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分析和综合
《考试大纲》中,古代诗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这一考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着力点有两个:一是“文中”的修饰限制,即特别强调信息应适应“语境”的要求;二是“筛选”关键词,“筛选”是一种动态过程,是由“辨析”“划定”“抽取”“整合”四步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故“筛选”实则具有“选择”与“归纳”的双重特点。
该考点往往出现在文言文阅读客观题的最后两题中,难度较大。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从文中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目中所给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意义的文言句子。筛选并整合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帮助考生读懂读通所提供的文言文。
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高考文言文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有: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等。
【例题】(2011·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熊鼎推辞做官以及这么做的原因;②表现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③④⑤⑥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事件所说明的道理、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此考点能力层级为C,是历年高考文言文中的必考内容,一般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要求的选择题的题型形式出现。此考点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它属于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剖析,其中也包括对原文文意的归纳与概括。出题者会将阅读材料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会在大体正确的选项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
这一考点的命题方式或者将原文分成四个小部分,四个选择项,每项概括一个小部分的内容,从中选出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或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指定的局部内容),分列出四种不同的概括选项,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例题】(2011·大纲全国高考,见前文)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迁走的是方氏占据当地后担任将官的人,对明朝而言,这些人算不上官将,原文用的是“伪”,所以“凶恶残暴的官将”表述不对。
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主持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把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作为理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中,参与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担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横行不法。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熊鼎叹口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后,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轮流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给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貂皮衣服和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及知事杜寅都被杀害。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对考生全面理解文意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注意这里是指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鲜明,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
一般来说,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观点态度,以及所表露出来的感情倾向,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是常考查的内容。这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以后,概括时要完整、全面,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概括要准确,恰如其分。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答案:C
解析:文中的意思是:禁兵拿粮食,不自己背着却雇人背着。指出了士兵的骄纵怠惰。
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因而是王政的由起。古代治理国家的人未尝敢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说农业的事,就一起笑他说:卑贱。他们知道通过赋税移用农业物资是紧急的事情,不知道把务农放在最前面,这是没有探究为政的本末。知道务农却不知道节用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务农的方法。
古代的当政者,上面和下面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下面用力的人很勤劳,上面使用物资的人有节制。老百姓没有剩余的力量,国家不过分耗费。当政者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供给当政者,使得上下都不困窘。一个男子的力量,督促他发挥出来;一天的费用,节约使用一定估量他的收入。一年的耕作供官府与老百姓食用,都出自其中并且常常有剩余。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物资。现在却不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作供给官府刚刚够,而老百姓的食物不超过几个月。甚至,粮食刚收完毕,准备吃糠麸秕稗,或者采集橡树的果实、存储菜根来度过冬春。万一不幸遇到水旱灾害,那么很多人会被饿死,这种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三十三年了。曾经参战的士兵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已经没有了,而后来来的士兵没有听到战鼓的声音,不识战阵。生活在天下无事的时候,而在衣食上很充足,那情势不能不骄纵怠惰。现在卫兵到宿舍,自己不拿被子却让别人拿着;禁兵拿粮食,不自己背着却雇人背着。他们像这样骄纵,怎么肯冒着辛苦来参加战斗呢?假使士兵能忍耐辛苦并且参加战斗,即使使农民受到损耗,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有当士兵的虚名,但他实际上是骄纵怠惰无用的人。
古代所有的身体高大壮健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教他们作战的方法。现在却很不一样,一遇到灾年,那么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度量老百姓的身高并且测试那些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不到尺度而稍微怯弱的人,登记他们让他们做厢兵。招人多的官吏有奖赏,而老百姓正困窘就争着投奔他们。所以一遇到凶荒之年,那么留在田地上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吏这时说:不收他们为兵,恐怕会为盗贼。哎!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身体高大健壮的人从事耕作,而老弱之人游荡懒惰;现在身体高大健壮的人游荡懒惰,而老弱之人留下来耕作。为什么相反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呢?这样老百姓在田间尽心尽力劳作,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一样的食物,但一旦去当僧人、士兵,就终生安逸并且享受丰腴的食物,那么在田地上劳作的老百姓不得不每天减少了。所以说有引诱老百姓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第一,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传记文或笔记体散文为主,在阅读时,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圈点出来:①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称呼;②主角是谁,与其他人是什么关系;③涉及了几件事,各是谁所为;④事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考生要用速读法或跳读法,快速确定文中的关键信息。
第二,微观研析,抓住关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阅读文章的目的之一。它要求我们对文章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筛选、研究、分析、领悟、整合,为我们所用。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键语段。一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但文中总有围绕一定中心的主要语段。我们应该准确抓住这些主要语段。②关键语句。文章有中心段落,段落有中心句子。这些句子,有些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③关键的词语。要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代词、文眼词和修饰性词等。
第三,明确题干要求,特别要注意把握题干中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解题的方向,理清题干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题目的语言表述一般都非常简练,考生往往会忽视题干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以致无法迅速选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隐含信息。
第四,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对于事件,除了主要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外,还可从以下环节进行明辨:①原因、条件——事件的前提;②过程、发展——事件本身;③结果、影响——事件的侧面反映。通过辨别,选出最切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第五,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
对应:在文章中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语料,然后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也可对有一定难度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史传性文段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具体事件或感情的发展线索比较清晰,这就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提供了方便。
对于文言文,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法。
第一步,粗读全文,不求甚解。这一步只是概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的看法。具体来讲,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对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和评价人物与事件。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面一一标出,表时间地点的词可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的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意思。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要从宏观上着眼。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二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已经“理解”了,但还需再读第三遍,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彻底解决所有难点。方法有:①可搜寻“记忆”,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②可借助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③可借助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④可借助“注释”,解决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⑤有的还可以大胆猜测。总之,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之上,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
第四步,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的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迅速从原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内容。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时,不要急于对命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而是应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先从整体阅读入手,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所写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文中筛选法:弄清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哪一桩事的,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题干如果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要求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要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
2.概括评析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对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及抒情议论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入手,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进行比较,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抓住题眼法:题眼是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时须谨慎读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
4.排除干扰法: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有夸大事实、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夹杂等,应仔细比对,发现端倪。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