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1年10月2日新华网报道,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出版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已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口传古籍1万余种,纳西东巴经、傣族贝叶经、彝族毕摩经三大民族古籍重点项目的整理出版工作进展顺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自己的文化,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回答1~3题。 1.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  )。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制性“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 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 意。 答案 D 2. 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道:“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种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字。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考、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能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这表明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 文化注重实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古 老文字。这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③观点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3.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自己的文化。下列对我国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C.我国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D.它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 答案 B 4. 现在90后人群,或者包括80后段人群以及其他人,在QQ上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这种趋势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90后的一种认知标签。汉字的不规范使用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关于汉字正确的看法是 (  )。 A.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汉字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D.汉字是人类文明首要的记载工具 解析 A项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项错误,我国还有少数民族 的记录文字。D项错误,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但不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工具。 答案 B 5.(2012·嘉兴一中月考)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这是因为 (  )。 ①近代中国封建统治日渐没落 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③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④中华文化丧失了生命力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 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 答案 C 6.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这是因为 (  )。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处于首要位置 B.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C.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D.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解析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 世界,故B符合题目的要求。A、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B 7.2011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7月17日在广西贵港市隆重举行开营仪式。23名来自柬埔寨的华裔青少年开启了为期4天的夏令营活动序幕。通过参加这次夏令营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加深了对广西历史文化的了解,真正体验到了广西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这说明,举办这样的活动 (  )。 A.是为了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B.有利于人们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是为了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D.是为了使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解析 海外华裔青少年对广西历史文化的了解,体验其魅力所在,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故选B项。A、C、D对材料理解有误。 答案 B 8.(2012·广州一中月考)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中华文化 (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 材料强调南北地区传统艺术的不同,即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故选B项;其 他选项观点都偏离题干的指向性,排除。 答案 B 9.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说明 (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解析 世博会会徽图案创意秉承了我国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0.在不同情境下发展的海峡两岸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差异和特色,但是以同根同祖同文的亲情为纽带,存在着如两岸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割不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这表明 (  )。 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C.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解析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选C。 答案 C 11.(2012·泉州一中高三检测)《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 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藏族人民的作品《格萨尔王传》流传千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 长和博大精深,故①正确;而各民族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党和 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故④正确;②③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答案 D 12.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  )。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②说法错误,应予排除。 答案 D 13.(2012·厦门一中高三检测)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  )。 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中的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 化的理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选A。③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 目的要求。 答案 A “中国古纸科学价值挖掘研究”项目,于2011年12月底启动,这是国家文物局的“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价值挖掘与展示”的组成部分。 “指南针计划”是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专项试点工作,旨在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展示出来。回答14~15题。 14.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展现中 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④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③是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故舍去。①②④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15.为了探明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蕴含的价值、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国家实施“指南针计划”走进高校校园活动,这有利于 (  )。 ①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③增强自主 创新的自信心 ④我国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指南针计划”走进高校校园活动,使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自信心,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 新。故①②③入选。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共40分) 16.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但也有像羌、藏等民族有自己的“年”。 这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并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28分) 答案 (1)说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都有一个“年”,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共性;像羌、藏等民族有自己的“年”,即 使同样在春节过年,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民族特性。 (2)原因在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求同存 异、兼收并蓄,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 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形成了中华文 化有其共性的一面;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 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17.2011全球华人学生暨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于2011年7月15日~2012年1月开展。本届大赛设置高校学生组(含港澳台学生)、海外华人学生组、在华外国留学生组、教师组、综合组(不含已设参赛组别人员和中小学生)、集体组(5人及以上)等6个组别。此次大赛主题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生书写经典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熟悉、亲近中华经典,提高规范汉字书写水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汉字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起什么作用?(12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汉字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作用。汉字既是中华文化的书写工具, 又是中华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透过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 的源远流长以及汉字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作用。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看出,作为文化基本载体的汉字,它历史 悠久,在发展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