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二十一) [语文基础知识+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狡黠(xiá)     盥(huàn)洗 肖(xiào)像 铩(shā)羽而归 B.木讷(nà) 收讫(qì) 塞(sè)责 栉(zhì)风沐雨 C.桎梏(kù) 整饬(chì) 辟(bì)邪 岿(kuī)然不动 D.哂(shěn)笑 聒(guō)噪 挑(tiǎo)灯 怏怏(yàng)不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申张 大拇指 弱不禁风 筚路蓝缕 B.妨碍 水笼头 分庭抗礼 铤而走险 C.凑合 撒手锏 虚左以待 优哉悠哉 D.发轫 舶来品 绿草如茵 暴戾恣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台湾作家九把刀所说的“希望30年后能够和金庸并驾齐驱”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干掉金庸”,很多人批评他哗众取宠。 B.在NBA停摆期间,美国一些球星面对国外某些俱乐部开出的高额薪金铤而走险,到欧洲、亚洲的某些球队签约赚钱。 C.尽管国人没有寄予太大期望,然而中国女排却给了国人一个惊喜,每场战役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各方面都展现了强队本色。 D.中国的“日本研究”队伍大幅萎缩,无独有偶,美国也有类似现象,美国人的“我们对日本没有兴趣”使日本人十分伤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测量结果显示,水城威尼斯的历史老城区正在缓慢地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B.步入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游客们在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田园,领略完全不同的江南乡土风情和特色民居建筑。 C.“天下第一村”华西村328米高的“空中新农村”大楼豪华程度令人惊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商定的《上海公报》,为40年后甚至未来的中美关系定下了扩大共识、承认分歧、加强合作的准则。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铅色水鸫的行为最具代表性。它常守候在溪面浮凸不动的岩石上,然后沿着岩石群逐一跳跃,捉捕溪岸附近肉眼难见的蜉蝣与蚊蚋科小虫。溪涧的天地小,溪鸟的领域感自然十分强烈,铅色水鸫更是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山不容二鸟,两者之间势必起冲突。我却未看见小剪尾打赢过铅色水鸫。 ①它的体积约莫麻雀大,攻击性却勇猛凶悍 ②究其原因,原来它的习性类似铅色水鸫 ③日后我也发现只有小剪尾独独会遭受铅色水鸫的排斥 ④不但觅寻的主食来源一样,体积也相似,而且活动的位置都是岩石滩 ⑤在溪涧王国里,这种场面算是最激烈的争斗 ⑥我经常看见大它半倍的小剪尾遭到驱逐,落荒而飞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⑤③②④ C.⑥①②④③⑤ D.⑥①③⑤②④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宋]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 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于1124年被贬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南方偏远的地方。 6.(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既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学者盛称“乾坤”一联为“学杜而得其骨”者,为家国之忧而心碎,而头白,正是杜诗与陈诗共具的思想特色。结合这首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 “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9.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项训练(二十一) 1.D [解析] A.盥洗(guàn);B.木讷(nè);C.桎梏(gù)。 2.D [解析] A.申—伸;B.笼—龙;C.悠—游。 3.B [解析] B项不合语境。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A项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C项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得好,值得肯定和赞扬。D项无独有偶:不止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4.A [解析] B项搭配不当,“领略”和“民居建筑”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可改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D项语序不当,“承认分歧”和“扩大共识”位置应该互换。 5.B [解析] 承接上句应该是介绍“铅色水鸫”的特征,故①放在第一空,排除C、D两项。⑥句中的“它”应指代上句中的“铅色水鸫”,因此⑥紧跟①后,⑤句紧承⑥句作出总结,故排除A项,答案选B。 6.(1)A [解析] 曲解诗意。阴:水之南山之北。“楼阴”指楼的北边。“背日”与“对日”相对。这两句的意思是:岳阳楼天下闻名,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长江堤坝绵延不绝,壮丽景观尽收眼底。 (2)[答案] 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诗的前两联写景,第一句总起,二、三、四句具体描绘所见景象,所以回答第一问将二、三、四句内容答出即可。要回答这种描写的作用,首先须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其次看这些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何关系。 7.[答案] 示例:从全诗看 “乾坤”二字下得沉痛,整个天地都聚于作者笔下,本是壮阔;不过这“乾坤”中的愁绪也都聚拢了过来,“万事集双鬓”,鬓发必白;何况“臣子一谪今五年”,心中涌起的波涛必不是喜悦与兴奋,联系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便可知那涌动着的必有家国之忧。在这一点上,陈与义此诗表现出与杜甫相同的思想特色: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了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想一想,历史哪一次革命哪一次护国不都是因为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才开始,才成功的?谭嗣同说:“中国自古以来未尝有为变法而流血者,那就从我开始吧。”他的鲜血虽未获得直接的成果,但他的鲜血为后来者堵上了一条错误道路,他以自己的生命给后人献上了精神的良药。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才不会陷入小我的利益之圈难以自拔,我们的社会才能一步步前进。所以,我认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值得珍惜,应好好继承。(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2分;结合本词分析,2分;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4分;行文思路、语言表达,2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解析] 首先要正确解读题干中的“思想特色”: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然后再联系本词和阅读体验谈认识。 [诗歌赏析] 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诗人避难流落洞庭之滨。那天下壮观的岳阳楼,强烈地吸引着诗人登临览胜,抒怀赋诗。在作这首诗之前,作者已写下《登岳阳楼》七律二首。如今再次登临,依然是佳景览不尽,感慨抒不完。 本诗前四句,诗人着力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观特征。岳阳楼在“洞庭之东江水西”;再次登临,诗人选择站在楼之西北角。从这里望去,北面是浩浩的长江,江风阵阵,浊浪腾涌,一往无前;江边长堤,曲折蜿蜒,连绵不断。西南则是碧波万顷的洞庭湖,波光潋滟,湖岸草木葱茏,相连不绝,一直延伸到穷荒僻远的南方天边。江水浊黄,湖水清碧,对比强烈,异态纷呈。 面对此景,诗人凭栏良久,自身迁谪之恨,国家兴衰之感,不觉一齐涌上心头。万千感慨、诸种情怀,凝成掷地有声的一联诗句:“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作者遭谪已有五年,五年之中,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国无宁日,人无宁日。“靖康之难”,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是年,诗人三十九岁,头发愁白,真是天下事迁谪恨都反映到双鬓之上。此时,诗人思绪缥缈,联想到古往今来,与自己遭际略同的何止一人?汉代的贾谊被贬长沙,途经湘水,曾做赋以吊屈原。尾联所谓“欲题文字吊古昔”即指此事。然而作者此时的处境却比贾谊更坏,心境也比贾谊更差。所以即使像贾谊一样抒发吊古之情,也感到力不从心,难于下笔。于是只得面对风壮浪涌的长江、洞庭而茫然无语了。 为了表达欲语又止、抑塞难堪、郁戾不平的思想感情,此诗采用了拗体格律,音节拗怒,陡折峭拔,与老杜《白帝城最高楼》等拗体律诗格调相同。陈与义不愧“学杜而得其骨着”也。 8.A [解析] A项,信息可由第一段中得出。B项,缺少必要的时间限制,原文中有“如今”二字,说明这只是目前现象。C项,属于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而且让澳大利亚驼满为患的主要原因也不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D项,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有误,原文是说“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 9.[答案] ①满足沙特人日常生活和宰牲献祭的需求;②满足沙特人情感上怀旧的需求;③缓解沙特人看到澳大利亚人捕杀骆驼的痛苦;④缓解阿拉伯半岛骆驼数量急剧减少(沙特骆驼濒临灭绝)的忧虑;⑤缓解澳大利亚“骆满为患”的压力。 [解析] 全文写的都是沙漠之舟回归故里,原因来自两大方面:澳大利亚和沙特,从这两个方面回答即可。但要注意答题角度,说沙漠之舟回归的作用,即对澳大利亚和沙特各有什么好处。(答出四点得5分) 10.[答案] 文中澳大利亚为修建铁路引进大量骆驼,而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野骆驼繁殖,最终导致“驼满为患”。我认为,我们做事情应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影响。几千年前,孟子就曾经提出过“数罟不入洿池”,意思就是细密的渔网不能用来捕鱼,因为这样做会使池中的小鱼继续生长,从而获得长远利益。美国政府曾一度捕杀狼,保护鹿群,可狼的消失使鹿群大量繁殖,导致草场受到破坏,危害环境。正是美国政府只顾眼前,没有考虑长远,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我以为我们做事要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观点正确3分,联系实际阐发思考5分,语言表达2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解析] 针对“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谈出自己的看法,再联系实际,加以阐发证明自己观点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