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shuò?? 晦朔??? 追溯??? 媒妁??? 横槊赋诗?? 众口铄金
B.jì???? 觊觎??? 偈子??? 发髻??? 自古洎今?? 江山社稷
C.fěi??? 悱恻??? 绯闻??? 菲薄??? 蜚短流长?? 文采斐然
D.míng?? 缗钱??? 沧溟??? 名讳??? 冥顽不灵?? 明镜高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魏晋文人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不拘行迹的放诞,为后世流传了许多佳话,他们的诗文也为后世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思想光辉。
B.小提琴谐奏曲《梁祝》是民族经典,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其艺术价值对中国交响音乐发展、中国音乐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C.秋风轻拂,霜染露润,加上阳光的刻意抚摩,银杏树披上了金黄的盛装,纹理脉胳之间,透露着清华而高贵的气韵。
D.只有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了才能产生兴趣的文学作品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一定可以叫我们忘记我们黑暗狭窄的房屋、破烂单薄的衣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多少人回忆一生时曾遗憾与同代的不朽人物擦肩而过,而我却能逃此遗憾,与心仪已久的纳什缘悭一面,有一次面聆教诲的机会。
B.鳞次栉比的高楼,玻璃山的城市,浮光掠影的夜生活,以及笑靥如花的容颜,在那个时代,“南边”俨然成了繁荣昌盛的代名词。
C.这类著作因被视为不刊之论,而不被时人看好;有的著作者选择愤激难遏,付之一炬,有的著作者选择藏之名山,传于后世。
D.人们在探索玛雅文明时发现了玛雅人在数学与天文方面惊人的造诣,在那个科技不甚发达的时代,玛雅历法的计算如此精准,真是匪夷所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双面苏绣的精美绝伦,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B.相对弱势的文化教条和杂居的文化背景,以及较为宽松的政治统治,培养了南人拓荒生存的品质,也使南蛮之地的臣民敢于跨出国门去寻找乐园。
C.这种充满质感的生态交流,看似琐碎,却有着远远超越政治、军事、外交领域各种大命题的深刻性,直接渗透到生命底层,甚至渗透到生活底层。
D.这些杂交水稻由于产量高,而且比外国进口的杂交水稻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5.语言应力求准确、鲜明和生动,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 ,而且??????? ,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以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对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 。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 !
①洞开窗扉? ②卷起百叶帘? ③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④如果外界的风力太大,就把窗户关紧,减少对你的冲击 ⑤请你毫不犹豫的动手把它安装好? ⑥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②①③⑥???? D.②①③⑤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知章及徐坚 ? 表:上表推荐
B.侍郎衣冠之选 衣冠:衣着,穿戴。
C.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靳:嘲笑,奚落
D.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望:埋怨,怨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B.以宅为千秋观而居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与族姑子陆象先善 秦伯说,与郑人盟
D.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B.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C.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D.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职务。
B.本文为《贺知章传》,记叙中却插入了薛令之辞官回家之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贺知章当时所受恩宠之深。
C.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且书法品味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寥寥十几个字的书法作品被当时人们视为珍宝收藏流传。
D.不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很赏识贺知章,他不仅有在任时的“一日并谢”的恩宠,也有辞官回家时“帝赐诗”的厚遇。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秋? 径?? 保暹
????????????????????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注释】保暹(xiān),字希白,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著名诗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今存诗二十五首。
⑴本诗第二联采用 手法,突出了山林雨过新晴的凉意宜人和柔美宁静。(2分)
⑵清代学者汪景龙评说这首诗时称它“得幽淡之旨”,请你结合诗歌的第三、四联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 ???? ,??????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四、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③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④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⑤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⑥六合、泰州、盐城、苏州、淮安等5城市争夺《茉莉花》的属地权,但此次争论的最大焦点依旧是《茉莉花》归属地究竟是扬州还是六合。此次纷争起因主要来自于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何仿。据何仿考证,《鲜花调》除流传于六合外,在苏州、徐州及邻近六合的仪征一带也有流传,但根据约定俗成的惯例,均依据采集地作为民歌的籍贯。
⑦茉莉花啊,茉莉花,真是一朵奇异的茉莉花。
13.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民歌茉莉花的唱法。
B.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的争议。
C.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D.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茉莉花”民歌“鲜花调”,虽然唱法有很多种,但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流行区域在江浙。
B.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还不会用简谱来记载。
C.由于吸纳了其他艺术成分,《茉莉花》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江苏与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唱腔不完全相同,但都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由于何仿的考证,争论不已的《茉莉花》的属地权已经尘埃落定,有了明确的说法,得到了争夺各方城市的一致赞同。
15.在文章末尾,作者慨叹茉莉花的“奇异”,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奇异”的表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A,溯sù;C,绯、蜚 fēi;D.缗mín。
2.【答案】D【解析】A. 行迹-形迹; B. 谐奏-协奏;C. 脉胳-脉络。
3.【答案】D【解析】A,缘悭一面:无缘相见。悭,缺少。B,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C,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D,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4.【答案】B【解析】 A,搭配不当,将“双面苏绣的精美绝伦”改成“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使之与“旧址”并列作主语,这样才能与“佐证”相搭配。C,语序不当, “却直接渗透到生活底层,甚至渗透到生命底层,有着远远超越政治、军事、外交领域各种大命题的深刻性”。D,成分残缺,在“而且”与“比”之间,加“具有”。
5.C(②与①构成递进关系,因此②在①之前,如此排列更显准确。前文语境有前后转折(“但是”)对照的语意,因此第三空选择与“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句意相反或相对的句子为宜,后文亦有“心灵小木屋”等语,加之③运用比喻手法比④句更鲜明生动,故应选③。⑤⑥意思相同,前有问句,后有“感叹号”,⑤句子太长语气舒缓,不如⑥连用短句,短促有力,语气果断。故选⑥)
6.答案:B (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
7.答案:C(A项中前一个“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一个“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B项中前一个“而” 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就”;后一个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中两个“与”均为介词,可译为“同,跟”。D项中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8.答案:B(找出短句的标志性词语,如“曰”“然”“然后”“此”,在这类词语的前后断句。理清词语搭配,划定领管范围,如“怀”的领管范围是“之道”“之文”。了解古人行文习惯,如对仗、对举、互文,确定断句范围,“侍郎”对应“学士”。)
9.答案:A(礼部尚书是贺知章死后,肃宗追赠的,他生前不曾担任过。)
10.答案:⑴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注意“谭”“风流”“鄙”的解释。)
⑵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的时候就不再拒绝。(注意“具”“研”“惬”的解释。)
⑶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注意“属辞”“可观”“刊”“饬”的解释。)
参考译文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情旷达平和,擅长谈论喜欢说笑,和姑表兄弟陆象先交好亲善。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
(唐武则天时代)证圣初年,贺知章考中进士,破格录取群类科,接连多次升迁后担任太常博士。(开元中)兵部尚书张说是丽正殿的修书使,上表推荐贺知章、徐坚、赵冬曦等进入丽正殿书院,一起修撰《六典》等书,多年没有什么成效。开元十三年,升迁为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日之间,两次谢恩(两次得到皇上的恩宠)。宰相源乾曜和张说谈论说:“贺公身兼双重使命的荣耀,足够看出他所受的恩宠;然而学士和侍郎哪个更好?”张说回答说:“侍郎是士大夫的选择,不过也只是一个备员充数的官;学士怀藏先王的治国之道和国家纲纪、法度的典籍,并懂得怎样运用它。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唐玄宗亲自称赞赏赐他,升迁他为太子右庶子,充任侍读。
申王死,皇上下诏选牵引灵柩唱挽歌的挽郎,任礼部尚书的贺知章奉召挑选,选取和舍弃有失公平,那些落选的承荫子弟在他家门口大声地吵闹、诉说,贺知章的手下无法制止,贺知章就登梯子,爬上墙头探出脑袋来解决问题,人们都嘲笑他。因为这件事转调到工部。肃宗担任太子时,贺知章升迁为太子宾客,授予秘书监,左补阙薛令之兼任侍读。当时东宫的官员多年来没有得到升迁,薛令之就在东宫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诗中埋怨俸禄微薄,没有得到升迁,皇上(唐玄宗)看见了,就写了“听凭你自己的安置”。薛令之于是辞官,步行回到自己的家乡。
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常在平民聚居地游戏玩乐,自称“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满足的时候就不再拒绝,然而只是在纸上写十几个字,世人把它视作珍宝流传。
天宝初年,因为生病,他梦中游历帝居(天帝的宫殿),几天才醒来,于是向皇上请求回到家乡当道士,皇上下诏同意他的请求,贺知章把家宅改名为“千秋观”,居住在那里。他又请求皇上赐周宫湖几顷水面作为放生池,皇上下诏赐给他镜湖剡川的一角。他辞官回家时,玄宗写诗送他,皇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后又升迁他的儿子曾子做会稽郡司马,赏赐他绯鱼,让他侍养。死时八十六岁。肃宗乾元初年,贺知章因为是皇上的旧臣,追赠为礼部尚书。
11.⑴答:以动写静(或答为“以声衬寂” “反衬”;答“衬托”“对比”,“情景交融”给1分)
⑵答:①颈联,以“虫迹”“幽穴”等一般人难以关注的细微之处的摹写展现了大自然和谐、宁静的原始形态之美,极力渲染林中之静。②作者将观察的目光投注到“虫迹”“苔痕”等细微物上正是源于他闲静淡远的心境和对山林生活的喜爱。(3分)③尾联,诗人展开美好的想象,遐想峰顶下层峦深处的幽谧,表现了诗人对宁静安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2分)
12.(1)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2)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3)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13.【答案】C【解析】A、B、D三项分别介绍了民歌茉莉花的某个方面的特点,C项的概括最全面。
14.【答案】C【解析】A,混淆了全称与特称,遗漏了“主要”这一信息。B,因果不当,“很少有曲谱记载”的原因不详,根据文中信息不是不懂得用简谱的原因,古代人可以用“工尺”谱来记曲谱。D、根据文意“一致赞同”有误。)
15.答:(1)曲名相同,曲谱不一,唱法有别。(2)融入了传入地的地方艺术元素,吸收了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使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大增。(3)流传的历史具有曲折多变的特点。(4)属地权引发争论。(一个要点1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16.答:表面上是自己主动、自己情愿的意思(1分),实际上是反语(1分),指刘佛谛是被逼无奈伤心绝望而自杀,表达了作者同情和愤慨(2分)。
17.答:(1)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对好友刘佛谛的回忆;(3)奠定了全文难忘、伤感的感情基调;(4)起到了文眼的作用,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上述四点依次分别从手法、内容、情感表达、主旨表现等四个角度作答,每个要点1分。】
18.答:(1)刘佛谛在学校以幽默而出名,我为他取别名,后来他因别人对这一别名的误会而陷入尴尬中;(2)“我”和刘佛谛相识相知共苦乐;(3)刘佛谛是个乐天主义者,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能保持乐观心态;(4)刘佛谛虽然新旧学造诣高,因不急于事功而无所成就;(5)一个乐观主义者,却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答对2个要点得3分,答对4个要点得6分。以其他内容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如第1个要点,是根据第2段和第6段的内容整合而成的。】
19.【答案要点】(1)通过“我”与刘佛谛的相交相知等事件的回忆,抒发作者对刘佛谛以及相关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刘佛谛悲惨结局的悲伤与愤慨(3分)。(2)乐观的刘佛谛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世界,借此表现文革这场浩劫对人身心的摧残,造成的深重苦难(2分)。(3)通过刘佛谛一生的叙述,启迪人生哲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艰难重重,要充满希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如果消极绝望,只会寸步难行,甚至无法生存(3分)。
【答案中各要点应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表述,要点之间忌交叉重合;要点的表述应源于文章内容,指向作者意图;表述格式应体现“用什么表现意图”“为什么这样写”等。】
20、【参考角度】
1、从大树的角度立意。①肯定性立意:宁折不弯,不屈不挠。②否定性立意:不识时务,以卵击石。
2、从小草的角度立意。①肯定性立意: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②否定性立意:卑躬屈膝,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3、从大树和小草的角度立意。①既要不屈不挠,又要审时度势。②当进则进,该退则退。
4.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赞美大树和小草,是因为看到了它们各自的优点)
5.不以成败论英雄(大树折了腰,却也值得赞美)
21.【写作示例】
? 我认为有必要。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这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任由他人掠夺,我们将失去让自己赖以立身、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会减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削弱我们的文化底蕴。而且,久而久之,传统文化的掠夺可能会使我们的子孙成为文化的乞儿。
我认为没必要。任何一种真正的微带的文化资源,绝不会仅仅局限于一域,也绝非圣贤或经典之初衷。耶稣教起源于中东,但如今耶稣教并不为中东所独有而在世界广为流传。《周易》的影响超越国界,成为东亚人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正体现了文化的推导力和影响力。我们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如何将自己的文化变成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经典,而不是时刻想着把它收入囊中,据为己有。
还可综合上述两者来谈,倡导个性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