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二十五) [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剽(piāo)悍      语塞(sè) 多棱(líng)镜 不着(zhuó)边际 B.矗(chù)立 角(jué)斗 配给(jǐ)制 公开露(lòu)面 C.散(sàn)播 拂(fó)晓 一溜(liù)烟 相(xiàng)机行事 D.说(shuō)服 撷(xié)取 文绉绉(zōu) 消弭(mǐ)灾祸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稼穑 忌惮 怙恶不悛 满腹经伦 B.减默 觊觎 年高德劭 鸠占鹊巢 C.暮霭 通牒 出奇制胜 扑朔迷离 D.畸形 毗邻 针贬时弊 厉兵秣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说起詹天佑,自然就联想到令人穷尽________的铁道线,那钢铁坚韧的质地饱含了他不朽的精神。 ②日本舆论认为,所谓防卫“空白区”,不过是________的扩充军费理由;与其渲染“中国威胁论”,不如把军费省下来,用于资金拮据的灾后重建。 ③在苏州,一位少女在雨中为残疾人撑起一把伞;在赣州,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位跌倒的老人……总有一种感动让人____________,总有一种情感触动心怀。 A.野外    跛脚    心神不定 B. 视野 蹩脚 怦然心动 C. 野外 蹩脚 心神不定 D. 视野 跛脚 怦然心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进行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互相学习。 B.第四十二个“世界地球日”之际,国土资源部联合多部门在浙江进行了《地球年轮——“金钉子”的故事》首播仪式。 C.《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全面展示新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用事实揭穿达赖集团散布的种种谎言,有利于西藏的长治久安。 D.海洋局海洋环保司等有关监管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再次登检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B、C平台,发现C平台继续仍然有少量油花溢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B.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喜剧《悭吝人》塑造了答尔丢夫这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C.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 D.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他“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二、名篇名句默写(5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5)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山不厌高,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 (8)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4分) 7.在5月13日母亲节到来之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同学们想了两个上联,请对出下联。 (1)怀胎十月,母爱深似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幼时不晓事,妈妈唠叨总逆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恩和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8.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习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