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正确使用熟语
真题在线
1.(2010·江西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2.(2009·江西高考)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人把那些只知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
命题分析
常见熟语分类如下:
1.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完璧归赵;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豁然开朗、不可救药;等。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作,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等。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成语“文不加点”“如履薄冰”“七月流火”“石破天惊”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成语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
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具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区别:(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具有书面语特点。(2)惯用语大都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成语大都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复杂。(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部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如:“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3.谚语。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谚语与成语的区别:(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2)从来源上看,谚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格言。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识就是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5.歇后语。歇后语是由“前语”和“后语”组成的,并且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意思的一种口头用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分为两类:(1)喻意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如:“水中捞月——一场空”“万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2)谐音的。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绱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一、语义内涵不明
1.“望文生义”致误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辨析正误。
因为出版社催稿催得很紧,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终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十余万字的小说。
名师指津“手不释卷”指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答案:错误。
2.“不合逻辑”致误
不合逻辑是指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符甚至矛盾。
【例2】辨析正误。
2010年,郭晶晶为某知名时尚杂志拍摄了最新一辑的写真。出镜时她浓妆淡抹,一袭拖地长裙亮相,薄施粉黛的“跳水公主”如出水芙蓉一般,清丽动人。
名师指津“浓妆淡抹”指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妆饰。同时用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合适。
答案:错误。
二、语法搭配不当
1.“对象不当”致误
(1)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1】辨析正误。
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名师指津“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不能用来形容“民族歌舞”。
答案:错误。
2.“功能不当”致误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例2】辨析正误。
除个别受灾严重的景区外,全国其他地方的旅游部门推陈出新了许多短途旅游产品和节庆活动,丰富了春节期间的旅游市场。
名师指津“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并且该成语不能带宾语。
答案:错误。
三、范围程度失当
1.“范围失当”致误
有的熟语适用范围有限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合适的词语,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同时,因为词义范围大小的缘故,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也应力求避免。
【例1】辨析正误。
不懂装懂的人是令人厌烦的,特别是在长辈、知识渊博的人面前,更不要班门弄斧,以免令人贻笑大方。
名师指津“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本身有“让人”之意。
答案:错误。
2.“轻重失度”致误
有的熟语词义有轻重,所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要避免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
【例2】辨析正误。
如果我们有了缺点错误,就一定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名师指津“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恶人,给自己留下后患,用在这里程度过重。
答案:错误。
四、褒贬谦敬失当
1.“褒贬颠倒”致误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1】辨析正误。
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名师指津“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是贬义词。
答案:错误。
2.“谦敬错位”致误
有些熟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熟语是敬辞,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
【例2】辨析正误。
像涂老师这样体弱多病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稍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名师指津“稍尽绵薄”,谦辞,指稍尽自己薄弱的能力。应改为“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
答案:错误。
五、形近义近易混
1.“形近混淆”致误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例1】选填成语。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旅游景点,都会有一些无证商贩“围攻”游客,向其兜售商品,令游客________(不厌其烦/不胜其烦),又无可奈何。
名师指津“不厌其烦”指不嫌麻烦。“不胜其烦”指不能忍受其烦琐。两词是反义词。
答案:应选“不胜其烦”。
2.“义近混淆”致误
(1)义相近而用法有别
某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又造成了它们的用法有细微差别。
(2)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
某些成语虽然意义相近,但它们的适用范围有区别。
【例2】选填成语。
我想我不是一个写手,我只是一个喜欢写贴子的版友。但在这里我想________(滥竽充数/鱼目混珠)一下,权当自己是半个写手。
名师指津两者都有“以假充真”之意。“滥竽充数”还可以表示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鱼目混珠”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
答案:应选“滥竽充数”。
一、注意辨析熟语的含义
正确理解、辨析熟语的含义,是准确解答熟语运用题的关键。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析、判断熟语在句子中用得是否准确。
1.辨析熟语的意思与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合。
例: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能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分析: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他”经常到厂长办公室软磨硬泡,希望厂里能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而“磨洋工”指的是工作时拖延时间,也泛指工作懒散拖沓,显然不合句意。
2.辨析熟语的意思与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
例: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还在七手八脚地忙活着。
分析:“头昏眼花”的意思是头脑昏晕,眼睛发花。“忙得头昏眼花”,显然是指由于工作紧张繁忙,劳累过度而头脑昏晕,眼睛发花,通常情况下累到这种程度也就不能再继续工作了。这与前文“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及后文“过了下班时间还在七手八脚地忙活着”显然是矛盾的。
3.辨析熟语的使用对象是否正确。
例:对曾经纵横中国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江南的辉煌。
分析:“纸醉金迷”,原比喻使人沉醉的繁华富丽的境况,后用以比喻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这里用以修饰晋商大院,显然是用错了对象。
4.辨析意思相近的熟语是否混用。
例:文章犀利的语言和充足的论据,揭露了陈水扁、吕秀莲的所谓“公投论”,把他们的谬论批驳得遍体鳞伤。
分析:“鳞伤”,伤痕像鱼鳞那样多而密。形容浑身是伤,极为严重。而这句话讲的是把陈、吕的“公投论”批驳得非常彻底,应改为“体无完肤”——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比喻被责骂得很厉害,或被批驳得一无是处。
5.辨析熟语的使用是否望文生义。
例: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分析:“墙倒众人推”,比喻人一旦失势,就遭到众人的非难和攻击。在这个例句中,把它和“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并用,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注意辨析熟语的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不当是熟语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感情色彩的考查也是高考熟语运用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例: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者都对它趋之若鹜。
分析:“趋之若鹜”形容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感情色彩有误。
三、注意辨析熟语所在句子的结构
有些使用了熟语的句子,不仅语义上有问题,而且句子结构上也有毛病。具体说来,主要有搭配不当、语义重复或赘余这两种情况。
1.搭配不当。
例: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分析:“一劳永逸”,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费力了。“局势”,指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的情况,不能用“一劳永逸”来陈述。
2.语义重复或赘余。
例: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分析:“贻笑大方”,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指见多识广的内行人。指被内行人耻笑,本身就有被动的意思,前边再加上“被人”,显然是重复了。
总之,要准确解答熟语运用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平时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再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案与解析
真题热身体验
真题在线
1.A 解析:A项,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B项,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此处改为“无足轻重”。C项,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根据“上届冠军”“其卫冕”可判断使用有误。D项,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使用对象错误。
2.B 解析:A项,“不假思索”形容做事说话迅速。与语境不合。此句应为“只读书不思考的人”。此句较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B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句中夸赞作品,合适。C项,“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褒贬色彩不当。D项,“居高临下”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句子是指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使用对象有误。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