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导学练习
20赤壁赋
这篇赋的整体构思是:夜游之乐,乐极悲来,因悲生悟。一. 第一自然段:写主客夜游赤壁的情景。1.首句的作用除了起了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 。2.这一段写作者泛舟所见景象,是以????? 、????? 、?????? 等3个景物为主,并为文中第?? ???自然段张本。二.第2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1.开头一句中哪一个字承接上一段?答:?????? 。2.下面是对“歌”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作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B.? “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托人的胸怀广阔。C.? 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D.? 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3.作者写箫声哀怨起什么作用?选出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出箫声的凄凉,表现主客的凄凉。B.? 突出吹箫的技巧高超。C.? 箫声哀婉,主要是列出下文的主客问答,转乐为悲。D.? 突出客人心中的愤愤不平,为主人的回答伏笔。三.第3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1.阅读“客曰”一段的语言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对这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怀古从诵古诗句写起,再写目中所见地形,后写古人曹操。B.? “方其”以下8句,是推测,是想像,极力渲染,此即所谓“铺”,是赋之正统写法。C.? “寄蜉蝣”以下8句,表现的是客人的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这是苏轼所不能赞同的。D.? 体现这一段主要内容是的重点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这段以“托遗风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哪一句话?答:__________________四.第4自然段:写作者豁达乐观。 1.作者以水和月为喻,旨在说明:(超过2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变”与“不变”关系看,“客”生“哀”与“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苏子不“哀”不“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_________”。五.第5自然段:写主客转悲为喜。 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点题 2.风、水、月;“苏子曰”一段。 二、1.乐 2.B写景写人 3C 三、1三个问号和“况”。2C 3“何为其然也” 四、1世界万事万物,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2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苏子知其变,又知其不变。3况吾与子。 五、(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