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训练 第二节 新闻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的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却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而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 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职称,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 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而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而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而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能促进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 C.刘先林不善言语,但他喜欢说“直奔主题”,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是直奔主题的。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D.“文革”中,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当年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根据需要。这几处对比,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E.文章先写刘先林的生活喜好,再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接着叙述他的科研特点,最后一段介绍他的大写人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在这篇人物通讯中,刘先林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可贵品质? 3.第⑦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 4.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但是一个奇才。”这则通讯都能印证这些评价吗?请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 《南方都市报》记者 谢晓 记者:《英雄》在国内取得这么大成功,这给你的奥斯卡之行带来了什么压力吗? 张:没有,《英雄》在商业上是空前成功的,不仅在中国,韩国、泰国、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破纪录的数字,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卖钱,前不久有媒体说是因为在国内做了特别的炒作,那我想其他地方已经是有游戏规则的,所谓“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它们总不存在恶性炒作,所以我一直在想,可能我们需要总结一下怎么去吸引观众看电影。至于奥斯卡,以前我也来过一次,它就是这一套,就像一个大聚会,美国人的电影游戏,大家盛装而来,我语言不通,就是来看热闹。 记者:您获奖无数,那在您看来奥斯卡奖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中国老百姓有奥斯卡情结,其实圈中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国人的奖,只是美国人的评判标准,与其他电影节不一样,它不代表最高水准,但中国人很特别,从媒体到老百姓始终有这情结,也许是因为影响力大,而在所有奖项中,它在商业上影响力最大,这可能与美国国情、它在电影界老大的地位有关。 记者:您得奖或不得奖希望说一些什么? 张:获不获奖都说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谢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们。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导演出现,但通过奥斯卡游戏方式引起广泛关注也是一件好事。 记者:您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获过奥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走势? 张:很难评价它的走势,从历年来看它没特别的标准,大标准是美国标准,但这么多年《辛德勒的名单》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个共同点就是卖钱,好像美国评奖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经常一致,很少看到爆一个大冷门,即从来未听说过或沉闷的电影获奖的,这可能代表美国投票心理,他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带给他们兴奋。 记者:您对这一届参赛作品大赢家《芝加哥》怎么评价? 张:这次《芝加哥》得提名最多,还是能给我一些启发。比如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美国化,让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对社会对媒体等幕后有批判,这也是它获奖的原因吧。还是有一点思想性。 记者: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坚持艺术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冲击奥斯卡20年了,一次没得,您怎么看? 张:马丁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8年前我在他家吃饭还见过他妈妈,上次金球奖颁奖后有个聚会,可是人挨人,我等了两小时想祝贺他,但他一直忙着,后来在一个人挤人的长过道里,我跟他擦身而过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在美国这样一个程式化的电影创作环境中,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但这次《纽约黑帮》不是他的代表作,听说原片长三个半至四个小时,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半钟头,我觉得剪得很碎,不知是否导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出他极具野心,想对纽约及美国人历史进行浓缩,又都是大牌演员,能控制这么大题材已经很难了。 记者:您认为外国人能看懂《英雄》中的传统文化吗? 张:不管大家怎么看《英雄》,它里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很多视觉符号,琴棋书画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他们可能还觉得神秘,感到很遥远,不太像中国人能看那么透彻。 记者:之前很多人认为《英雄》不可能得奖,因为离《卧虎藏龙》太近了,您认为假如它落败这是主要原因吗? 张: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同类型两部电影一个奖不大可能,所以我也不太期望。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1.下列对本篇访谈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张艺谋对奥斯卡奖并没有盲目崇拜,而是认为它本质上是美国的电影游戏,但借助它引起关注也是好事。 B.记者在访谈中提到《芝加哥》很有必要,因为在此之前都是就张艺谋的电影展开访谈,提到《芝加哥》有利于将访谈拓深拓广。 C.记者提到马丁·斯科塞斯其实是不明智的,会引起张艺谋不愉快的感觉——暗示自己有可能和他一样要多次空手而回。 D.张艺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外国人来说很陌生,也很神秘,所以他们看得不太透彻。 E.文中记者主要采用了直问的方式,频频发问,而很少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营造一些趣味氛围,但从效果看,采访还是很成功的。 2.访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那么,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3.通过这次访谈,你可以看出张艺谋对电影有哪些追求? 4.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答案与解析 演练巩固提升 一、1.B、E 解析:B项,“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错;E项,“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与“叙述他的科研特点”顺序颠倒。 2.要点:①善于学习,勤于动手;②具有前瞻意识;③从实际需要出发搞科研;④思考创造无止境;⑤用心专一。 3.一方面说明刘先林把所有的心思花在科学发明创造上,没有时间考究衣着是否合适,显示出一个事业至上的科学家的特点;另一方面把生活中的刘先林真实地表现出来,能显示人物率真自由、不落俗套的个性特点。 4.都能印证:①他根据需要搞科研,不像别人关注国外科研热点,不写文章,不带学生,不考职称(不循常规);②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不修边幅)③他话不多,很简洁,且是大实话(不善言辞);④测绘界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均被他包揽(是个奇才)。 二、1.B、C 解析:B项,之前并不都是谈张艺谋的电影;C项,谈论参与角逐的一些导演是本次采访的重要目的,有必要提到马丁·斯科塞斯,从文中看,张艺谋也不会如此敏感地将没有联系的事情糅在一起。 2.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首先,记者由《英雄》的成功开始访谈,很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接着,记者就张艺谋参与奥斯卡角逐一事引出询问张对奥斯卡和具体电影、导演的看法,重点评述这些电影和导演的可取之处。然后,由这些电影和导演自然过渡到《英雄》,讨论《英雄》的优点和参评的不利因素。最后,询问张艺谋下一步影片的打算。总体来说,提问丝丝相扣,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得很顺利。 3.透过张艺谋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电影艺术有下列追求:(1)=1〔GB2注重电影的商业化趋势,希望电影能够吸引观众;(2)=2〔GB2不盲目崇拜奥斯卡奖,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3)=3〔GB2在技术上从西方电影的做法中得到启发,如歌舞片的转换与内心表达、音乐的本土化等;(4)=4〔GB2在电影中更多地融进一些传统文化因素。 4.示例:(一)不必要,理由如下: (1)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一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这样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2)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二)有必要,理由是: (1)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一段自己对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 (2)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守自己的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二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