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熨帖/熨斗 花茎/不胫而走 收讫/迄今为止
B.宿命/星宿 深邃/遂心如愿 坍圮/杞人忧天
C.角色/主角 珊瑚/姗姗来迟 确凿/方枘圆凿
D.玷污/砧板 模具/一模一样 瑕疵/龇牙咧嘴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yù/yùn,jīnɡ/jìnɡ,qì;B项,sù/xiù,suì,pǐ/qǐ;C项,jué,shān,záo;D项,diàn/zhēn,mú,cī/zī。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荒芜 缘分 宿命 雕栏玉砌
B.苍桑 坦荡 沉寂 失魂落魄
C.祈祷 窥视 落莫 迷迷糊糊
D.凝重 剥石 嘈杂 声名狼藉
解析:B项,苍桑—沧桑;C项,落莫—落寞;D项,剥石—剥蚀。
答案:A
3.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四百多年里,它(古园)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A.剥蚀 淡褪 坍圮 B.浸蚀 消褪 坍塌
C.腐蚀 消褪 塌陷 D.剥蚀 淡褪 坍塌
解析:选词时要注意四百多年的慢慢变化。
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现在很多人干什么都想急于求成,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做事。为达目的,这些人可谓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A.急于求成 B.循规蹈矩
C.绞尽脑汁 D.机关算尽
解析:A项,“急于求成”,意思是急着要取得成功;B项,“循规蹈矩”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C项,“绞尽脑汁”意思是费尽脑筋;D项,“机关算尽”比喻用尽心思。B项应改为“脚踏实地”。
答案:B
5.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 Ks5u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________——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________,而且越搬离它越近了。
A.就一直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住 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
B.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可总是在它周围搬来搬去
C.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
D.就一直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住 可总是在它周围搬来搬去
解析:根据课文原文,结合上下文文意来完成此题。
答案:C
二、阅读鉴赏(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合 欢 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Ks5u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了。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6.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对于塑造母亲这一形象和文章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7.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8.为表现文章主旨,作者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
合欢树是母亲栽种的,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希望;而合欢树从弱小到枝繁叶茂,也象征了作者的成长;同时,作者也是通过写合欢树,寄托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三、表达交流(12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在①②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贯通,语句通畅。(6分)
21岁瘫痪,30岁患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在59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近40年与病魔抗争,一生与轮椅和医院相随相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之歌”。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在这物化与浮躁的当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问。②他为我们竖起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10.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6分) Ks5u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昧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庄子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铁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