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四 小说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睡美人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A角却突然“失踪”了。 “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来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给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B角:“你上!” B角激动地站直身,双手抚摩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导演余怒未息。A角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王子菲力浦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时刻,万一,万一B角腿一软……他不禁打了个冷战,不敢再往下想了。B角在灯光下独舞。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飘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灯光的光芒融汇在一整套的芭蕾舞的语言里了…… ……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B角分明已被爱情拥簇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她手臂的姿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她和男A角的搭档真是天衣无缝! 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平时怎么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 ……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在轻叩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角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唉! ……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力浦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生了!而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 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着掌…… 补充资料: 芭蕾舞剧《睡美人》剧情梗概: 弗洛瑞斯坦王宫的宫殿里,国王与王后正在为出生不久的女儿奥罗拉举行洗礼命名大典,宾客们纷纷向他们表示祝福。紫丁香仙女和其他善良仙女也来表示祝贺。这些仙女们都有极为高贵的品德。突然,邪恶仙女卡拉包斯在硕鼠的簇拥下到来。由于典礼官的疏忽,没有邀请她。卡拉包斯恶咒奥罗拉公主长大后会被针刺刺破手指而死,而善良的紫丁香仙女发誓要保护奥罗拉公主。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在国王为美丽的奥罗拉公主举行的庆祝她16岁生日的庆典上,来自英国、印度、意大利及西班牙的王子都来向她求婚。无意间,一位老妇人走到公主身旁并递给她一个纺锤,公主接过了纺锤,被纺锤刺破了手指。老妇人这时撩开了伪装,原来她就是邪恶仙女卡拉包斯,她是来陷害公主的。紫丁香仙女出现了,她来保护公主奥罗拉使她不会真正死去,但公主将一直沉睡100年,直到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爱上她并亲吻她,公主才会苏醒过来。这时整个王国都沉睡过去了。 一百多年过去了,一支皇家打猎队来到森林,队伍中有一位年轻英俊潇洒的王子。休息时,王子在森林中独自徘徊,突然林中出现了奥罗拉公主的幻影,王子爱上了公主。在紫丁香仙女的帮助下,王子来到王宫,看到了沉睡中的公主,他被公主的美丽所吸引并亲吻了公主,公主苏醒了。邪恶仙女的阴谋破产了,爱情终究战胜了邪恶。 奥罗拉公主与王子的婚礼在王宫里举行。宾客中有许多都是著名的童话人物:蓝鸟、大灰狼与小红帽、穿靴子的小猫、蓝胡子……他们都向公主祝贺,并同欢共舞。 1.对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B角演出成功原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女B角代替女A角上场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了女B角表演前应有的兴奋与基于实力之上的自信。 B.舞台上,女B角第一次与男A角合作就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是因为男A角曾经主动要求和女B角搭档。 C.女B角倔强、敢于与导演顶撞的个性是她成功的前提,也是她恃才傲物的表现。导演的暗暗惊讶,说明具备这些特点的女B角今日的成功是在情理之中的。 D.无情的导演用“A”“B”角这道坚固城墙隔开了女B角与男A角这一对“情人”,导演一手编排的“悲剧”也促使女B角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E.女A角的善良博大、成人之美是女B角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 3.这篇小说以“睡美人”为题,有什么作用、效果?请谈谈你的看法。 4.对本文主人公的认定,有人认为是女A角,有人认为是女B角,结合文本,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我的第一只鹅 [俄国]巴别尔①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圣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柜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注:①伊萨克·巴别尔,俄国作家。作为随军记者他以人道主义立场和独特的心灵感悟,真切描绘了处于残酷战争中一个个具体的军人、百姓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手法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小见大,写一位文职人员为得到哥萨克军人的认可而杀死了一只鹅,但对暴力的鞭挞却不亚于对屠杀场面的渲染,读之让人心头沉重。 B.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就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 C.房东太太是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但寥寥的几笔,已见其魂灵。她说了两次“我宁愿上吊”,两次的意味是完全相同的。 D.一心想融入歧视“臭知识分子”的哥萨克生活的“眼镜儿”,违背本性残忍地杀死了一只鹅的“壮举”,可笑又可悲! E.这次凶杀换取了一张带血的门票,哥萨克们从此接纳了“我”,“我”也融入了新的集体。 2.一个年轻的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却“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又杀死一只“端庄的鹅”,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3.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的含意。 4.简要概括本文男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请作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 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几天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他是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靠支了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供给。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更令他骄傲的是,儿子写得一手好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变成了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月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杂志有关,那些童话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杂志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 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表现在儿子身上。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杂志。 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 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他,大声说:“爸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则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说:“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自己的作文《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爸爸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张明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自己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 他灵机一动,儿子的作文正提醒了他,他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二天下班,他是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的,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一下儿子的小脸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 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 “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儿子擦干了眼泪说。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区,生意逐渐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菜,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汩汩地挂满了双颊。儿子的作文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年以来,我和妈妈一直为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每次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 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父亲下岗后,刻意对家人隐瞒了他下岗的事,以免家人担心,他想尽快找一个工作,支撑起这个困难的家。 B.妻子和孩子并不知道父亲下岗的事,父亲成功地骗过了家人,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C.父亲心里清楚,他从小给孩子买童话杂志对孩子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他决定继续买这本杂志的原因。 D.儿子在作文中写到张明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他很羡慕。表明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去做送水工。 E.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做了送水工,心里其实并不高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他很懂事,怕父亲会伤心,所以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3.儿子的“作文”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像海绵一样的爱的内涵。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爱的认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雾 李延国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 “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亲眼目睹了这撼人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人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实现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 3.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4.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专题检测四 小说阅读(二) 一、1.A、E 解析:B项,“男A角曾经主动要求和女B角搭档”错,与原文正好相反;C项,“女B角倔强、敢于与导演顶撞的个性是她成功的前提”错;D项,“导演一手编排的‘悲剧’也促使女B角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不恰当。 2.①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②埋下伏笔,前后照应,突出A角成人之美的精神。③引出B角上场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3.①扣合舞剧名称“睡美人”,使故事和剧情融合在一起,结构紧凑。②暗指一直沉寂未得赏识的B角,使小说人物和剧中人物的遭遇融合在一起,耐人寻味。③更指文末才出场的女A角,她是主动“沉睡”、成人之美的真正的“睡美人”,深化主题。 4.回答“同意女A角”的要点:①形象:对女A角虽然着墨不多,她却是作者最着力塑造的形象。A角有精湛的舞蹈才能,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得导演信任;②情节: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③主题:女A角善良博大,毫不嫉妒,创造条件,成人之美;她又很机智,采用关键时刻“失踪”的办法,“逼”导演启用B角。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成人之美的高尚艺德。 回答“同意女B角”的要点:①形象:女B角是厚积薄发的一个主要人物,她虽一直未有机会上场,但却舞技精湛,自信满满,最后一举成功;②情节:她在从出场到演出成功的每一个环节上的表现,都与情节发展密切相关;③女A角的善良博大,成人之美的美德恰恰是通过女B角表现出来的。 二、1.A、D 解析:B项中“体会到了‘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有误,言过其实;C项两次意味不完全相同;E项虽然“我”的表现让哥萨克人接纳了我,但“我”只是表面看来融入而内心并没能融入这个集体。 2.①情节上,有充分的铺垫,符合情理。前文有师长话语中的轻视,设营员的善意提醒,哥萨克战士肆意的羞辱(结合其中一点分析即可)。②人物上,符合大学生渴望得到新集体认可的心理,使形象发生变化、更丰满。③主题上,能突出战争的残酷,扭曲了美好的人性。(分析能结合文本,意思对即可) 3.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烦乱的环境比喻为“荆棘丛生的小道”,把“文句”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为环境的干扰(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我”无法专心阅读(读懂我喜欢的文章)。 4.形象:文弱而良知未泯的新战士。 塑造形象的手法: ①对比: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我”的文弱知性与残忍粗暴形成鲜明对比。(也可以答哥萨克们对待伙伴的尊重,对“我”的无礼形成对比,或哥萨克们对“我”的前后态度对比,说明“我”开始时是不被接纳的知识分子) ②动作描写:“我”对女房东的不敬,杀鹅时“一个箭步窜上前去”等动作细节,写出“我”的粗暴。 ③心理描写:直接的心理描写,如“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写出“我”的痛苦,良知未泯。 ④衬托:六师师长英武的形象,如“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反衬“我”的文弱。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手法如语言描写,言之成理亦可) 三、1.A、C 解析:B项,“父亲成功地骗过了家人”有误,妻儿了解实情。D项,儿子在作文中这么说是为了不让父亲尴尬。他不忍心父亲送水受累,但也希望父亲能找到事做而少背负些心理负担。E项,儿子对于父亲去做送水工并没有不高兴,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 2.参考答案:父亲有责任心,他下岗后首先想到要找工作支撑困难的家;慈爱,关注孩子的成长,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买书;吃苦耐劳,父亲做送水工,最后通过辛勤的创业使家境殷实起来;坚忍,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带给家庭。 解析:小说中父亲的性格体现在小说全篇,分析时可结合具体情节进行。 3.参考答案:内容: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妻儿的善解人意;作文是家庭和谐幸福的见证,凸显了小说主题。 结构: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解析:回答时可从内容,特别是儿子作文的具体内容上加以分析,结构上主要是线索作用,同时儿子的“假作文”也开启了父亲的“找工作”之门,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参考答案:“有一种爱像海绵”指的是父亲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献给了家庭,家人为了家庭的幸福,相互包容、理解。小说中父亲下岗后为了不让妻儿伤心,将此事独自扛了起来,而妻子和孩子用善意的谎言配合了父亲的尴尬,一家人虽然困苦但是幸福温馨。 解析:谈内涵可以从小说中概括答案。联系生活可以结合这种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谐幸福)和对人生的意义(健康幸福)等角度来谈。 四、1.A、C 解析:A项,周小波是想澄清事实的真相;C项,“我”并非觉得周小波要求过高,而是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2.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 结尾:“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突出了周小波诚实质朴);照应文题,呼应前文。 3.①农家子弟,出身贫苦。妈妈生癌没钱看病,哑巴哥哥在家种地。②性格拘谨腼腆。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③孝顺。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④勇敢。自述打仗不会怕。⑤淳朴。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⑥诚实。被错加荣誉后执著地予以澄清。(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4.示例:观点一:应该如实上报。①澄清事实是周小波的心愿;②周小波不想做伪英雄;③应该尊重周小波的心愿。 观点二:不应该如实上报。①“滚雷英雄”更能激励疆场战士乃至全国人民,在战争年代更有意义;②成为“滚雷英雄”才能实现周小波的夙愿。 观点三:如实上报,但要注明是他自己澄清了事实。①英雄固然重要,诚实的品质更值得珍惜;②不是“滚雷英雄”,但周小波仍然是英雄,是超越了物质和精神的大英雄。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