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挑战真题
1.(2010·重庆文综)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欧洲许多机场关闭,因此带来这些地区陆路交通的繁忙。有科学家认为,本次火山喷发还有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火山喷发( )
A.是欧洲陆路交通繁忙的内因
B.对交通和气候的影响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C.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事物间的主观联系
D.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对人类诸多不道德行为的警示
2.(2009·浙江文综)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也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①②排除;鲁、梁等国只看到了与齐国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没有看到彼此之间的斗争,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没有看到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故③④正确。
【答案】C
3.(2009·北京文综)“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看出“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错误,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所以,本题选B项。
【答案】B
4.(2009·江苏)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
【答案】C
5.(2008·广东)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会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部分影响整体
B.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C.部分依赖整体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分别属于部分与整体,题干中强调全员参与,体现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A项是正确的,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错误的。
【答案】A
6.(2008·海南)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 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某地建设“原生态旅游经济圈”为题干考查其所蕴涵的哲学道理。难度较小。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消亡的;④错误,违背了发展的观点。因此选A项。
【答案】A
7.(2010·北京文综)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
如图所示,在互联网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联系的新图景。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物联网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
【答案】①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8.(2009·广东)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的掌握,及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答案】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9.(2008·海南)材料一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解析】本题的设计是比较传统的。回答这一类问题的三大步是:准确地写出哲理、将哲理与材料对应、对问题进行小结。就本题而言,第一步是写出整体与部分的原理。第二步将材料中政府关注民生的举措与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一一对应起来。第三步小结,就是简单的一句话,但一般是不可少的。
【答案】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