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选用句式 [A组]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雁群,________。 A.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飞走。 B.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C.甚至不愿回来,飞走,远远地飞走。 D.远远地飞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解析】 做这道题首先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就能选出一个最佳的选项。 【答案】 B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________,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________,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得不可用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 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 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 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飞动如闪电”,以视觉形象沟通听觉形象;“高亢如天风”,从听觉角度写声调高。“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分别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跟前两句交叉衔接。“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承前面短句“北平郊外”,形成“短短——长长”的节奏,亦与下文的节奏相应。 【答案】 C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哲学的追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在这一点上,________。然而,哲学却不肯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而要求对问题做出理由充足的回答。在这一点上,________。灵魂的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________。正是这一点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的东西。 ①哲学与宗教相似 ②哲学与科学相似 ③哲学又和科学一样 ④哲学和宗教一样 ⑤哲学面对科学,敢思宗教之不思,又立足宗教,敢疑科学之不疑 ⑥哲学面对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解析】 本文段所陈述对象是哲学以及哲学与宗教、科学的关系。据下文提示“信仰”并与之对应,第一空选填①;与上文“作出理由充足的回答”相应,第二空应选填③;第三空根据与全文照应——“宗教”在前,“科学”在后——应选填⑥。 【答案】 C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美的感觉当然就在这深巷里。我喜欢它两边各式各样的古屋和老墙。________我尤其喜欢站在这任意横斜的深巷里失去方向的感觉。 A.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B.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C.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D.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解析】 先明确选项中的“它们”指的是“古屋和老墙”,所以所选的句子应以“它们”为陈述对象,排除A、B两项;然后按“坡度——路面——花朵”的由上到下的描写顺序来写,故应选C项。 【答案】 C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雨,郁悒而又固执地下着。____①____,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仿佛张着纱幕,____②____,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____③____。 A.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②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③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B.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②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③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C.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②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③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D.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②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③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解析】 第①句用“细语”呼应后面的“正酣”,用语更形象,“幻境”引出后文;第②句用“逐渐”跟后面的“终于”呼应,用词更准确;第③句用“夜雨”开头,符合整个语段的语境。 【答案】 D 6.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社会上常听到人们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①______。也时常见到人们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②____________________?匠人是在重复,大师是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③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他也还是一个木匠。④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设计家具,每种的样子都不会相同。判断大师水平高低的标准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已有的玩意儿,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选用句式的能力。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选用句式,往往与句子的连贯密不可分。考生做这类试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揣摩所应选用的句式,选择恰当的句式来作答。如②处,根据上下文和横线末尾的问号可知此处应用疑问句。 【答案】 示例:①吹捧 ②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 ③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④大师则绝不重复 ⑤有没有突破与创新 7.根据语境,在下列横线处填入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紧密,语意连贯。要求:使用反问句,不超过20个字。 今天,当我站在(西安)古城墙上纵目四望时,才猛然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分明是在创造,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干规定了答案所用的句式应为反问句,所以考生只需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用反问句的形式加以表述即可。 【答案】 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 8.请为下面的语段续写一句结论性的话。要求:①运用反问句的句式;②语意连贯,简明得体。 一段“90后”少年殴打七旬老人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两名少年对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满嘴脏话并拳脚相加,老人虽然奋力反抗,但依旧敌不过年轻小伙的拳打脚踢。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这两名少年身上却荡然无存。我不是很喜欢看韩剧,但韩剧中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难道在敬老的传承上,我们要输给外国人吗? [B组] 1.(2012·北京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的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解析】 答题时先整体把握语段的表述主体与中心,本段材料表述的核心对象是“引力波”。再注意上下句关键词语的提示和照应作用,在第一空和第二空之间,“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是个十分重要的句子,由此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选④。 【答案】 B 2.(2012·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_______,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满庭鸟迹印苍苔”是说人迹罕至,可以排除D项;“西斋”“满庭”都表明在家中,不会在“林间”,可以排除A项;而“过客稀”不会导致“满庭鸟迹印苍苔”,因此只能是“人不到”,而且“人不到”更显出清幽、僻静,更吻合诗歌的意境。 【答案】 B 3.(2012·安徽卷)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要搞清写的是“相应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第二要注意读懂语段内容。答题最关键的是抓住第一句话的“可游、可居、可望”。从所给的语段内容看,该语段主要是在谈“望”,答案必须围绕此内容填写。 【答案】 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4.(2011·北京卷)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____①____,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____②____,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B. C. D. 【解析】 答题时先整体把握语段的表述主体与中心,再注意上下句关键词语的提示和照应作用,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的暗示信息。由语段可知,①处后一句主语应承前省略,而宾语为“聚居地”,所以①处语句的主语应为“古城”,由此排除B、C两项。而②处,可根据搭配习惯和后一句的主语“上面”确定选项为D项。 【答案】 D 5.(2010·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解析】 A.“落红满地”写的是晚春景色,与“此是春来第一声”矛盾。B.与诗歌内容和意境正好相符。C.“春山”写的是山中景色,与第一句“城雪初消”的“城”矛盾,“一路鸟空啼”写的显然不是一声鸟啼,与“春来第一声”矛盾。D.未写声音,也看不出描写春天景色的意思。 【答案】 B 6.(2010·课标卷)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___①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____②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____③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____④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____⑤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第2句中“这”复指第1句中的“学生给父母洗脚”,“质疑”也应围绕这一点提出;②说的是文段的中心,本段话的中心是“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联系上下文,③处应填句子的意思为:简单的统一的要求,即“一刀切”的模式;④前说“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后面一句应与“不但”呼应,反向递进,所以应填“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感恩教育必定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据此可填⑤的内容。 【答案】 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刀切”的模式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