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一、记常识
1.苏洵,字______,北宋散文家, 有________。与其子______、______并称于世,世称“________”。
2.杜牧,字______,______代文学家。他的《阿房宫赋》有“____________”的美誉。
3.辛弃疾,南宋词人。字______,别号______。与______齐名,并称“________”,都是北宋________词人的代表。
二、明通假
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当与秦相较( )
2.暴秦之欲无厌( )
三、释实词
解释下列实词。
1.兵
2.亡
3.终
4.使
5.向
6.得
7.一
8.缦
9.尽
10.爱
11.曾
12.族
13.毕
14.幸
15.如
16.故
四、析虚词
说说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2.之
3.以
4.其
5.为
6.于
7.夫
五、懂活用
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2)廊腰缦回( )
(3)蜂房水涡( )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5)日削月割( )
2.名词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6)义不赂秦( )
(7)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3.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4.形容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5.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6.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
六、通古今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思厥先祖父( )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5.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9.可谓智力孤危( )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1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12.非兵不利( )
13.刺客不行( )
七、明句式
1.判断句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2)灭六国者,六国也( )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2.倒装句
(1)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赵尝五战于秦( )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3)宾语前置句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3.被动句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洎牧以谗诛( )
(3)戍卒叫,函谷举( )
4.省略句
(1)举以予人( )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八、诵名句
将下面的名句填写完整。
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如画,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
5.人间如梦,____________。
6.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
8.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廊腰缦回,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
10.长桥卧波,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
11.歌台暖响,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开妆镜也;____________,梳晓鬟也。
13.嗟乎!一人之心,____________。
1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____!
17.灭六国者,六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奉之弥繁,____________。
20.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集成语
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并了解出处。
1.钩心斗角:原来形容宫室建筑结构精巧,错落有致。现在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钩,牵结。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
2.鼎铛玉石:把鼎当铛,把玉当石。形容非常奢侈。鼎,古代以鼎为重器。铛,三足两耳的平底锅。
3.尽态极妍:娇艳美丽得无以复加,到了顶点。形容女子、景物、诗文、字画等所展现的美好姿态达到顶点。尽、极,达到了最高限度。态,姿态。妍,美丽。
十、积素材
1.【高频素材】(《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素材评析】
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他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运用实例】
民乃国之本,臣则国之柱。正所谓“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都说民众的力量是最可怕的,这话不假。一位国君对待民众态度的好坏,是天下兴亡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臣们能够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够慧眼识得英才并能够知人而任,择善而从,则国家之兴旺发达不在话下。反之,情况就不妙了。
“纷纷世事无穷尽,后来凭吊空牢骚。”天下兴亡的道理,历史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江山不改人已换》
2.【高频素材】(《阿房宫赋》)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素材评析】
这篇赋借古讽时,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当朝皇帝唐敬宗大修宫室。杜牧自己也曾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曾有在长安洛阳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写了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
【运用实例】
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钟长鸣,为了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懂得生命的宝贵。英国作家威尔斯有这样一句名言:“历史是教育与灾难的竞赛。”铭记历史也是为了面向未来,为了更好地捍卫今天的和平。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警惕新的变数。当宋朝这个富裕的朝代灭亡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记取教训,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我们的祖国先强大起来再富裕起来?我们不要在富裕的泡沫中忘记要强大起来保卫自己的任务。
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集会上这样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人类社会对待历史悲剧的正确选择。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不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以史为鉴》
答案与解析
文言文
一、1.明允 《嘉祐集》 苏轼 苏辙 三苏 2.牧之 唐 天下第一赋 3.幼安 稼轩 苏轼 苏辛 豪放派
二、1.当,同“倘”,如果 2.厌,同“餍”,满足
三、1.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 2.①两个“亡”都为丧失、丢失 ②灭亡 3.①最后,最终 ②坚持到最后 4.①主使 ②使唤 ③派遣,命令 ④叫,让 ⑤出使 ⑥假使 ⑦使命 5.①假如、如果 ②进发 ③假使 ④先前 6.①实现②能够 ③心得,收获 ④能够 ⑤应该 ⑥得意 ⑦具备 ⑧得当、恰当 7.①统一 ②两个“一”都为全部、所有③一,数词 ④专一 8.①丝织品,名词作状语,像缦一样 ②久、长 9.①竭尽,尽力表现出 ②全部,所有 10.①爱护②喜欢,爱好 ③爱惜,吝惜 ④爱慕,欣赏 11.①竟、竟然②曾经 ③通“增”,增加 12.①灭族 ②普通的 ③筋骨交集处 ④家族 13.①结束 ②尽 ③使……完毕 ④完毕14.①得到宠幸 ②幸运 ③幸亏 ④希望 15.①动词,似,像②副词,仅,只 ③连词,假如,如果 ④介词,表时间,当16.①旧时 ②所以
四、1.①连词,表因果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表转折 ④连词,表转折 ⑤连词,表并列 ⑥连词,表转折 ⑦连词,表并列 ⑧连词,表转折 ⑨连词,表转折 2.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代词,代土地 ④结构助词,的 ⑤代词,前一个代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代指赂秦的各国 ⑥代词,代指上文讲的道理 ⑦结构助词,的 ⑧代词,指秦国 ⑨结构助词,的 3.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凭借③连词,相当于“才” ④连词,来 ⑤介词,用 ⑥介词,用 ⑦介词,因为 ⑧介词,用 ⑨表结果的连词,以至于 ⑩介词,凭借 4.①代词,它,指获得的土地 ②代词,他们的,指燕、赵二国 ③代词,指赵国 ④代词,指宫车 ⑤代词,代秦国 ⑥代词,指他们的 ⑦代词,自己的 5.①动词,作为 ②动词,成为 ③表被动 ④前一个是动词,治理;后一个表被动 ⑤动词,成为 ⑥动词,成为,是 6.①介词,到 ②介词,表比较 ③介词,与、跟 ④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⑤介词,表比较 7.①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 ②句首语气词,表将发议论 ③指示代词,那
五、1.(1)北/西,向北/向西 (2)缦,像缦一样 (3)蜂房/水涡,像蜂房/像水涡 (4)辇,乘着辇车 (5)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1)龙,出现龙 (2)虹,出现虹 (3)歌/弦,唱歌/弹琴 (4)焦土,化为焦土 (5)下,自取下策 (6)义,坚持正义 (7)鼎/玉/金/珠,把鼎/玉/金/珠当做 3.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终,坚持到最后 5.收藏/经营,指收藏、经营的金玉珠宝 6.一,统一
六、1.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2.古义:灭亡。今义:用阴谋手段推翻。3.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4.古义: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使避免接触。5.古义:指宫室建筑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6.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7.古义:都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收集并保藏/筹划,组织,管理/杰出的人物。8.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实际上。9.古义:智慧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10.古义:可以用。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11.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12.古义:不锋利。今义:没有好处,不顺利。13.古义:不去行刺秦王。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或接近死亡。
七、1.(1)语气词“也”表判断 (2)语气词“……者,……也”表判断 (3)语气词“也”表判断 2.(1)定语后置,第一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大天下” (2)①介词结构后置,“于秦五战” ②介词结构后置,“于南亩之农夫多” (3)宾语前置,“应笑我多情” 3.(1)“为……所”表被动 (2)“诛”本身含有被动意义 (3)“举”本身含有被动意义 4.(1)省略宾语:举(之)以予人 (2)省略主语:(六国)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八、1.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一时多少豪杰 4.羽扇纶巾 强虏灰飞烟灭 5.一尊还酹江月 6.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7.气吞万里如虎 8.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9.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 10.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11.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12.明星荧荧 绿云扰扰 13.千万人之心也 1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5.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16.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17.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18.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9.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20.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