达终点,那么生命就不够精彩。②“安于途中”是要求人们关注人生的过程,品味生活,展示生命的魅力。③“安于途中”体现了“过程”与“目的”的关系。
三、语言表达
10.请你为下面的电视画面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要求思想健康,有内涵,答案在12字以内。
一个风景如画的公园里,一对年轻夫妇正与一个小孩嬉戏,突然雨点啪啪落了下来,夫妇俩都忙着为孩子遮雨,小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广告语要与画面内容一致,语言要精练、工整,易读、易记。
答案:(示例)①享受自然,感受亲情。②爱在这里体现,爱在这里传递。
11.下面是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①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②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③一本词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最佳的一条是:______(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三句话各有特点:①句双关,②句对偶,③句排比。分析时要指出这些特点,并结合句子内容谈表达效果。
答案:①通过“典”与“点”谐音双关,巧妙地突出了词典对于学习现代汉语的作用。②以对仗形式,突出了词典规范现代汉语、传播中华文明的巨大价值。③运用排比,突出了词典对于求学与人生的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