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
1.在我国古代,对统一的民族文化起促进作用,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
A.秦的统一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儒家学说至尊地位的确立
D.隋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吸收
2.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③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对其他文化全盘吸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字;②史学典籍;③邮票;④瓷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能看法正确的有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 2008年5月23日至6月8日,由中国文化部与意大利文化部门合作在罗马举办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罗马当地时间5月23日21:00,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在罗马音乐中心开幕。由110人规模的上海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排演的中国歌剧《诗人李白》作为文化年开幕演出精彩上演。 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
①加深理解,密切各国联系;②促进和平事业发展;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7. 中国希腊文化年于2007年9月开幕,至2008年9月结束,其主旨是在中国展示希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中国希腊文化年活动将包括戏剧演出、电影展映、舞蹈、考古及现代艺术展、歌剧、民间音乐会、现代及通俗音乐、会议及书展。此次文化年将把既现代又古典的希腊与希腊文化全面呈现给中国观众。开展这一活动是因为
①希腊的文化要比中国先进得多;②希腊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源头;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够博采众长 ④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9.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①文化的独特性;②文化的地域性;③文化的民族性;④文化的传承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中国人的饮食有所谓“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民族性 D.结构性
11.上述现象启示我们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在文化的传播中不能照搬照抄;③对各地文化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④在文化交流中要兼收并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据《人民日报》报道,富有个性的城市建设,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会,使绍兴成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文化圣城”。绍兴文化属于吴越文化。下列属于吴越文化特征的有
①内敛性强;②流动性强;③开放性强;④精致淡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历史上,西南地区属于边地,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加上云贵高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样,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滇黔文化具有
①内敛性;②多样性;③开放性;④流动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在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学中,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的是
①藏族的《格萨尔王传》;②蒙古族的《江格尔》;③鲜卑族的《玛纳斯》;④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策》、汉代的《史记》、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清代的修志成就就更大了。这些史书典籍
A.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C.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都是历史上的史官编撰的
16.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惟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17.《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
18.关于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B.汉语言文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中华文化是惟一没有受到域外文化影响的国粹
19.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A.丰富性 B.实用性 C.民族性 D.包容性
20.西藏“德格印经院”不仅保存了古老的建筑形式,保护和传播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也承续了古老的印刷方法,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案正摆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我国之所以重视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是因为
A.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独特的特点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各民族的文化都属于先进文化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够和谐相处
21.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古代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等少数西方人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胸怀欢迎五洲四海的朋友,京剧有了洋票友,武术有了洋弟子,中国菜也有了洋厨师。持续一年多的“中法文化年”活动,令法国人也越来越青睐汉语和中国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A.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各民族所通用的文化
B.中华文化已成为加深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
C.改革开放是中华文化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
D.文化的交流是世界各国合作交流的根本动力
22.坚持自主创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这是我们党领导科技事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是我国加速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这告诉我们,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必须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B.把坚持自主创新和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C.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D.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作为根本出路
23.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24. 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5. 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造就了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信天游”是西北民歌中有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B.南方民歌歌词比较含蓄,善用比兴,旋律多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C.“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唢呐和扬琴
D.“长调”和“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代表性体裁
27.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8. 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9.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30.
主观题目:
1.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中华文化特点的?
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阅读上面的歌词,谈谈你对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
3.为了提高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约为3000亿元。专家预测:到2010年,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8000亿元,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结合材料,回答: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2)你认为如何振兴我国文化事业?
4.材料一:《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起,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是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的看法。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有26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引水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形成了科学的工程体系,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1)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主观题答案:
1.〖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我国倡导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体现了上述特点。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因此,我们倡导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参考答案〗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参考答案〗(1)①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文化发展,发挥文化的力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对政治经济的推动作用。②发展文化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的需要。③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宝贵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会实现其价值。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挖掘文化市场潜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展现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
(2)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③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④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以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⑤扩大对外交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因此,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谐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会再铸新的辉煌。
4.〖参考答案〗(1)两则材料共同表明,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2)①文学艺术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材料二表明,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