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解析:选A。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货币的职能及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依据知识判断: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职能,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故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所以A项正确,B、C、D表述错误。
2.(2012·吉林第十二中学第一次模拟)人们习惯用货币来衡量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是因为( )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B.货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C.货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保存
D.货币的价值能够通过其他商品体现出来
解析:选A。B混淆了货币与纸币的含义。C混淆了货币与金银。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D说法错误。
3.(2011·高考安徽卷)假设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
A.价值量降低 B.价值量提高
C.价格下跌 D.价格上涨
解析:选D。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为依据。根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可知,本年度应该发行的纸币量为:10000/4=2500(亿元),而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5000亿元,这样造成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所以D项正确。 做好本题首先要排除A、B两项。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纸币的发行量决定的。
4.为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看是否出现( )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
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
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
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通货膨胀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教材内容可知,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①的表述与通货膨胀的含义相悖,应排除;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③错误;商品的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意味着价格太高,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故②正确;物价上涨,钱不值钱,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④正确。故选B。
5.(2011·高考广东卷)2011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0%,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 )
A.增加现期消费 B.提前归还债务
C.持有债券 D.增加储蓄
解析:选A。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在此情况下,货币贬值,因此,消费者增加现期消费,将货币变为实物,可防止贬值;延期归还债务,相对而言是减轻还债压力,因此,A项入选,B项不能入选。从目前看,债券、储蓄利率低于同期CPI,持有债券、增加储蓄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益下降,因此C、D两项也不能入选。本题解答时要联系实际,理清通货膨胀与货币的关系,就会选出正确答案。
6.2012年生肖龙年纪念钞首发,中国人民银行、香港渣打银行首次联合发行世界货币史上第一套“中华国宝龙钞大全套”。本册完整笈藏了央行、中国香港渣打银行发行的6大面值共34枚国宝龙钞,包含:央行千禧龙钞1枚,中国香港渣打银行1000元、500元、100元龙钞各1枚,50元、20元、10元龙钞各10枚。下面关于纪念钞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纪念钞可直接用于购买商品 ②纪念钞的面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③纪念钞是法定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④它只具有贮藏手段而不具有流通手段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纪念钞的认识。纪念钞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①②观点正确,④观点错误;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纪念钞属于纸币,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其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③观点错误,不选。
二、非选择题
7.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既有引发通货紧缩的因素,也存在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产能过剩、出口受阻、贫困居民群体收入增长缓慢,都可能造成物价低迷而形成通货紧缩。而国际油价上涨、工资水平提高、粮食减产、货币供应量过大等因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两种可能我们都要去关注,都要努力防止它们。
为什么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两种可能我们都要去关注,都要努力防止?
解析:本题以我国经济发展的或然性为背景材料,并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作知识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时应从二者的影响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角度分析论证。
答案:(1)这是由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决定的。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通货膨胀导致纸币贬值、人民购买力下降、经济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这是由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既有引发通货紧缩的因素,也存在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盐铁论》中有这样的记述:“故教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这一论述说明( )
①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②金银天然是货币 ③货币在本质上与玄贝、紫石相同 ④货币的本质并不是一般等价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以我国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经济常识基础理论的理解。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②观点错误。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④观点错误。①③符合题意,C当选。
2.(2012·江西吉安调研)春节过后,典当业迎来了传统的业务高峰期。不少市民将自己收到却用不着的多余礼品拿来典当,也有不少市民抱着“撞大运”的想法来这里“淘宝”。材料中涉及的经济行为有( )
①商品流通 ②以物易物 ③资金融通 ④银行信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把礼品用于典当是一种以物换钱的融资方式,后面的“淘宝”是指购买典当的商品,属于商品流通,因此选C。典当融资不同于银行,④不选。
3.历史上,贝壳、粮食、皮革都曾充当过商品交换的媒介,但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贵金属”长期占据了货币的宝座。这是由于“贵金属”( )
①化学性质稳定、便于保存 ②可用作装饰品
③具有很高的价值 ④质地均匀、便于分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贵金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贝壳、皮革等其他物品也能充当装饰品,充当装饰品不是“贵金属”所特有的属性,②错误。①③④分析了“贵金属”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点。
4.某单位职工小王花了18万元首付款购买了一套34万元的现房,贷款16万元分期付款,其中的18万元、34万元和16万元分别执行货币的________职能。( )
A.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B.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流通手段
D.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解析:选B。18万元首付款是现实的货币,属于流通手段;一套34万元的现房标明的是房价,属于价值尺度;贷款16万元分期付款是清偿债务,属于支付手段。故正确的是B项。
5.《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国诗史的源头,它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诗经·卫风》中有“抱布贸丝”的说法,对这种交易方式认识正确的有( )
①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②这是商品流通的一种具体方式 ③在这种交换方式中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④在这种交换方式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抱布贸丝”就是物物交换,不是商品流通,因为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货币没有产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①④符合题意。
6.货币在商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对于货币的正确认识是( )
A.货币只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货币
C.有商品交换,就有货币
D.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解析:选D。货币除了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外还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故A错误;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故B错误;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并非有商品交换就有货币,C错误。故应选D。
7.某公司花20万美元聘请外国顾问专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以制定企业跨国发展战略。这20万美元是在执行货币的(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解析:选D。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利息等都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8.(2012·江苏泰州第一次模拟)如果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1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10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里货币发行量应为________亿元;如果这一年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纸币相当于________元货币,这会引起________。( )
A.4000 0.25 购买力降低
B.2000 0.5 通货膨胀
C.2000 2 纸币升值
D.2000 0.5 购买力提高
解析:选B。该年的商品总价值为:10×1000=10000(亿元),该年内市场流通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0÷5=2000(亿元);如果该年发行4000亿元纸币,则市场的货币需求量为发行量的50%,1元纸币仅相当于货币0.5元;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市场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通货膨胀。
9.假定某国待售商品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50元,若当年该国发行了150亿元纸币,导致价格上涨20%,则当年该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应是________亿元,该年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________次。( )
A.750 5 B.750 4
C.1000 5 D.1000 4
解析:选B。由货币流通公式可知,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设当年实际需要货币量为x亿元,流通次数为y次。
则
求得x=750,y=4,故选B项。
10.“金钱是毒蛇,是陷阱,是一切罪恶的渊薮。”这一观点( )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与金钱万能论是对立的
B.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货币的本质
C.是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D.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货币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积极作用
解析:选D。依据题意分析,题中观点否定了货币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积极作用,所以它是错误的,可见D项符合题意。A、B判断错误,故应排除。C则片面夸大其消极作用,重复题干,不符合要求。
11.(2011·高考上海卷)自上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纸币本位制。与金本位制下流通的纸币不同,纸币本位制下的纸币( )
A.可以无限量发行 B.没有法定含金量
C.不能作为财产的代表 D.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
解析:选B。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纸币被规定了其含金量。纸币本位制实施以后,纸币不再与黄金挂钩,没有了法定黄金含量。正确选项是B项。
12.经济运行中货币量的供应,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供应量( )
A.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物价水平成反比
B.与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与物价水平成反比
C.与货币的面额大小成反比,与物价水平成正比
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解析:选D。本题考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影响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次数,据此可知货币的供应量与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故选D。
13.《瞭望》杂志载文指出,对于治理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办法,但面对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和首次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当前的货币政策面临新的考验。下列各项对通货紧缩趋势的正确理解是( )
①它是由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的 ②它起因于货币流通量减少 ③它表现为大多数商品价格普遍下降 ④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商品过剩,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因此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4.(2012·浙江舟山实验中学质检)
材料1:近日,在柳州市夜市街头的小摊点上,有不少小贩出售用人民币做成的各种首饰,并用标注着“硬币首饰,‘钱’途无量”的招牌来吸引过往市民。
材料2:武汉某中学一女生为了广交朋友,首先在伍角纸币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联络方式等,然后把纸币用出去,这样做了很多次。
(1)材料中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2)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存在?请设计一个探究课题,并写出探究活动的步骤。
解析:第(1)问,考查人们如何对待人民币,公民应当爱护人民币。第(2)问,属于探究型试题,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答案:(1)材料中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损毁人民币、不爱护人民币是缺乏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表现。
(2)①列举生活中不爱护人民币、损毁人民币的表现或具体事例。(略)
②查阅有关法律,找出有关爱护人民币的相关法律规定,从法律的角度认识爱护人民币;对有关行为做出评价,可涉及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说明自己在今后应当怎样做。
15.(2012·江苏衡水武邑中学调研)辨析:通货紧缩时,物价下跌,对消费者而言,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
解析:要辩证地看待通货紧缩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影响消费,要看到通货紧缩只是表面上、暂时对消费者有利;但生产决定消费,更要看到通货紧缩时给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通货紧缩时,企业和商家为扩大销售会相应降价,这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价格实惠。
(2)通货紧缩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增加企业的经营困难,严重的通货紧缩更会影响投资信心和消费心理,导致恶性价格竞争以及经济衰退,从根本上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因而,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