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语言通顺 美丽语文精彩阅读 “教育”话题 名言诵读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存原则,是一切社会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巴尔扎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万人楷模。 ——毛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 素材积累 傅雷给儿子的信(节选)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neat(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很宽绰。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类推,一切小事养成这种neat(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否则随时随地都该学习这句话,又怎样呢?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连寄乐谱的大包,总该有个印象,觉得我的字都写得整整齐齐、清清楚楚吧! 米丘林教育偷水果的孩子 一些孩子经常爬进园艺家米丘林的果园中,偷吃他精心培育的水果。一天,米丘林抓住了他们中的一个“小首领”。出乎孩子意料,米丘林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和蔼地对他说:“这些果树是做实验用的,摘去一个果子,也许会毁坏一项重要的实验。”说罢,他把孩子领回家,给他好吃的东西,并告诉他:“等你长大了,你也可以培育这样的果树。那时,你会懂得我今天讲的道理的。” 从此,这群顽童再也没有在他的果园里捣乱。而“小首领”也在多年以后当上了生物学博士,成为米丘林事业的继承人。 李斯特的学生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谎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告诉剧场经理,晚会再增加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 观点阐述 1.教育的意义,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教师也好,家长也好,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重视大的方面,如“行为”啊,“学习”啊,等等,而忽视了一些小的方面。实际上,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2.人是教育的对象,人只有在受过教育之后才是真正的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人的原始状态进行新的解释,说在“我们的最初和原始的状态”下,“人是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康德也认为,“人只有经过教育,才成为人”。人是不同于动物的另一种生物,也可以说人是一种可以接受教育的动物,人具有超于自然生命的能力,人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语言通顺”是考场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要求语言表达规范、准确、连贯、得体。 一、规范 语言的规范,即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来作文,词汇和语法都要规范化。没有生造词语、文白夹杂、前言不搭后语、乱用方言俚语、乱用外文、不按语法规范构句、刻意雕琢而不知所云等现象。 语言规范,形象丰富,表现力强的文章能让人眼前一亮;反之,如果“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则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可以说,语言是决定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面对学生作文现状,规范学生作文的语言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规范?这就需要在“净”字上下工夫,给文章“洗澡”。 1.语言要言简意赅 大凡优美的文章,总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文约意丰,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作文同样要求学生必须删繁就简,抓住中心,用浓缩的语言表情达意,防止天马行空、泥沙俱下的冗长累赘现象。这不但考查了学生简练为文的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文风。清代郑燮曾说过:“志简则言洁,志远则旨永。”莎士比亚也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我国古代不乏简练为文的例子。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开头只写“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就对环境作了精练的概括。 简练靠平时养成。一方面多看些古诗词名句。这些才思缜密、玲珑剔透的佳句就会与自己的语言结合起来,一旦写文章,便会泉涌而出,吐露英华。一方面要勤于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许多名家高手,写文章时也都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苦修改,字斟句酌,达到不添一字,尽得风流。 2.慎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网络语言这种表达方式有其创新在里面,但是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交流的语言,所以还是要以文字的规范化为前提,不提倡用网络语言。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拿到高分的可能性较小。有些符号严格来讲就不算语言,它只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辅助形式。网络语言是网络中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它虽然有一些好处,但用在作文中就有些不伦不类。高考作文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否会正确使用祖国的文字,因此需要学生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达,慎用网络语言。 3.杜绝土洋结合 现在,在语言的运用上,“汉外通婚”特别是“汉英通婚”具有强劲势头。学生作文之中,时不时会冒出一句英语,以用洋文点缀包装自己的文章为能事,土洋结合,中西夹杂,使得语言不土不洋。如一篇题为“要勇于挑战自我”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句子:“But在困难面前,I不会退缩,I知道,现在世界上who也不会怕who。”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啼笑皆非。有的同学想通过这种方法刻意求新、求怪,不知道这样既破坏了我们本土语言文化的美感,更会让阅卷老师反感。 4.不宜使用文言 自2001年高考佳作《赤兔之死》受到好评以来,不少学生对文言写作情有独钟,以为只要如此便可轻易赚取高分,因而作文中就出现了文言抬头、古语蔓延的势头。2011年江苏的一位考生以天书般的古汉语生僻字写就的文章,连古汉语教授都难以读懂,最后竟然得了高分,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不要轻易模仿,否则会弄巧成拙的。如下面的几句话就出自于一位同学的作文: 吾幼时常读迅哥之杂文,常读自清之散文,亦常读琼瑶之小说,而今又读网络言情之小说耳。可谓雅俗共赏矣。所以然者何?嗜书之天性也。 本应是一段好端端的文字,却因充满了“之乎者也”的腐气而让人啼笑皆非。语言文字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人们学习、运用语言,主要是为了描述现代事物,表达现代思想。因此,写作要用适应现代实际需要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白话文,不宜使用与现代口语相脱离的文言文。 5.表意要明了 也许是受到一些朦胧派诗人朦胧诗作的影响,也许是受到一些不合文法、语句不通的歌词的浸染,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用语故作高深,胡乱组合,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让你读半天猜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的写作,既背离了作文的终极目标,也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品位,实不可取。要讲究文采,可以在用词恰当精彩、修辞恰当丰富等方面下工夫,而不应当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脱离写文章的本质。 二、准确 即选词造句贴切,符合实际,能正确使用词语,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语病。 三、连贯 即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连贯的一般标准是通顺,较高的标准是流畅。避免出现语言的“跳跃”(思维速度高于表达速度而带来的中间环节被省略)现象。 四、得体 即注意语言表达的对象、场合乃至说话方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把语言表述得恰如其分。 1.注意文体特点 记叙性文体以叙述、描写为主,语言要生动形象;议论性文体以议论为主,语言要严密;说明性文体以说明为主,语言要准确、简明。 2.注意语体特点 要区分口语与书面语、文言和白话的不同,不能出现杂糅的情况。 3.注意语境特点 要注意时间、地点、对象、场合、话题乃至说话的方式等。 4.避免学生腔 所谓“学生腔”是指口头或书面语中,一种因思想上幼稚,内容上空洞,构思上模仿,语言上新潮所导致的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习惯和风格。 思想上的幼稚常表现在低能力的叙述上。如在考场作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小时候,我问祖母……”“从出生开始,我就在爱的包围中长大”“我的同位说……”以及在称呼语中,甚至有“太阳公公”“风婆婆”“月亮阿姨”“小草妹妹”等。 内容上的空洞常表现在语言风格的浮华上。文章句式整齐,语言华丽,只可惜因过分注重文章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内容充实。请看以“感悟春节”为话题,一学生写自己在乡下过春节的情景: “循着新年的气息,祝福问候欢笑声。开门问声‘新年好’,一年到头心情好;打开贺卡,字里行间,洋洋洒洒,泛起幸福的颤动,飘着祝福的馨香;电话铃响,祝福的歌声在春光里飘荡,句句深情的问候令人脸泛微笑;翻开短信,沐浴和煦的暖风,品味浓浓的情意。呵,山村的人们无不自豪今天中国的时代,无不赞叹今天党的富民政策。” 这段作文的外在形式——语言是很华美,但内在核心——内容却很空洞,文中很难让人看到乡村春节的特色在哪里。不排除这类语言会被部分教师和学生欣赏,但如果不能“达意”,说的话即使很有文采,也无异于空话、套话、假话。 真题在线 (2011·上海高考)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名师点拨 上海高考作文题很有新意,既富有浓郁的哲学元素,又有着一定的寓意与内涵,同时还具有淡淡的诗意。题目倾向于理性思维,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围绕“一切都会过去”或者“不会过去”展开议论,需要有理性分析,思维角度可以充分开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平时读书爱思考的学生可能发挥得好。文章要做到侧重点张弛有度,主次分明,千万不要流于平庸,失去重心。 佳作展台 【例一】 风中的余香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历史上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们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千疮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亮点点评应该说,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高考考场作文。如果单单从语言角度来说,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并且语言亦整亦散,精练生动,极具文学色彩和诗意哲理,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例二】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我感动于这样一种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会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陶醉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 亮点点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沉默”,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