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小试(七) 一、语言基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谄媚(chǎn) 甲壳(ké) 桎梏(gù) 椎心痛恨(zhuī) B、鱼鳔(biào) 碑帖(tiè) 嫉妒(jí) 间不容发(jiān) C、内讧(hòng) 炽热(chì) 妊娠(chén) 一丘之貉(hé) D、讣告(fù) 炮烙(luò) 龌龊(chuò) 果实累累(lěi) 2.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科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荫庇??? 频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珠联璧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是 在劳动合同期内的,不存在试用期满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 ②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亮剑》播出前并未 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③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几乎席卷全球,已经使冰岛宣布国家破产, 严重。 A.包含 大事 事态 B.包涵 大肆 事态 C.包含 大肆 世态 D.包涵 大事 世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B.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C.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D.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为横线上选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申委邀请张艺谋拍一部申奥宣传片,张艺谋答应了。他说:“这部仅十分钟的短片可能会是我执导的压力最大而观众最少的作品。申奥这样的大事成功了当然不会只因为一部介绍片,可因为大事头绪多,一旦出问题,很可能是类似宣传短片这种细节上出了纰漏。也就是说,______。这样的挑战让我感到责任重大。” A、一部好的宣传片一定能令申奥成功,而一部坏的宣传片也一定会让申奥失败 B、一部好的宣传片不可能令申奥失败,而一部坏的宣传片也可能会让申奥失败成功 C、一部好的宣传片不一定能令申奥失败,而一部坏的宣传片也不一定会让申奥成功 D、一部好的宣传片不一定能令申奥成功,而一部坏的宣传片却一定会让申奥失败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 书剑 侠 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祯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鐍山门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 驶:驾车 B、殿侧有小门,扃焉?????????? 扃:关,锁着 C、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 辟:开 D、罗拜谢云?????????????????? 罗:围绕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持朱封鐍山门而入??????????????????? 山门砉然而辟 C、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8、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B、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C、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D、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9、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允许别人投宿尼庵和帮差役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看来,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的女子。 B、戴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这些差役,并且凭一己之力打倒了众差役,劫走了官银。 C、尼庵剑侠行动迅速,在答应了差役后没多久,就杀了红帩头,她让护卫先行回来,而自己另雇驴驮着官银回来。 D、从上下文看来,新城令崔懋在章丘西新店遇到的年三十余的妇人,就是他的侄子鹓所听故事中那个年十八九的尼姑。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3分) ⑵ 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4分) 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3分) 三、古诗名句(13分) 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答: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2、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① 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②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四、(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16.试举生活中的一个事例说明“和而不同”的哲理。(不能用文中事例)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17-20题 记得有一次接受一个跑长途的任务,是给工厂的大食堂拉土豆。那次开卡车去的是一个很偏僻的乡村。 一切都弄妥了,土豆也装上了,似乎可以走了。但是,在村办公室,采购员、村长、会计三个人已经喝成了知已,我只好悄悄地溜了出来,躲进卡车的驾驶室里。 我打开了车上的暖风,加上皮大衣的暖气,加上刚才陪着喝的两杯酒,睡意很快向我袭来了。当我刚刚要睡着的时候,便听到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 我立刻坐正了身子,发现敲门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 小女孩穿着一身补满了各种颜色补丁的棉袄棉裤,正胆怯地看着我。女孩给我行了个队礼,说,叔叔,你买不买黄豆? 不买了,谢谢你吧。?? 叔叔,你买吧。我妈妈说,卖了钱,给我做花衣服…… 小女孩说着,泪蛋蛋就滚了下来。 我跟着这个小女孩儿往她家的方向走,月光下我分明看到,小孩的鞋露出了脚趾。多好的女孩儿啊。我在心疼这个女孩的同时,竟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自豪起来。这是不是另一种残忍呢? 小孩儿,黄豆是你家种的么? 是我一粒儿一粒儿在地里捡的。你买吧,可好了,我是少先队员,不会骗你的。 你几年级? 差不多二年级。 怎么会差不多二年级了呢? 老师说的。老师说,曼子,你差不多够二年级了。叔,我们班几年级的同学都有。 小女孩的家是一幢泥房。屋子里漆黑一团。一盏小油灯被点亮了。我这才看清楚,小女孩的母亲很年轻,怀里还抱着一个叼着奶头的孩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只在昏暗的油灯下,依稀可见火炕上摊放着一条败絮丛生的被子。 小女孩立刻把黄豆取了出来。只有小半面袋黄豆。 小女孩儿蹲下来,挽下面袋口,仰着头,让我看。? 我拿过油灯看着,然后又看看小女孩儿,看得出小女孩黑黑的眸子里很紧张。 我站了起来,问年轻的母亲,多少钱一斤? 年轻的母亲干着嗓子说,两毛钱一斤?行么? 我问,这些有多少? 小女孩抢着说,15斤。 我掏出了3块钱,递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接过钱,立刻递给了她的母亲。小女孩很高兴,仰着脸,看着她的母亲,笑得很甜。 我想了一下说,3块钱,够做花衣服的么? 于是,我又掏出10块钱,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说,这钱一定得给孩子做花衣服。 回到卡车上,我发现那个小女孩也跟着跑了回来。她说,叔叔,你睡吧,我在外面替你看车。说着,她站在车旁,机警地看着周围。 我下了车,把小女孩抱到驾驶室里,并取出随车带的罐头给她吃。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 我问,你怎么不吃呢? 小女孩说,留着给妈妈和弟弟吃。妈妈有病,没有奶水。 于是我取出所有的吃食,都给了这个女孩,说,走,我送你回家。 回去的路上,看到小女孩抱着罐头不好走的样子,我便蹲下来背着她走。小女孩在我的背上咯咯地笑着——这是天使的笑声呵。 送小女孩回来后,我歪在驾驶室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清楚地看见,在瑟瑟的寒风下,在连着天边的田野上,那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儿,擒着一条面袋,一颗一颗地拾着地面里被遗弃的黄豆。 是啊,我真的想把15斤黄豆分成若干个小袋,送给包括我女儿在内的那些城里的女孩儿,让她们体验一下,女孩与女孩,该有多么大的不同啊。 17.文中写“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在文中写自己“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感到自豪起来”,又说“这是不是一种残忍呢”,从本文看: (1)“自豪”是因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认为是“另一种残忍”又是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比是本文用得较多的手法,试举两例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试对小女孩的形象进行分析、鉴赏 。(4分) 六、选做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共6分) 21(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有一只鸟长着两个头,当一个头睡觉时,另一个头就担负警卫任务。 左边的头爱打瞌睡,右边的头只好常常当警卫而不得休息。 一天,右边的头在执行警卫任务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一颗香甜的果子。右边的头想叫左边的头一起品尝,但见到它睡得香,不忍叫醒它,就想:“反正我和它同一个身体,我吃下去,它也受惠。”于是就把果子吃掉了。 左边的头醒来后,听到右边的头打了一个饱嗝,又闻到一阵香味,就明白了右的头独享了美味佳肴,从此怀恨在心。 一天,轮到左边的头担任警卫了,它想也能独享香甜的果实。正好,一阵风吹来,隔壁树上掉下一颗有毒的果子。左边的头在怨恨自己背运的同时,想道:“它独享了甜果,我就独享毒果了,反正我和它是同一个身体,要死就一起死吧!”于是就把毒果吃下去了。 根据以上材料,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6分) 21(B)、《新民晚报》复刊时,曾为确立新的办报理念产生过一场辩论。有人主张,“为民分忧,与民同乐”合适;有人认为,“为国分忧,与民同乐”好。你的看法是哪一种?请简述其理由。(6分) 答: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水泥道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然而,水泥总是铺不平人生的坎,人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许多坎。面对坎,人们做出的选择往往各有不同。 请以“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800字以上。(60分) 牛刀(七)参考答案 一、 1.B 2.A 3.A 4.C 5.D 三、 6.A(“驶”应解释为“迅捷”) 7.C(“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义。A“以”:“把”,介词/引出动作工具的介词,意思是“用、拿”。B项“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为了”/动词,“是”) 8.B 9.A(B项中并不是打倒了差役,而是靠迷香;C项黑卫是驴的称呼;D项并非新城令的侄子。) 10.(1)县里的差役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灯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戒、明、手各1分,共3分) (2)带红帩头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过问,只有投宿尼姑庵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去尼姑庵述说了。(“游市上”倒装句1分,何、辄、诉各1分,共4分0 (3)这个恶人竟敢做这种狡诈奸猾的事情,(他犯下这样的)罪过应当处死,我应该为(你们)去惩处这个恶人。(猾、合各1分,省略句1分) 参考译文: 新城县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前往济南府。到章丘西面的新店的时候,遇见一个妇人: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挽着高髻,如宫中的打扮,高髻上戴着毡笠,穿锦衣,着弓鞋,穿着打扮为紧身衣。腰佩宝剑,骑一匹黑色驴子,形象不凡。这个妇人神采四射,驰行急速。崔懋试着搭话道:“哪里人啊?”妇人停下来,随意答道:“不知道什么地方人!”又问:“将往何处去?”妇人又随意应道:“去该去的地方!”随即向东驰去,很快不见了踪影,快若鹰隼。崔懋说:“可惜我匆匆忙忙要赶赴济南府,没有时间去追赶她,这个妇人应该是个剑侠啊。” 我的堂侄鹓于是讲述了莱阳一个姓王的后生的话:顺治初年,他们县的某个差吏解送几千两官银赴济南,用木箱装好银子。到了晚上,县役要投宿一个旅店,旅店主人拒绝了县役,并告诉他们:“在此镇西北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尼庵,凡是有行李包裹的,都往那投宿。”于是领着县役前往。在县役进入旅店时,门外有一个以红帩包头的男子,相貌极为凶恶可怕。到了尼庵,进入山门,有三间房屋,坐西向东;北面是观音大士殿;殿的旁边有一小门,上着锁。敲门敲了很长时间,有一老妇人出来应答。把原因告诉她,老妪说:“只管住在西面的房屋内,不会有什么损害。”县役们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蜡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到了夜半三更,大风突然吼了起来,山门哗地一声开了。众县役大惊,正面面相觑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大呼开门的声音,众人急忙哪起武器准备迎战。这时,房门已经打开,一看,就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那个人)只是手握一束香,掷于地下,众县役立即倒了下去。等到天明,县役们才苏醒过来,官银已经都没了。县役们急忙去市镇向旅店主人质问。旅店主人说道:“戴红头绡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无人敢去呵问他是谁,只有投宿尼姑庵堂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就去尼庵诉说了,但庵主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我得亲自前往向她求助。” 到了尼庵,那个老妇人出来问原因,说“莫不是为了昨夜丢失的官银之事吧?”旅店主人说:“是的。”老妇人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尼姑出来,让老妪拿来蒲团,尼姑盘腿坐下。旅店主人跪下诉说此前官银被抢之事。尼姑笑着说到:这个恶奴竟敢到我这儿施弄狡狯之技,罪该当死。我必当为你们去惩处此恶奴。“于是,回头示意老妪入内牵出一匹黑驴,尼姑取出一把宝剑,背在身上,飞跃而上向南方径直驰去。疾弛如飞,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不多时,尼姑徒步驱驴而返,手持一个人头,驴背上驮着用木箱装的数千两银子,尼姑无丝毫疲惫之意。入得山门,呼叫县役:“过来!看看你们的木箱子,官府封印是否照旧?”县役们仔细查验,果然确实还是那样。尼姑将人头掷于地上,说道:“看看这贼奴,我是否错杀了?”众人围上来一看,果然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县役们围成一圈拜谢而去。等到他们从东边回来,再去拜访那个尼姑,尼庵早已空无一人。 那个尼姑挽高髻,化浓妆,穿着华丽,打着绑腿,脚着丝袜,十八九岁的样子,容貌美丽。市井中的人说:“尼姑三四年前,和那个老妇人一起来到尼庵,不知是什么地方人。曾经有一个恶少在夜里闯入她的房间,结果被杀死,死体抛在墙外,从此没有人再敢冒犯。” 11.(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3分,“手法”2分,每点1分;“品格”1分) (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3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2分) 12.(1)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2)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四、 13.B(只有B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14 .C (最早把“和”与“同”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是增加迷惑性。) 15. A (该选项中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是错误的,本文论述“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16(略) 五、 17.“死死地抱着罐头”,表现出小女孩对罐头的珍惜,而这种珍惜,又反映出小女孩家境的贫寒。“就是不吃”表现了小女孩仅七八岁就知道克己让人的好品格。(珍惜、贫寒、克己让人三个要点,写出一个1分,两个2分,三个4分。) 18.(1)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追求美丽、享受生活,而这又是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2分)??(2)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竟要通过长时期的不懈的体力劳动去追求仅仅是一件花衣服这样的目标。 (2分) 19.(1)从村干部的吃喝与小女孩家的极度贫困对比,(1分)揭露了部分基层干部对群众疾苦的麻木、冷漠,使本文的社会意义更为广阔。(2分) (2)用自己起初上车后的睡意和后来怎么也睡不着对比,(1分)表现了自己难以平静的心情。(2分) (又如,以自己的皮大衣、车上的暖风与小女孩打满补丁的破旧棉衣,露出脚趾的鞋对比;用小女孩听我说不买豆后“泪蛋蛋就滚了下来”,与我买豆之后“笑得更甜”对比等等) 20.(1).本文刻画小女孩的外貌,用笔简省而集中,但作用都很鲜明。 (2)文章的细节描写较有特色。如写小女孩“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中的“轻轻的”就写出了小女孩的懂礼貌和略有胆怯的神情。 (3)本文写小女孩的母亲,是为了刻画小女孩主要是反映出小女孩的家境的一个侧面,使主人公形象更丰满。 21A参考示例:为人处世,应当与人为善。但很多人却宁可你死我活,也不愿意饶人一回,甚至宁愿与人同归于尽,也不让别人活着。更可怕的是这种“同归于尽”的勇敢,却往往来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是误解。其实,在很多令你怒不可遏的事情面前,只要你忍一忍,很快就会发觉,事情原本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甚至可能你一点也不吃亏,别人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坏。 21B答案示例:主张“为民分忧,与民同乐”合适。其一、这个理念表明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报纸理当为民服务;其二、《新比晚报》非党政机关报,作为民众喉舌,既然应与民忧乐与共;其三、为民分忧,其最终目的虽然也是为国分忧,但“为民分忧”理念更具体,可操作,更能体现编辑、作者与读者的密切关系。 认为“为国分忧,与民同乐”好。一是这个理念有高度,能鲜明地体现报人的爱国情怀;二是这个理念也表明了报纸与国家、人民的依存关系,报纸为国分忧的落脚点当然也是为人民造福祉。 (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