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拂拭(shì)   金瓯(ōu)    咆哮(xiào) B.觊觎(jì) 创伤(chuàng) 瑕瑜(yú) C.埋怨(mái) 卓越(zhuó) 坎坷(kǎn) D.风靡(mǐ) 从容(cóng) 徇私(xún) 解析:B项,创(chuāng);C项,埋(mán);D项,徇(xùn)。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瘟疫   殆慢  出类拔粹  惨淡经营 B.扉页 绰号 蜚声国际 深入浅出 C.金瓯 鹰鹯 追本溯源 铿锵有力 D.蔓延 褒奖 停滞不前 置若罔闻 解析:A项,“殆慢”应为“怠慢”;“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 答案:A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目前有1 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耳濡目染,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一代代新人,使漫漫教育征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A.兢兢业业        B.不可磨灭 C.耳濡目染 D.薪火相传 解析:C项,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对象应该是受教育者而不是教师,改为“言传身教”。 答案:C 4.下面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华罗庚对华林问题和哥德巴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将他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 B.回国后,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培养和发现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Ks5u C.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D.1925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解析:B项,语序不当,“还非常注意培养和发现”应为“还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 答案:B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 ②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③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④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 ⑤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 ⑥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⑤⑥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⑥③⑤②④① 解析: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话题是对于“知识”的认识问题。整段文字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前半部分是正面论证,后半部分是反面论证。在论证中,前半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后半部分是第一人称。 答案:C 二、阅读鉴赏(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6.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7.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8.“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三、表达交流(12分) 9.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新闻周刊》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见表一和表二。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一:(利)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92% 5% 3% 0   表二:(弊)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6% 8% 6% 8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经济领袖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害无益。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1:最近家里有小学生的北京家长一谈起奥数,几乎人人痛恨,其中的苦楚似乎难以用语言表达。可事实上,多数小学生都在上奥数,但很少有哪个孩子真正喜欢。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于是有人惊呼,奥数这海盗为何越剿越猖狂? 材料2:目前,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高级教练员、大连育明高中奥赛金牌教练闫东说,如果取消了奥赛升学加分和保送资格,就等于把大家又送到了高考独木桥上,是一种倒退。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反对中小学生学习奥数。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不能揠苗助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从学校角度上看,片面强调奥数,会造成学校之间的不正常竞争,违背奥数的本意,使奥数成为应试教育的翻版。Ks5u (示例二)我赞成中小学生学习奥数。首先,从奥数本身来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他们以后走科研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从选拔人才的角度看,中小学生学习奥数,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升学加分和保送资格,打破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录取机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