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政治复习检测试题同步测试(必修三)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广东佛山一中模拟)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这说明(  ) A.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冲击 B.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外来文化 C.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延续 2.(2012年北京模拟)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  ) 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超越了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3.广东省的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居民文化和中原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这说明(  ) ①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得到发展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中原移民文化是先进文化,而本地原住居民文化是落后文化 ④潮汕文化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 (  )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遍及全世界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古代的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5.201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中俄双方不断加强中俄战略合作、人文交流、友谊交往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相互了解。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要不断实现共赢,应该(  ) A.平等交流、和睦相处,认同外来文化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汲取外来文化 C.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取长补短、积极创新,弘扬传统文化 6.比尔·盖茨曾说过,“不久的将来,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说明(  )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为迅速、广阔 ②互联网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③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7.(2012年广东佛山一中模拟)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当前年轻一代对“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8.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在日华侨、留学生与家人失去联系,为了寻找他们,他们的家属用微博发布了寻人消息,而众多网友纷纷参与进来。“微博寻亲”的兴起是因为(  ) A.微博作为一种交流平台,日益显示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最有效的寻人途径 B.微博依托网络技术,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C.微博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媒体 D.微博原创性、便捷性日益凸显 9.2012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伤不起》、《追梦人》等一系列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这说明(  ) A.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经济的反映,应兼收并蓄 B.一种文化产品能够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现代技术和传媒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C.只有现代技术和传媒传播的文化才是先进、健康的文化 D.网络是文化交流的最好途径 10.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等。假如让你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2011年10月21日,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国与东盟十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于(  ) ①有利于吸收各国文化成果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2年,中日两国迎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扩大中日两国国民间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两国把这一年作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将举行一系列的政府和民间纪念活动。这一系活动的举办(  ) ①有利于中日两国加强文化交流 ②有利于缩小中日之间的“理解逆差” ③是增进中日人民相互了解、促进友谊的重要桥梁 ④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2年3月7日晚,在巴黎塞纳河旁的法国外交部,中法文化交流的新平台——“艺术8”推介会隆重举行,来自法国的政商界人士以及中法艺术家200多人参加。“艺术8”文化交流活动于3月26日在北京正式启动,活动地点是由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法大学旧址改造成的“艺术8”文化创意园,活动邀请了中国和欧洲的艺术家到那里进行艺术创作、体验和展示。 (1)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2)我们应怎样为中外文化交流作贡献? 14.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人的环境意识呢?途径应该是很多的。如教育部门的配合。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在做好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再比如,大众传媒的影响。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公益广告应该算是独树一帜的,但为数太少。如果能更多一些,力度再大一些,时间长了,环境的概念自然也会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人的环境意识。 1.C “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属于人口迁徙,故选C。 2.D 图书漂流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D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主要途径”。B项夸大了图书漂流的作用。C项与题意无关,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3.B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故排除③。④说法明显错误。故选B。 4.B 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同时也进行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只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明显错误。 5.C 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要不断实现双赢,要求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而A项中的“认同外来文化”,B项中的“汲取外来文化”,D项中的“弘扬传统文化”均说法片面,因为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应区别对待。 6.A 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是对大众传媒前景的真实预见,①②③④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乃至未来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选A。 7.C 注意“不正确”,网络等现代媒体并没有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故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8.B A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的后半部分是口语的特点;D项是微博的两大特性,与题干无关。 9.B A项与材料不相符。C项错误,并非所有的现代技术和传媒传播的文化都是先进、健康的文化。D项错在“最好”。 10.A 题干要求的是“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文化的渗透,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推销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我国不是,故排除③。④中的“文化一元化”说法错误,应排除。 11.C 本题考查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应是各国优秀文化成果。④错在“趋同”。 12.D 材料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表述了其重要意义,符合题意。故选D。 13.[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注意从中外双方的角度去分析。第(2)问考查怎样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主要从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①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4.[解析]题目要求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就要从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角度去分析,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大众传媒”、“教育场所”等关键词。 [答案]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适当增加一些生态环境的课程,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②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也有助于提高人的环境意识。

【点此下载】