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假期语文能力提升训练(二十一)
文言文翻译训练
约取而实得
【原文】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①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②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③,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蒿庵闲话》
【注】①笥:sì,竹器。②影响:印象。③枵腹:枵,xiāo。空腹,指毫无学问。
阳春白雪
【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①,国中属而和者②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③,国中属而和者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对楚王问》
【注】①《下里》、《巴人》:楚国民间通俗乐曲名。②属而和者:属,音zhǔ,连续;和,音
hè,声相应。③《阳阿》、《薤露》:阿,ē。薤,xiè。古代歌曲名,曲调比较高深。④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音乐中的五音,相当于现在的音阶。二句意思是把五音的特色调和发挥,使乐声达于极致。
长安居大不易
【原文】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唐才子传· 白居易》
欧阳修慧眼识苏轼
【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已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宋史·苏轼传》
能力提升训练(二十一)
《约取而实得》
叶奕曾经谈起过(读了书)记得住的方法:“我的天资很迟钝,每当读一本书,遇到所喜欢的内容,便摘录下来,摘录完毕,朗读十多遍。(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每天一定要贴十多段,至少也要六七段。(有时)合上书本散步,便走进墙壁观看所摘录的片段,每天看三五次已成了习惯,务必要做到背得透熟,一个字也不漏。墙壁上贴满了以后,便把第一天贴的收下来,放在竹箱中。等到再读书有所摘录时,补贴在那个空挡地方。这样随时收取随时补上,一年到头没有一天空的。一年内大约可以摘录和记得三千段,几年之后,记忆的文章和竹箱中贮存的片段都渐渐满了。我常常看见有些一意贪多的人,他们大略得到一点印象便算学过了。这样稍微经过一些日子,便腹中空空,不如我学得精要而实际有所收获。”
《阳春白雪》
一个在郢城中唱歌的客人,他开始唱《下里》、《巴人》的乐曲,都城中连声应和同唱的人有几千人;他唱《阳阿》、《薤露》,都城中连声应和同唱的人有几百人;他唱《阳春》、《白雪》乐曲时,都城中连声应和同唱的人不超过几十人;当他把五音的特色调和发挥,使乐曲达于极致时,都城中连声应和同唱的人不过几个人而已。这时说他的曲调越高,与他应和的人越少。
《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字乐天,是太原下邽人。二十岁还没有出名,到长安观光,拜见顾况。大文学家顾况,是东吴苏州人,仗恃自己的才华很少推许别人,就戏谑白居易说:“长安各种东西都贵,在这儿居住大不容易!”等阅览白居易的诗作时,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赞叹说:“有这样的佳句,居住全天下也不难。我前面说的话是跟你开玩笑罢了。”
《欧阳修慧眼识苏轼》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他十岁时,父亲苏洵游学走四方,母亲程氏自己给他讲书,他听了古今成败的事,往往能说出其中的概要。及至成年,博通经、史,作文一天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了《庄子》,感叹说:“我过去有见解,嘴里说不出,今天见到这本书,心里才恍然大悟。”嘉祐二年,到礼部应试,当时文风不正,文章体制不整,内容怪异的弊端盛行,主试官欧阳修正在思考如何革除这种弊病,得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要提拔苏轼在众多应试者之上,但还是有些怀疑此文是他的客人曾巩所写,于是就把此文列为第二;又用《春秋》经义口试策问,结果苏轼位居第一,殿试苏轼考中乙科。后来苏轼又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了之后对梅尧臣说:“我应当让路,让这个人的才能显露出来。”开始大家都不信服苏轼的才能,时间久了,大家就都信服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