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吓唬/恫吓 逾越/坚贞不渝 血泊/一针见血 B.烙印/联络 押解/浑身解数 骄阳/矫揉造作 C.擎天/掣肘 着意/着重指出 稽首/滑稽可笑 D.剔牙/警惕 蒙骗/蒙头转向 钥匙/北门锁钥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xià/hè,yú,xuè/xiě;B项,lào/luò,jiè/xiè,jiāo/jiǎo;C项,qínɡ/chè,zhuó,qǐ/jī;D项,tī/tì,mēnɡ,yào/yuè。 答案:B 2.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一个死去七百年________光芒四射的人物,一个再过七百年将________如钻石般璀璨的人物,当年,他生命的巅峰状态,却是被狭小的土牢所扼杀,窒息。 ②你想知道《正气歌》的创作过程吗?应该说,文天祥早就在________、________了。 A.依然   还   酝酿  构思 B.仍然 犹然 构思 酝酿 C.犹然 依然 酝酿 构思 D.还 仍然 构思 酝酿 解析:“犹然”与“过去”呼应,“依然”与“将”呼应;先“酝酿”才能“构思”。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耗蚀文天祥的锐气,________他的精神,还规定不准带一仆一役,日常做饭、烧茶、洗衣,乃至打扫园林,都要他自己动手。 ②文天祥的战友王炎午,在文天祥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________他舍生取义,保全大节。 ③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________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的、牢靠的发展,________是既有利于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 A.消磨   敦促    只有/也才 B.消灭 督促 只有/也才 C.消磨 督促 只有/而且 D.消灭 敦促 不仅/而且 解析:①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消灭:使消亡,灭亡;除掉。此处从与“精神”搭配来看应用“消磨”。②“督促”含有“监督”之意,不合语境。③处应选用表必要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作品中文天祥所遭遇到的攻心之术的诱降、物质生活的折磨以及他自己的志向、思想行为,来描画文天祥非同寻常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凸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 B.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Ks5u C.让坝上地区的人们讨厌多年的西北风,如今恰恰给当地带来了实惠,迎风转动的“大风车”不仅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且还带来了绿色能源——风电。 D.作品着重以文天祥的诗歌为线索,来说明文天祥的思想情感,用文学性的想象和电影技法来塑造这一传主形象,语言文白嵌合,气韵生动,富有气势。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这篇传记”;B项,搭配不当,“抄袭……著作权”搭配不当,应删去“著作权”,或把“抄袭”改为“侵犯”;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带来了绿色能源——风电,而且还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答案:D 5.根据语境,选出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 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________;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________;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________;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________。 A.①而益显其明 ②而更增其高 ③而脊梁愈挺 ④而大放光彩 B.①而益显其明 ②而更增其高 ③而大放光彩 ④而脊梁愈挺 C.①而更增其高 ②而益显其明 ③而大放光彩 ④而脊梁愈挺 D.①而更增其高 ②而益显其明 ③而脊梁愈挺 ④而大放光彩 解析: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五岳千山”的特点在“高”;“北斗七星”的特点在“明”;“前朝仁人”与“后代志士”形成对举。 答案:C 二、阅读鉴赏(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Ks5u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6.这篇人物传记,重点介绍了传主季羡林哪些方面的情况?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传主怀有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季羡林对清华的依恋,对北大的情思,以及季羡林的风格。作者对季羡林怀有敬仰之情,尤其是对他的爱国情怀,怀有无限的崇敬之意。 7.文章多次引用季羡林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就传记而言,这样的笔法会起到哪些作用?(4分) Ks5u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要用这些原话来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作用:使文章真实可靠,具有感染力,为作者独特的解读提供依据。 8.作者为什么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解说理由。作者这样的解读方式,对我们分析评判一个人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华园的活力和民主科学的氛围打下了他厚实的知识基础,北大悠久的爱国传统让他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两者就是季老的“神魂”所在,抓住清华北大的风范,就可以了解季老思想的铸炼和神髓,因此作者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启示(要点):分析评判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学识、性格,更要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评判其人生价值。 三、表达交流(12分) 9.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 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10.在下文空缺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要求句式对仗工整,上下句各7个字。(6分) 在捐资助学动员大会上,一位富豪说道:“我现在有钱了,躺在利息上也几辈子用不完,可怎么去用呢?去挥霍,去斗富,去纸醉金迷吗?我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捐资教育,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投资,出这样的力,我认为值得。” 参考答案:(示例一)追求享受无价值,投资教育有意义。 (示例二)醉生梦死遭唾弃,捐资助学受尊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