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胜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品训练:【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跟踪训练2】 【跟踪训练】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来源:学科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项脊轩变化的一组是( )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④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⑤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⑥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对本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并用“喜”贯穿。 B.第二至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妻子的往事,用“悲”贯穿,隐含作者对家庭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开头写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D.文章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的好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可以睹物思人,使人产生“人是物非”之感。 C.托物寓情,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D.与题目“项脊轩志”照应。 4.对本文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少年归有光是一个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B.文章采用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所挚爱的祖母、母亲、妻子和奶妈的怀念之情,凭借之物是项脊轩。 C.本文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D.文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写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参考答案:1.D(②是叙述修葺以前大家庭的情况③④是叙述分家以后的家庭情况。2.B(第二至第三段叙没有回忆妻子的往事。3.B(“人是物非”错误)。4.B(对“所挚爱的……奶妈”错误)。 (湖北省黄石二中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任烦剧 剧: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 制:式样。 C.因公累解职 累:积累。 D.为相知之家作家传 知:交好。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 )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3分) (2)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3分) (3)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 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 后 数 日 陵 败 书 闻 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 听 朝 不 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参考答案: 9.C(累:牵累,连累) 10.C( ②说明其刚强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 11.B(“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间并无因果关联) 12.(1)(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德:感激,1分。 (2)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毒:坑害,1分;恒:平常的、普通的,1分。 (3)世人说(或: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苟:如果,1分;岂徒:哪里只,1分。 13.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后 数 日∕陵 败 书 闻∕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听 朝 不 怡。(每正确断开一处给0.5分,满分3分;每错误断开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有能超过的。) 附:文言文译文 梅圃,长沙人,姓周,名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号。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后来)调往宁朔。他为人明白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不辞劳苦。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叫做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滥,周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又稍微改变它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周梅圃全力监工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时少但功效长远。周梅圃在宁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绩,而以治水的功绩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 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处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依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被调往贵阳,也因为刚强耿直,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清理积聚的案件,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来源:学科网] 周梅圃经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巡抚。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周梅圃早就听闻(这种事),对此深恶痛绝。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与他约定要同心同德。巡抚表面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相反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于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婪而自毁。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提到周梅圃。 我认为: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为守法循理的官吏写传,是史官的职责,撰写史传的文法非常严谨。我不担任史官的职位,为相互交好的朋友写家传,或许会有不切实的言辞。我称赞周梅圃治理政事的能力,为他作传,选事简单,我认为以后如有好的史官,选取我的文章并将它收录在循吏列传中,我也应该不会感到惭愧了。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来源:学科网ZXXK]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答案:①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3分。大意1分,“潜”1分,“名”1分。) ②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3分。大意2分,“之”1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② 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 答案:①从前雍丘县以盗贼多为苦,但是不曾抓到过盗贼,当时的人没有谁明白其中的缘故。(苦:苦于、以……为苦,为……苦恼,1分;莫:没有谁,1分,故:缘故,1分。) ②去年辽主正在吃饭,听说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两次称好。(方:正,1分;中国:中原,1分;再:两次,1分。)[来源:Z。xx。k.Com]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来源:Zxxk.Com] ②既明其非罪,改庐州。 答案:①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振”“责”各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既”“改”各1分,全句大意1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②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答案:①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得分点:稍、剖析、卒各1分)[来源:学科网ZXXK] ②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得分点:工、拙、乃各1分)[来源:学科网]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②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答案:①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与”译为“赞成”,1分;“少”译为“贬低”,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来源:Zxxk.Com] ②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译对“百一”、“十九”得1分;“说”译为“游说”,1分;译对句子大意得1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