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训练
第三节 文言翻译(包括断句)
一、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刘基《郁离子》)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二、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贾谊传》)
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弟遽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
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
(2)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责力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责力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责力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责力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责力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明经 第:考取。
B.子无为嫌 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 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B.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责力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责力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答案与解析
演练巩固提升
一、1.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人同情我。(关键点:宾语前置句式)
2.假使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同情我吗?(关键点:“向使”“其”)
参考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见乞丐便对他表示同情。乞丐跟着他并乞讨食物。庄子说:“我已经没吃食物七天了啊!”乞丐叹息道:“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人哀怜我;同情我的只有先生。假使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二、1.凭擅长赋诗写文章在郡里闻名。(关键点:“属”和状语后置句式)
2.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宠爱他。(关键点:通假字“材”和省略句式)
参考译文:贾生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凭擅长赋诗写文章在郡里闻名。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宠爱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十分精通诸子百家的作品。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三、1.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
2.(1)这是益鸟,吃害虫,而且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你怎么能长久地饲养它呢?
(2)弟弟恋恋不舍,但是看到小燕子的神态非常悲哀,于是就把它放出笼子了。
参考译文:我弟弟喜欢鸟,每天都想得到一只小鸟。今年春天,有燕子从南方来,整天衔泥,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它们工作得非常辛苦。不久,听到啾啾的声音,原来小燕子已经破壳而出了。一天,有一只小燕子掉在屋外,弟弟把它捡起来,非常高兴,将它装进笼子饲养。母亲知道了,说:“这是益鸟,吃害虫,而且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你怎么能长久地饲养它呢?”母亲催促弟弟马上把小燕子放出来。弟弟恋恋不舍,但是看到小燕子的神态非常悲哀,于是就把它放出笼子了。小燕子飞回了巢,和它的家人们和睦欢乐地在一起。
四、1.D 解析:“方”,比拟,比方。
2.B 解析:B项,连词,均解释为“于是”。A项,“所”与后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与“公之逮”的被动相连接。C项,表并列;表修饰。D项,介词,在;连词,和。
3.D 解析:原文“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说明是升官,不是“贬谪”。
4.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抓住都是短句的句式特点,留心提示词语“或”“问”“曰”来断句。
5.参考答案:(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1)重点词语:“子”,你;“焉”,哪里。(2)省略句,“无使(之)劳而生怨”。重点词语,“监”解释为“借鉴”,这里活用作名词,“教训”。
参考译文: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朝大业末年,举家迁到魏州的昌乐。幼年丧父,事奉母亲、哥哥以孝顺友爱闻名。贞观初年,考中明经科,补授并州参军。当时李责力担任长史,曾经赞叹说:“张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责力入朝,张文瓘和僚属二人都为他饯行,李责力赠那两人佩刀、玉带,而无物送给张文瓘。张文瓘感到疑惑而向他请教,李责力说:“你不要多心。像某人,犹豫不决,所以赠给佩刀,希望他能果断;某人放荡不羁失于检点,所以赠给玉带,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送物品(的方式来警策)?”于是极力推荐引进。升任为水部员外郎。当时他的哥哥张文琮任户部侍郎,按照制度,兄弟不许同时在台阁任职,于是他出任云阳令。接连被任命为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责力同作宰相。不久主持左史事。
当时高宗建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夷,京城饲养官马上万匹,仓库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说:“国君养育百姓,使他们安逸就会富足而安康,使他们劳扰就会怨恨而反叛。秦、汉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户口减少一半。制治要在未乱之时,保国要在没有出现危险的时候。民心不会永远不变,只是归心仁政。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赐给很多丝织锦缎,为此削减官马数千。
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者没有怨言。曾患小病,囚犯相互设斋祈祷,希望他能尽快处理事务。当时认为他执法公平宽恕与戴胄相仿。后来拜授侍中,兼任太子宾客。众囚犯听说他调任,都流泪哭泣,他得人心就是如此。他性情严肃正直,从不曲法宽容。诸部门奏议,尽心加以纠正辩驳,所以皇帝信任他。有时生病请假,其他宰相奏事,皇帝一定要问和张文瓘商量了没有。如果没有,就说:“去和他一起商量。”如果说:“已经商议过了。”就都同意施行。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