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孔子诞辰2 562周年到来之际,“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1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2011年9月27日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举行。本届世界儒学大会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让世界聆听孔子,把儒学融入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儒学专家学者汇聚东方圣城曲阜,探究儒学价值,开展对话和交流。回答1~2题。 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这充分说明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B.孔子的思想学说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 C.儒家思想完全能够与现代社会嫁接 D.传统思想对今天的现代社会仍然产生深刻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体现了 这一点,故D项应选。A、B、C三项观点均错误。 答案 D 2.“仁者爱仁”出自于《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  )。 A.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社会发展 C.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题意,D 项错误。 答案 B 3.时下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影视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下列对传统文艺认识正确的是 (  )。 A.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典型建筑为代表 B.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传统文艺的造诣,现代人是很难突破的 D.对传统文艺要坚决抛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A、C、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B 4.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歌、散文、楹联、书法以及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出,中国的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这表明传 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故选D。 答案 D 5.(2012·衡水中学调研)“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身着古色古香服装的中小学生,用明快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吟唱着一首首古诗词。这样做 (  )。 A.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B.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D.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解析 全面继承和抵制都表述错误,A、D两项不选;古诗词不能与先进文化等同,B 项不选,因此选C项。 答案 C 6.(2012·广州一中月考)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振振有词:“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的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  )。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 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为什么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首先是因为其中有些有益的东西,其次也 是为了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②不符合题意,④的说法错误。 答案 A 7.(2012·徐州模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 “古城复兴”属于文化继承,扬州通过古城复兴,“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 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体现出文化继 承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前提,因此选A。B、C、D与题干联系不够紧密,应排除。 答案 A (2012·华师附中检测)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回答8~9题。 8.“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当前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与中国古代的“和谐”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对我国古代________的继承。 (  )。 A.传统建筑 B.传统文艺 C.传统习俗 D.传统思想 解析 传统思想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而“和 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也是我国传统思想的 一部分。故选D。 答案 D 9.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这启示我们 (  )。 A.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应全部继承和发扬 B.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应继承和发扬 D.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取缔 解析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A错误; 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内容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故C错误;题目中涉及传统 文化的精华,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10~12题。 10.根据上述材料,国家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是为了发挥 (  )。 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②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③优秀文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人的成长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都体现了题干所指向的目的,④说法不准确,因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 粕,只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顺应时代、符合社会需要才能起促进作用。故答案选 A。 答案 A 11.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 (  )。 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必定能实现发展 D.只有发展才体现继承 解析 题干强调继承传统文化。B、D两项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 A 12.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说明教育 (  )。 ①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诵读经典既有利于传承文化,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特定功能,①②③都是正确表 述,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13.(2012·潍坊二摸)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来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团圆;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价值判断正确的是 (  )。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保持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只有彻底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解析 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 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故选C。 答案 C 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的学者李零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并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这一过程,是“试图从空间上最大可能接近孔子这一段人生经历,从新的角度解读孔子的学说思想”,“推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据此回答14~15题。 14.“从新的角度解读孔子的学说思想”,“推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说明孔子的学说思想 (  )。 ①具有继承性 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是变化发展的,不可捉摸 ④需要在继承基础 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新的角度解读孔子的学说思想”表明传统文化继 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以从新的角度解读来推进文化建设,说明文化的发展需要传 承孔子思想。③明显错误。解答引文式的题目,需要在还原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相关理论。 本题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心内容的仔细揣摩。 答案 C 15.在我国,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  )。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 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分析设私学、收门徒影响儒家思想传播的原因。①表述错 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共40分) 16.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先祖,黄帝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拜谒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 2011年10月5日, 来自海内外的一万多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帝陵前,举行盛大的 “辛 卯重阳两岸同胞祭祀轩辕黄帝典礼”,祭拜共同的祖先黄帝。对此,有人认为,祭拜祖 先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 你如何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你的观点。(2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有关知识。首先要明确, 祭祀祖先是一种传统习俗,对它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积极作用予 以分析,并明确态度。 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 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 认同感。祭祀黄帝陵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 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 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祭拜黄帝,要辩证分析,认识到它的积 极意义。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今天我们仍然隆重举行祭拜典礼,目的不是为了宣扬落 后的习俗,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祭拜活动,在 同一种文化的感召下,增强全球华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海峡两岸通过共同祭拜同一个祖先,也有利 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共同繁荣。 17.(2012·天津南开区一模)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近年来,除了商业味越来越浓厚之外,“年味”也越来越淡了。特别是随着洋节的兴起和影响,在许多青少年中春节的概念越来越淡漠,他们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 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16分) 解析 本题以传统节日春节为例,考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 意既要有理论阐述,也要结合实际谈措施。 答案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要想拯救春节,离不开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 (2)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正是传统春节的一些东西不适应青少年的要求,所以他们 热衷于过洋节。我们要拯救春节,就必须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赋予春节新的时代内涵。 (3)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春节的传承和发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