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人:董学忠 郑春茂 审核人:陈志君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赡养/瞻仰 唱和/喝倒彩 愆期/阡陌交通
B.缉私/稽查 捭阖/柏油路 强迫/强词夺理
C.蒿草/竹篙 骁勇/肖像权 污秽/百喙莫辩
D.露宿/贿赂 炮烙/炮羊肉 弹劾/弹丸之地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呜咽(yè) 熨帖(yù) 掉色(shǎi) 解甲归田(jiě)
B.侪辈(chái) 名宿(xiù) 阴霾(mán) 连篇累牍(lěi)
C.勒令(lè) 提防(dī) 折耗(shé) 顺蔓摸瓜(màn)
D.薄饼(báo) 锁钥(yuè) 隽永(juàn) 安步当车(dāng)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月亮调皮地溜进窗棂,春风轻抚着我蓬松的刘海,我惬意地窝在沙发上,猫咪慵懒地蜷缩在我脚边,和我共享这良辰美景。
B.风里一池杨柳,月边满树梨花,乌镇有着诗意的朦胧和雅致;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乌镇有着诗意的厚重和苍桑。
C.这款笔记本电脑价格不斐,其炫目的外观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脑中规中矩的形象,深受年轻人喜爱。这表明,低价位不再是抢占市场的杀手锏。
D.危险裹协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为促使救市方案极早通过表决,美国各地商会已致电所有国会议员,宣称“美国人民不会容忍那些对灾难的发生漠不关心的人”。
B.2012年6月,一个名为三沙市的地级市宣告成立,管辖面积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囊括西南中沙三大群岛及周边海域。该市的诞生,是中央酝酿已久的行政管理安排。
C.河北阜城部分工厂生产工业明胶并销售给药企的事件曝光后,副县长在回应质疑时,只谈功绩,对问题置若惘闻,引来媒体的批评和一些网友的谩骂。
D.近来刑警支队破获了一起特大走私、制造、贩卖毒品案,扣压、查封、冻结涉案财物总值近千万元。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400多年来,虽被昆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得悱恻动人,回肠荡气,但以话剧的形式再现这一经典爱情故事却极为少见。
B.8月24日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真是骇人听闻!
C.日美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精心合作,再次上演了一幕“双簧戏”。一个在台前强势高唱夺岛论调,另一个在幕后,暗中借助一连串动作唆使怂恿、推波助澜。
D.同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可谓半斤八两,但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而辛弃疾的词中则时时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屈原本可以不死,如果他明哲保身,与世俯仰。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正是对当时丑恶现实的绝
望以及对苟且人生的否定。
B.朗朗当晚的演奏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他的手下,键盘是活的,音乐是活的, 和乐队的配合更是琴瑟和谐。
C.足球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在于进攻。你不进攻,别人就会反戈一击,置你于死地。
D.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现有些论文虽有导师署名,但读起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英文文稿,破绽百出,不忍卒读。
7.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B.我想并不是美国酷爱战争,而是美国需要战争。为什么要频繁地发动战争?答案只有一个:目的自然是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是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标志。
D.近年来,工地施工升降机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原因均牵涉到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设备维修、安装和保养不到位,施工单位监理和政府部门监管缺位等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柳敬亭传
明末清初·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①,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②优孟:楚国的老歌舞艺人,善于讽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致:招来,介绍。 B.然必句性情 句:勾画。
C.已能倾动其市人 倾:使……折服。 D.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当:判决、判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仰观宇宙之大
B.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而敬亭耳剽口熟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以资政殿学士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来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3分)
(2)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4分)
三、古诗词鉴赏(7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2分)
(2) 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 名句默写8分
(1) ▲ ,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2)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 。 ▲ ,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3) ▲ ,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 。《逍遥游》
(5) ▲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6)筌者所以在鱼, ▲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庄子·让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古 渡
朱以撒
⑴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⑵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⑶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过去的生活悄悄流逝。
⑷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水泥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
⑸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⑹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本文有删改)
14.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4分)
15.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6.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五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6分)
17.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请分点阐述(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0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齐白石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8.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6分)
19.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6分)
20.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6分)
七、作文(70分)
21. 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家叶谰先生曾说过:“课堂是未知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而产生精彩,而不是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麦琪的礼物》一文用阴差阳错的方式,表现了一对贫困夫妻之间的真爱。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精彩。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意料之外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高三语文周练(十)12.1
出卷人:董学忠 郑春茂 审核人:陈志君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赡养/瞻仰 唱和/喝倒彩 愆期/阡陌交通
B.缉私/稽查 捭阖/柏油路 强迫/强词夺理
C.蒿草/竹篙 骁勇/肖像权 污秽/百喙莫辩
D.露宿/贿赂 炮烙/炮羊肉 弹劾/弹丸之地
1.B【解析】A.shàn/zhān hè/hè qiān ;B.jī bǎi qiǎng;C.hāo/gāo xiāo/xiào huì;
D.1ù páo/bāo tán/dà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呜咽(yè) 熨帖(yù) 掉色(shǎi) 解甲归田(jiě)
B.侪辈(chái) 名宿(xiù) 阴霾(mán) 连篇累牍(lěi)
C.勒令(lè) 提防(dī) 折耗(shé) 顺蔓摸瓜(màn)
D.薄饼(báo) 锁钥(yuè) 隽永(juàn) 安步当车(dāng)
2.A【解析】 B.名宿(sù),阴霾(mái);C.顺蔓摸瓜(wàn);D.安步当车(dàng)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月亮调皮地溜进窗棂,春风轻抚着我蓬松的刘海,我惬意地窝在沙发上,猫咪慵懒地蜷缩在我脚边,和我共享这良辰美景。
B.风里一池杨柳,月边满树梨花,乌镇有着诗意的朦胧和雅致;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乌镇有着诗意的厚重和苍桑。
C.这款笔记本电脑价格不斐,其炫目的外观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脑中规中矩的形象,深受年轻人喜爱。这表明,低价位不再是抢占市场的杀手锏。
D.危险裹协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3.A【解析】B.苍桑—沧桑;C.价格不斐—价格不菲;D.裹协—裹胁(或“裹挟”)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为促使救市方案极早通过表决,美国各地商会已致电所有国会议员,宣称“美国人民不会容忍那些对灾难的发生漠不关心的人”。
B.2012年6月,一个名为三沙市的地级市宣告成立,管辖面积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囊括西南中沙三大群岛及周边海域。该市的诞生,是中央酝酿已久的行政管理安排。
C.河北阜城部分工厂生产工业明胶并销售给药企的事件曝光后,副县长在回应质疑时,只谈功绩,对问题置若惘闻,引来媒体的批评和一些网友的谩骂。
D.近来刑警支队破获了一起特大走私、制造、贩卖毒品案,扣压、查封、冻结涉案财物总值近千万元。
4.B。【解析】A.“极早”改成“及早”;C.“置若惘闻”改为“置若罔闻”;D.“扣压”改为“扣押”。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400多年来,虽被昆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得悱恻动人,回肠荡气,但以话剧的形式再现这一经典爱情故事却极为少见。
B.8月24日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真是骇人听闻!
C.日美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精心合作,再次上演了一幕“双簧戏”。一个在台前强势高唱夺岛论调,另一个在幕后,暗中借助一连串动作唆使怂恿、推波助澜。
D.同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可谓半斤八两,但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而辛弃疾的词中则时时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5.D。【解析】A.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B.使人听了非常震惊;C.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D.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屈原本可以不死,如果他明哲保身,与世俯仰。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正是对当时丑恶现实的绝
望以及对苟且人生的否定。
B.朗朗当晚的演奏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他的手下,键盘是活的,音乐是活的, 和乐队的配合更是琴瑟和谐。
C.足球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在于进攻。你不进攻,别人就会反戈一击,置你于死地。
D.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现有些论文虽有导师署名,但读起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英文文稿,破绽百出,不忍卒读。
6.A.【解析】A.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于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B“琴瑟和谐”比喻夫妻恩爱,和美融洽;C“反戈一击”比喻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营垒,或原来支持过的人;D“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7.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B.我想并不是美国酷爱战争,而是美国需要战争。为什么要频繁地发动战争?答案只有一个:目的自然是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是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标志。
D.近年来,工地施工升降机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原因均牵涉到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设备维修、安装和保养不到位,施工单位监理和政府部门监管缺位等问题。
7.C。【解析】A.成分残缺,应改为“出现了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的情况”;B重复,删去“目的”或“为了”;D.语序不当,应为“安装、维修”。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柳敬亭传
明末清初·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①,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②优孟:楚国的老歌舞艺人,善于讽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致:招来,介绍。 B.然必句性情 句:勾画。
C.已能倾动其市人 倾:使……折服。 D.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当:判决、判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仰观宇宙之大
B.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而敬亭耳剽口熟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以资政殿学士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来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3分)
▲ ▲ (2)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4分)
▲ ▲ 8.D。【解析】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当:应当
9.D。【解析】 A.动词,到,往/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介词,在/介词,表示动作对象,对于。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介词,凭借。
10.B.盱眙是其说书开始的地方,还没有接受莫后光的指点,说书技艺未达精妙程度。
11.⑴(3分)军中官员也不敢拿看待说书人的眼光来看待柳敬亭。(意思对1分,“以”“目”各1分)
⑵(4分)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状语后置1分,判断句、“吾侪”各1分,意思对1分)
三、古诗词鉴赏(7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2分)
▲ ▲
(2) 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5分)
▲ ▲
12.(1)路途远,阻隔多。(2分,每点1分)
(2)“已”和“还”。(1分)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2分)突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 名句默写8分
(1) ▲ ,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2)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 。 ▲ ,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3) ▲ ,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 。《逍遥游》
(5) ▲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6)筌者所以在鱼, ▲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庄子·让王》
13.答案:(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狼藉”也可写作“狼籍”)
(3)钿头云篦击节碎 (4)亦若是则已矣
(5)妃嫔媵嫱 (6)得鱼而忘筌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古 渡
朱以撒
⑴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⑵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⑶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过去的生活悄悄流逝。
⑷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水泥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
⑸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⑹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本文有删改)
14.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4分)
▲ ▲
15.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 ▲ 16.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五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6分)
▲ ▲
17.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请分点阐述(6分)
▲ ▲
14.辛劳、平和(或“纯朴”)、快乐(“辛劳”2分,“平和”“快乐”2分)
15.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对农家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多年以后的生活的描写、议论(1分);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或“对过去生活流逝的怅惘之情”)(2分)。
16.(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黑白影片《鸡毛信》和“古渡”同属过去的一切,彩色影片则和“水泥桥”共属新事物。(2)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思考:在时代进展中,“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朴素实在”变成了“巧多于拙”等内容,丰富了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3)表达了时代进展中人的“情感却无从附着”的苦恼和怅惘。(每点2分,共6分)
17.(1)“水泥桥”代替“古渡”,表明“生活在日日向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像“水泥桥”这样的新事物再漂亮、精细,也不能替代旧事物所具有的情调和趣味。(3)新事物虽漂亮、精细,但我们的情感却无从附着,旧事物则常常能带给我们内心的慰藉,带来“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0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齐白石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8.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6分)
▲ ▲
19.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6分)
▲ ▲
20.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6分)
▲ ▲
18.(1)勾影《芥子园画谱》;(2)跟萧芗陔老师学画像;(3)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画。(答案要是以描述经历的方式呈现的,每点2分)
19.(1)雕花工艺上改进圆刀法;(2)雕花的花样上造出许多新花样;(3)画像上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每点2分)
20.含义:可以靠卖画养家糊口了。(2分)情感:表达了祖母对孙子以艺持家的赞赏与鼓励,也表现了齐白石对自己画艺的满意。(4分,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1. 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家叶谰先生曾说过:“课堂是未知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而产生精彩,而不是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麦琪的礼物》一文用阴差阳错的方式,表现了一对贫困夫妻之间的真爱。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精彩。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意料之外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附:文言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拿看说书人的眼光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像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